简介
浮世绘是流行于日本江户时代(1601-1867)、出自民间画工的版画艺术,被誉为“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它以花魁美人、歌舞伎演员、春宫魅惑、民俗风景、花鸟虫鱼等社会风俗为主要题材,表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
中国浮世绘研究权威潘力清晰地讲述了浮世绘300年的兴衰史。鸟居派、歌川派等7大流派的来龙去脉,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31位大师的生平故事与艺术成就,《歌撰恋之部》《富岳三十六景》《名所江户百景》等200多幅经典作品的风格解析,都在书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每一幅浮世绘都承载着丰富的日本民俗文化密码,只有巨细无遗地解锁这些信息,才能说是真正看懂浮世绘,也才能对日本文化有更准确的认识。——潘力
————编辑推荐————
① 连⽇本专家都赞叹不已,国内最权威的浮世绘著作
☆ 国际浮世绘学会理事长⼩林忠评价本书为“中国第⼀部全⾯、深⼊研究浮世绘的著作”
☆ 芝加哥大学日本研究委员会主席切尔西·福克斯维尔说这本书“让观赏和研究250年的日本版画史充满乐趣”
☆ 2007年首版以来深受读者喜爱,被评价“专业,系统”“看完可以把浮世绘了解得透透的!”
② 收录7大流派、31位浮世绘⼤师的200多幅经典作品,完整呈现浮世绘300年艺术历程
☆ 鸟居派、歌川派等7大流派,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31位大师,《歌撰恋之部》《富岳三十六景》《名所江户百景》等200多幅经典作品,在书中完美展现
☆ 17世纪在画师菱川师宣笔下兴起,19世纪末伴随幕府政权结束衰落,全景式呈现浮世绘从兴起到衰落的完整历史
③ 精确解读每一幅浮世绘的风格特点,秒变浮世绘鉴赏专家
☆ 以《富岳三十六景》闻名的葛饰北斋,为什么孜孜不倦地描绘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富士山?
☆ 单凭把美人画从全身像转为半身像,喜多川歌麿就成为美人画的大师?
☆ 丑化歌舞伎演员并遭到粉丝围堵,东斋洲写乐的画作却成为“浮世绘最辉煌的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 各大流派的来龙去脉,各个画师的艺术成就,各件作品的风格解析,在书中一一揭晓
④ 透视浮世绘背后的日本社会与文化,读懂日本文化的精髓
☆ 浮世绘画师为什么都喜欢画花魁?相比中国的春宫图,日本的春画显得“粗野”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精准解析浮世绘中的民俗密码
☆ 日本史前时期的一件火焰形陶器,如何影响数千年的日本美术?在本国日渐衰落的浮世绘,靠什么一步步征服西方人?透过浮世绘,读懂日本文化的精髓
⑤ 2020精装纪念版,全面升级内容、设计
☆ 加入作者新的研究成果:增加对作品的解读,加入多幅经典画作。
☆ 精简摄影作品,聚焦浮世绘作品:摄影图片介绍的日本文化,今天的读者已经比较熟悉;放大浮世绘作品,让读者更能享受画作丰富的细节。
☆ 调整篇章结构,提高可读性。
☆ 版式更加舒朗,带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
————名人推荐————
中国第一部全面、深入研究浮世绘的著作。——小林忠(国际浮世绘学会理事长)
潘力先生不仅是优秀的美术家,也是中国出色的日本美术研究者。——马渊明子(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
这本设计精美、详尽研究浮世绘的著作,让观赏和研究250年的日本版画史充满乐趣。——切尔西·福克斯维尔(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副教授、日本研究委员会主席)
《浮世绘》把浮世绘的文化源头一直追溯到日本原生文明、大和绘风俗画以至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影响,把浮世绘的来龙去脉梳理得异常清晰。——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作者介绍
潘力
潘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日本美术研究。
出版专著:《日本美术:从现代到当代》《浮世绘》《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艺术巨匠:藤田嗣治》《浮世绘的故事》《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译著:《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 著)、《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入门》([日]长谷川祐子 著)、《日本妖怪博物馆》([日]汤本豪一 著)等。
部分摘录:
以日本社会进入文化重建的16世纪末为起点,从宏观上可以将浮世绘发展史划分为四个阶段[1]:
一、17世纪(安土桃山时代、江户初期),以人文主义、平民史观的勃兴为主题的早期浮世绘,即风俗画。
二、18世纪(宽文、元禄、享保、宝历年间),江户封建社会的完成,浮世绘趋于成熟,作为大和绘样式传承的浮世绘表现出平民世界观的“浮世”思想。
三、19世纪(明和、宽政、文化年间),民族多样性世界观的形成,大众文化进一步勃兴,作为样式的浮世绘进入黄金时代,并发展出风景花鸟画。
四、20世纪(明治、大正、昭和20余年间),浮世绘衰退,新版画兴起。
平民社会的文化胎动
自15世纪中期“应仁之乱”[2]开始的百年天下大乱,对日本文化的近代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成为平民文化勃兴的土壤。但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传统价值观趋于崩溃,原有的社会等级体系也随着王公贵族的式微而面临重组的局面。随着中央集权威信的衰落,诸侯领地开始萌芽,为地方贵族割据提供了机会。应运而生的新兴武家阶层又开始蠢蠢欲动,酝酿着新一轮的角逐。随着礼教崩溃而迎来自由的平民百姓,面临一个文化重建的新世纪。
应仁之乱后,新兴武家阶层主导了当时的政治重建。他们多来自民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平民利益。织田信长[3]、丰臣秀吉[4]等武士领袖建立中央集权制后,在平定百年战乱、安抚民生上功不可没。
因此,重建的近世艺术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对旧文化的破坏,武家文化兴起,反映出掌握着文化、权力、金钱、武力的新兴的武家思想及趣味;二是已经式微的公家[5]和贵族等特权阶层以复古理念为主,企图重建古典文化,一部分贵族化了的武家也表现出这种倾向;三是平民文化的勃兴。日本在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以及西方的贸易往来中,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国际视野,导致传统观念的变化,并体现在文化艺术的建设上。同时,随着日本国内各地区的开发,物质生产逐步丰富,沿海经济城市迅速发展。与财力明显大不如前的贵族阶层形成鲜明对比,平民阶层逐年富裕起来,并出现了平民富豪,经济状况的根本改变成为平民文化兴隆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随着以公家与武家为中心的带有浓厚阶级色彩的文化建设,以此为象征的大型建筑以及相应的装饰美术、工艺性雕刻也得到发展。中国传统和日本古典绘画复兴,主要是装饰性的金碧山水花鸟障屏画。与此同时,下层平民文化艺术也得到发展,风俗画、戏剧舞蹈、音乐与文学发达,较之古典艺术更具轻松浪漫的色彩。这种上下两极的发展是日本近世文化的主要特征。
随着平民阶层抬头,社会文化建设面临新的局面,以画派为中心的传统样式分崩离析。对现实作即兴式表现的社会需求催生了以写生为基础的新的技法体系。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尽管流派意识一时还得到尊重,但在具体技法样式上已经开始呈现借鉴与变革之风。
风俗画
安土桃山时代是日本美术走向本土化的重要时期,一种完全不同的绘画样式逐渐从障屏画中发展出来,作为时代精神的反映,出现了主题各异、充满魅力的风俗画,这是由近代以来新兴的市民社会孕育出的新画种。室町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风俗画盛行,在日本绘画史上,这个时期的作品被通称为“近世初期风俗画”,以京都为中心展开。
室町时代末期至桃山时代的日本社会陷于战乱与短暂和平交织的动荡之中,经过应仁之乱的京都百废待兴,早已风光不再,失去了往日的权威。真正在复兴事业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也不是室町幕府政权,而是随着经济活动催生了的工商业的市民阶层。放弃不可捉摸的来世期待,肯定积极的现世快乐,成为新兴市民阶层的人生观。1500年(明应九年),应仁之乱后中断33年的祇园祭[6]得到恢复,是当时的市民经济实力的象征。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等于政治的安定,武士将军的政治地位依然薄弱,掌握实权的对立派一直没有放弃对政权的争夺。同时,各地方诸侯的实力也在不断膨胀,战争依然没有彻底平息。
表面的、局部的繁荣与国家整体形势的不稳定对平民百姓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在平民阶层广泛滋生,被称为“梦之浮世”的思想在民间蔓延。出现于1630年(宽永七年)间的《歌舞伎草子绘卷》的《吟闲集》中有诗,大意为:“浮世不过梦一场,何必如此认真,还是将眼前美好的瞬间化作永远的记忆吧。”反映出持续一个世纪以上的时代思潮。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下,风俗画应运而生,主要形式是各种描绘市民游乐与祭礼等活动的画面。其中《洛中洛外图屏风》是近世初期风俗画的代表,描绘的是京都城市风景以及民间生活、节庆与游乐等华丽场面,“如同战乱的黑暗中耀眼的宝石箱”[7],是涂抹在“梦之浮世”上的一笔重彩,为后来浮世绘的出现拉开了序幕。
《洛中洛外图屏风》的“洛”字是借中国古都洛阳作为京都的别称。日本自从公元8世纪末迁都以来,京都的前身平安京便被称为洛阳城,平安京右城则被称为长安城。“洛中洛外图”是表现京都市区与郊外整体风貌的绘画,从16世纪初开始直到17世纪中期,出现了不同样式,保存至今的仍有70余幅。虽然分别出自各个时期的不同画师之手,但基本上都沿袭相同的图式结构。画面上方三分之一是郊外景色,下部三分之二是市区。画师将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三远法”等与日本绘卷的斜线俯瞰透视手法融为一体,巧妙地熔京都市区和郊外主要景点于一炉。同时,一如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画面还十分注重对季节的表现,一般由左至右可见一年四季景色的推移,梅花、桃花、田野、秋麦、杨柳、收割、红叶、雪山、祇园祭、盂兰盆节[8]等。详细描绘京都市区的景象,神社寺院与诸侯宅邸、平民街区交错,生动穿插民生百态,包括贵族、武士、僧侣、商贩、巡捕、法师、艺人、乞丐各色人等。值得注意的是,画面还描绘了“游女町”(游女意为妓女)、歌舞伎屋等新兴城市的游乐场所,显露出后来浮世绘的主题。画面不仅全面反映了当时京都的城市面貌,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活力,颇有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