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只读标题、造谣辟谣、情绪发泄、顺手点赞、洗白拉黑、推文时代、社群轰炸……在互联网呈现的种种议题之下,我们越来越多地发现:
●有些人一旦听到与自己相悖的观点,就会立即进入反驳模式;
●大家太容易站队自嗨,热衷于赞扬或贬损一件并不完全了解的事;
●沉迷现成的“标签/人设/关键词”,它们占据大脑,并取代思考;
●令人犹豫再三的,不是慎重思考,而是“我这么说会不会被认同”;
……
互联网是否真的有记忆?
网络热搜将你引向了哪里,又让你忽略了什么?
为什么在表达越来越便捷的今天,我们离独立思考越来越远?
思考的最关键之处在于——
对自己的动机更为警醒,对他人的动机更为宽容。
.
————————————内容介绍————————————
当今网络发达,人人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持有不同观点者常常无法相互理解,从而爆发矛盾,甚至在网上激烈骂战,网络暴力愈演愈烈。
点赞、跟风、人设、控评、拉黑、站队、洗脑、网暴、带节奏……人们的思考往往被一系列认知偏差、舆论和情绪所影响,很难公正客观地看待问题。甚至,当人们称赞某人“独立思考”时,他们通常指的是:这个人不再像我讨厌的人那样说话,他听上去更像我赞同的人了。
美国人文学杰出教授雅各布斯对此提出了解决之道,讨论了何为“独立思考”、怎么避免“集体性狂热”、如何“理解异见者”、站在对立者视角看待问题,以及语言暴力的出现可以部分归因于网络技术引发的失控状态,它让从来没有见过面、可能也永远不会见面的人,彼此隔空对话。
雅各布斯旁征博引,结合现实案例,帮助人们化解互联网时代中人际交流的困境,并开始反思我们在互联网中的言论与表达。
作者介绍
艾伦•雅各布斯(Alan Jacobs)
美国贝勒大学荣誉学院人文学科杰出教授、宗教研究系常驻教师。
著有:《纳尼亚传奇:C.S.刘易斯传》《原罪:文化史》《阅读的神学》。
他关于文学、文化的评论文章广泛刊登于《波士顿环球报》《美国学者》《牛津美国》等。
其代表作《如何再次拿起书》于2019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译者|刘彩梅
70后,河南濮阳人,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爱丁堡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译有《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小邮差的奇幻之旅》《生活质量疗法》等。致力于心理健康和积极心理学的推广。现供职于国家开放大学。
部分摘录:
为什么在思考这件事上,我们要比自己想象的更糟糕
当我们发现别人做出莫名其妙的举动,或者无法推断他们为何要如此行事时,总会忍不住问:“你在想什么呢?”有些时候,即使我们心态平和,也依然会因为朋友、家人或邻居不同寻常的想法而困惑不已。甚至在人生中少有的平静时光里,我们也会偶尔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为什么我们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思考?
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既有趣,又意义重大: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社会群体的一分子,我们都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关于健康和疾病,关于正义和不公,关于性别和宗教。如果我们对“什么是良好的思考”有更深刻的理解,不正是一件会令大家都受益的事吗?因此,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读了很多本关于思考的书。虽然书中的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有时候对于思考本身的看法也大相径庭,但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这些书读起来都相当压抑,让人沮丧不已。
这是因为,虽然书中的观点不尽相同,它们却都以详尽得惊人的文字和散漫冗长的陈述阐释了思考是如何误入歧途的——我们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但最终都难免会出现认知偏差。这些认知偏差还都有正式名称!锚定效应、层叠效应、确认偏误、达克效应、禀赋效应、框架效应、群体归因错误、光环效应、内群体和外群体偏见、近因偏差……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已足以令人感叹:好一份冗长的清单!人类是多么愚笨、傲慢而无知啊!认知偏差如此众多,影响如此广泛,以至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毁灭性的后果。更为糟糕的是,有些我们自认为完美无瑕的想法,却恰恰被证明与理智和公正相去甚远。[1]
因此,当我在翻阅这些书的时候,我认为对我(以及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好和不好的思维方式之间做出严格的区分,以避免犯错,走上正确思考的康庄大道。然而,鉴于思考的认知偏差简直像天上的星星那样数不胜数,一番审视之下,我越发觉得晕头转向。我不断地问自己:这些人到底在讲些什么?思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行动中思考:一个生活实例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你的伴侣准备买车。你并非一个彻头彻尾的冲动型消费者,不会单凭一辆车的颜值而决定是否要购买它(除非此车异常丑陋,令你以驾驶它为耻)。你知道,要判断一辆车的好坏,有许多因素需要考量——油耗、稳定性、舒适性、存储空间、座椅、音响系统。还需要考虑额外的功能吗,比如GPS(全球定位系统)?你可能会问自己。不过买一辆装有GPS的车,又会花掉多少钱呢?
列出一份清单或许会有帮助,但它并不能明确地告诉你,哪一项需要优先考虑或不予考虑。你或许会说,总体来看,车的舒适性比油耗更重要吧。不过,如果这辆车是个“油老虎”呢?恐怕会相当烦人吧。好吧,要不去看看二手车吧。这辆蓝色的丰田看起来不错,官网上评价也相当好。你打量一番之后坐了进去,好让自己的腰椎切实感受一下。一切都很好吗?你试驾了一下,好像有些颠簸,不过这可能只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太集中,以至于有些过度敏感了,就像那位“豌豆公主”一样。你提醒自己要考虑到这一点。
你反反复复试了三四辆车,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了选择,并为此感到欣慰。结果,当你把车开回家后,你的伴侣却说,最好的选择,显然是你一开始就放弃的那辆难看的车。于是,你开始认真反思,心想或许就不应该自己拿主意。
这就是思考的本质:结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得出结论,重要的是思考和评价的过程。思考是在测试你自身的反应能力,是在权衡可用的事实与信息。思考需要你竭尽所能,利用一切可用和能用的感官,探究事物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思考有时也是一种猜测,你会尽量地谨慎和负责,试图弄明白某一事物可能是什么。思考中你还需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向谁求助。预测未来必然会带来不确定性——你不仅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它将引发怎样的感受,你不知道自己最后是会渐渐习惯那个不舒适的座椅,还是会因此难受得想要冲下悬崖。这些不确定性意味着思考从来都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诚然,科学有助于思考,科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我父亲有种天赋,每一次都会买错车子。原因很简单:他从来不想那么多。他总是凭直觉和冲动做事,而他的直觉和冲动又总是那么不可靠,跟你和我的一样。但父亲就是喜欢冲动行事,而且我相信,他宁愿驾驶一辆烂车,也不愿意为了买一辆好车花费时间精力进行调查研究。(的确,在这一点上,他也吃到了苦头。)然而我总是生他的气,因为在我看来,买一辆合宜的交通工具并非一件难事。当然,有时你即使拼尽全力,也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如果真的付出了努力,还是可以大大减少这种事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观察事情的发生概率并拒绝冲动行事——这一点与打扑克牌类似。
然而,在所有需要付出脑力的事情之中,买车不过是一件简单又直接的事。决定买什么车,的确会涉及整个思考过程中的所有关键要素,但是,与纷扰人世间那些真正让我们迷惑和纠结的事情,例如政治、社会、宗教问题相比,买车的复杂程度算是相当低的了。如果我们需要思考的事情都像买车这样简单,可能我只需要写篇博客、发几条推特就够了。而事实上,我却不得不写下这本书,才能把思考这件事讲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