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遴选了日本神话中75柱具有代表性的神明,配有75张白描线稿,并收录了与之对应的100余座神社清单,通过说文解字,图解神明名字中汉字的含义,探索神明的前世今生,是一本简单易懂、便于快速掌握的日本神明谱系扫盲书,同时也是一本日本神社打卡锦囊。
日本究竟供奉着哪些神明? 日本神明为何都冠以汉字之名?他们的名字暗藏哪些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被赋予了什么新含义?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书中找到答案。"
编辑推荐:
★说文解字,日本“八百万”神明,一目了然。神社神明一一对应,日本神社观光不再走马观花。
★视角新颖独特:通过神明之名中的汉字来解读神明之义,与市面上神话题材的同类书存在差异化。
★迷你的“说文解字”:汉字,文化记忆的载体。偏旁部首、撇捺之间,都藏着日本神明诞生的秘密。本书既是一本关于日本神明的书,也是一本迷你的“说文解字”,使读者惊叹于汉字的造字魅力。
★附线路图,具实用价值:每柱神明都标注了主要受祀的神社,另附有一张彩色神社神明图。
★内容严谨,权威性强: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博士,文字中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功底,书中的内容都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每一处都有来源。
★专业译者,专家审读: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博士翻译;北师大王向远教授推荐;上海交通大学叶舒宪教授审读。
作者介绍
"山口谣司,1963年生于长崎县,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准教授、中国学博士。
1989年起,为编纂在大东文化大学文学部主持的学术项目“欧洲日本古典籍总目录”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此后十年,先后前往瑞典、丹麦、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等国的图书馆调查日本古籍。在法国国立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攻读博士期间,研究过中国唐代汉字音韵,在巴黎国立国会图书馆进行关于敦煌出土文献的调查。常年活跃在电视、电台等媒体平台,并定期举办演讲和讲座。
著有多部作品,其中《创制日本语的男人》(《日本語を作った男》)由“集英社International”出版,获第29回和辻哲郎文化奖。"
部分摘录:
神明之名,神明之义 不知道读者朋友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日本诸神的名字都用汉字书写呢?更有甚者,在用来书写诸神名字的那些汉字中,还有不少是笔画很多或者很不常用的汉字。在以这些汉字写就的神明之名背后,隐藏着诸多谜题。本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解读这些谜题,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日本诸神和他们的故事。
古代的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人们记事所使用的文字是发源于中国的汉字。汉字是从中国直接传入,或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
所谓“汉字”,最初当然是用来书写中国语言的文字。但是,因为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代日本人就想出了利用汉字来记录日语的办法。这样的办法,一共有两种。
第一种办法,称为“音借”或“借音”。
这种办法是借用汉语发音与日语发音相近的汉字来记录日语。比如用“阿”“亚”“安”来记读音相似的“あ”。
第二种办法,称为“训借”或“借训”。
这种办法,是借用本义与日语含义相近的汉字来记录日语。“训”就是指“意思”“含义”。比如“たべる”“のむ”“はしる”的含义,分别与汉字中“食”“饮”“走”的本义相同,因此可以用后者来记录前者,写作“食べる”“飲む”和“走る”。在这种情况下,汉字不再具有记录语音的作用,而是直接表达词义。
实际上,以“音借”和“训借”的方式来使用汉字并不是日本人的创意。早在2世纪左右,中国人就已经利用这两种办法,将用梵文写成的佛典译成汉文。于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日本人用相同的方式来记录日语。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可以开始尝试解读用汉字写成的日本诸神的名字了。比如“猿田毘古神”,其中的“毘古”,就是用“音借”的方式记录日语的“ひこ”;而“猿”“田”这两个汉字,则是用“训借”的方式,分别对应日语中的“さる”(猿猴)和“た”(田地)。
像这样,本来只有读音传世的神明之名,借助汉字这一独特的符号形式,同时保存了它们的发音和含义。因为汉字与日语有这种渊源,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解读汉字,来一探神明之名中的奥妙乾坤。
诸神的由来 在日本,记录神明事迹的文献,主要有《风土记》《古事记》《日本书纪》和《古语拾遗》这几种。《风土记》是根据日本中央政权的命令,将各地神话传说编纂在一起的地方志。以此为基础,《古事记》又将这些材料与关于历代天皇的记事文辞整合,形成统一的神话系统。为了与中国和朝鲜半岛诸国占据“国族”意义上的平等地位,《古事记》又在中央政权的主导下被改写成具有“日本史”意味的《日本书纪》。至于《古语拾遗》中的材料,一是被《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遗漏的部分神话,二是渐趋定型的神道教祭祀仪式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古语拾遗》是平安时代的古书,它的编定时间是807年。
根据考古学家对日本古代文化面貌的描述,从绳纹时代(1)开始,不同的部族就在岛国各地生根发芽。那时,日本尚未统一,各部族自发将本族祖先神格化,形成各自不同的祖先神。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古人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今天大不相同。由于生产、生活处处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们逐渐将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应对方式与对诸神的崇拜对应起来。这些“对应”的具体内涵,最后凝结为诸神之名。上文介绍的几种文献的编写目的之一,就是记录这些神明之名。由于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诸神之名的汉字写法在不同的文献中也不尽相同。
4世纪左右,大和朝廷迈开了统一全日本的步伐。这一进程促成了“日本国”国家形态的形成。645年的大化改新(2),让日本成为实行律令制的国家。8世纪初,日本迎来了奈良时代。不同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文化的日本本土文化——“神道”信仰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上文介绍的几种文献,就诞生于“神道”信仰形成之际。
敬畏自然与诸神的谱系 现代人已经学会利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分析自然现象。古人虽然做不到这一点,但他们对自然抱有强烈的敬畏之心,这无疑是现代人缺乏的品质。天地间的万物,似乎都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古人把与人类相关的种种自然现象神话化,对诸神的敬畏之心亦随之产生。
伴随对诸神的记忆,这种敬畏之心代代相传,终于在《古事记》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记述。这种将各种神话传说整合而成的系统化的神话记述,是古代日本国家观念得以形成的基础。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初分,世界方才形成……”——从“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开始叙述世界的奥秘,是古人才有的逻辑。世界上很多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创世神话和创世神。在日本,“开天辟地”的创世神是被称为“别天神”和“神世七代”的诸神。
最初,在一个叫作“高天原”的地方,“造化三神”出现了。这三柱(3)神明高高在上,远离人间。他们分别是主宰天地的“天之御中主神”,主管万物生成的“高御产巢日神”和在出云(4)这个特殊的地方创生万物的“神产巢日神”。这时候,大地仍是一片混沌,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脂。在这样的情形下,有两柱神明如芦苇抽芽一般诞生了。他们是“宇摩志阿斯诃备比古迟神”和“天之常立神”。前者统摄万物的生命力,后者代表“天”的永恒。此五柱神明,就是所谓的“别天神”。
在这之后,创造日本国土的神明出现了。他们是固定日本国土的“国之常立神”、降雨滋润大地的“丰云野神”、把土地变得肥沃的“宇比地迩神”和“须比智迩神”、防止水土流失的“角杙神”和“活杙神”、创制人类居所的“意富斗能地神”和“大斗乃弁神”、创造地面的“於母陀流神”和“阿夜诃志古泥神”,以及日本国的始祖神“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这七柱神明,就是所谓的“神世七代”。
根据《古事记》等文献记载,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是兄妹。他们结合,并创造了日本国日后所需的各种事物。伊邪那美命因生产火神而死。伊邪那岐命思念妻子,便奔赴黄泉,却在见到冥府的恐怖景象后折返阳间。在他清洗双眼,想要祓除不吉的时候,日本传说中的最高神——代表太阳的“天照大神”诞生了。与她同时诞生的神明,还有代表月亮的“月读命”和另一柱重要的大神“须佐之男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