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者通过巧妙的构思,用娓娓道来的风格,将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学,纳入到那支生花笔下,可谓精妙绝伦。通俗而不失精彩、内容厚实而又引人入胜,是一部难得的东西方文化思想融会贯通之作。
——周昌乐(厦门大学前计算机学院院长)
光子是位眼光独到的科学探险家,又是位思想深邃的哲学导游。笔触所至,直抵洞见叠出的思维美景,亦通引人入胜的未知之境。此书引导我们反观自然万物,探寻世界奥秘,重新思考生命,享受一个开启心智、异彩纷呈的旅程。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
一本通识教育的奇书!貌似毫无关系的事件、知识和思想,被作者以独特的方式串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图谱,读后有顿悟之感。
——杨文轩(华文天下前总编辑)
世界是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儿?作者高擎科学的火炬,一层层驱散挡在读者眼前的迷雾,展现一个人们视而不见的神奇世界。在这段奇幻之旅的终点等待着读者的,是一个惊人的发现:世界的边缘并非某个“遥远的地方”,而是一个近得多、重要得多、也神秘得多的所在;这边缘不仅是物理的,也是心灵和哲学的。人自以为是世界的过客,却和它阴阳互补地纠缠在一起,无法分割。
这段本为认识世界的科学之旅,却在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诚实地面对内心的渴望,理解活着的意义。掩卷之时,读者将用崭新的阳光看待自己和世界,突然发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从而创造更加精彩的生活。
作者介绍
光子,原名王健(Jonathan Wang),哥伦比亚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师从现代神经生物学鼻祖、诺贝尔奖得主肯德尔(Eric Kandel)。
他著有《我·世界——摆在眼前的秘密》,该书被誉为“穿着科学外衣的生命之书”。他受邀成为《科普时报》的专栏作家,曾在造就、一刻等大型媒体平台发表专题演讲,他的作品和理论被《文汇报》《澎湃》《光明网》等十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光子拥有斯坦福大学MBA,是横跨中美的生物技术公司冠科美博(Apollomics)的董事长,曾任生物医疗投资公司奥博资本的合伙人及奥博亚洲的创始合伙人。他也是百华协会(BayHelix,中国生物医疗商业领导者的组织)的联合创始人及前任主席。
他在中国和美国都生活了许多年,曾在纽约、硅谷、上海、北京、武汉居住,有着将东、西方思想融会贯通的文化背景。
部分摘录:
被怪问题困扰的巨人 黄昏的绝壁上坐着个巨人。他生着络腮胡,头发狂野地披在肩上,戴着蛇形的黄金耳环。他的胳膊像粗壮的树干,赤裸着古铜色的上身,下身只穿一条兽皮裙。身边的土地上,插着一根碗口粗的桃木杖。这杖既是行走的工具,又是防身的武器,它伴着巨人已经几十年,手握的地方变得黝黑、光滑。
凭体魄和武功,巨人本可以像黄帝和蚩尤那样称霸一方,他却离群索居,住在这座名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方圆百里的人都知道他是大神后土的后裔,但对他既不崇敬也不惧怕,反而在背地里讥笑他,像躲瘟疫那样躲避他。
这并非因为他是恶人,或真有传染病,而是他脑子有毛病。巨人整天念叨一些古怪而毫无用处的问题,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管遇到谁,他都会问这些问题,而且刨根问底,让人无法敷衍了事,人们怕被他纠缠而耽误了农活。
巨人感到腿上有个东西在爬,原来是只硕大的山蚁。山蚁似乎也发现爬错了地方,于是仓皇乱窜。巨人小心翼翼地把它抖落到地上。这山蚁真可怜,活一辈子,都离不开大山,不知道山外面还有田野,有天地。
人比山蚁强吗?活一辈子,都不知道世界的边缘在哪里。也许在人能看到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世界?为什么没有人到天地的边缘去看一看?
暗红色的太阳像一块硕大的火炭,一点点沉入大地。遥远的山脚下,村落里正升起渺渺炊烟;田野里,几个农民像蚂蚁一样忙碌着,趁着落日的余晖,想多收割一点麦子。
“太阳落到哪里去了?天地的边缘在哪里?”巨人用洪钟般的声音问空谷,听到的只是阵阵回声。
夜幕降临。大山中的星光近得仿佛伸手就能摸到,璀璨的银河从头顶横跨而过。他一动不动地坐在崖上,毫无睡意,因为心仍被问题煎熬着。当东方泛出鱼肚白,他已经下定决心:作为神的后裔,我要成为第一个发现太阳落在哪里的人,我要去追太阳,寻找世界的边缘,不找到答案就不活着回来。
朝阳在天际抹上第一缕红霞的时候,村民们听到轰隆隆巨人的脚步声,饭桌上的碗筷都被震离了桌面。巨人从山坡上奔下来,如离弦之箭,向西面的地平线射去。人们放下可口的早饭,笼着手,从温暖的村舍里走出来,缩着脖子,站在路边看热闹——这古怪的巨人又在犯精神病了。
“吃饱了撑的!”头发胡子都已花白的村长说,“不自量力,不会有好下场!”
聪明的读者,你猜对了!这巨人就是夸父,生活在公元前大约2700年的黄帝时代。他的下场不幸被老人言中了,据《列子·汤问》[1]记载:夸父自不量力,去追赶太阳,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他渴了要喝水,到黄河、渭河去喝,但两条河的水不够,他又向北奔跑,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上就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有方圆数千里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