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比尔·盖茨无比期待的新知佳作。
★ 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埃博拉病毒发现者彼得·皮奥评价“一定不要错过”。
★ 曾光、石正丽、薛澜、万维钢等学者、作家联袂推荐。
★ 全球第一本新冠疫情研究者撰写的流行病学方法在各领域应用的大众图书。
★ 入选摩根大通年度图书书单(Ne xtList2021)
★ 入选英国《金融时报》两项年度最佳图书书单:“2020年度最佳图书(书评人评选)”(Best books of 2020: critics' picks)、“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books of 2020: Science)。
★ 英国《卫报》“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science books of 2020)。
★ 英国《泰晤士报》“2020年度最佳科学图书”(Best science books of the year 2020)。
★ 英国《新政治家》杂志“2020年度图书”(Books of the Year)。
★ 入选《华盛顿邮报》“最具2020年特色的图书”书单(The most 2020 books of 2020)
----------------------------
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效果显著的网 络营销、广泛传播的政治谣言、劫持电脑并勒索高额赎金的电脑病毒,这些现象看似彼此无关,但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它们都是传染性事件。这并不只是一种通俗化的比喻,实际上,如果隐去标签,金融泡沫和麻疹的传播曲线几乎别无二致。
以历史上的重大疫情和科学人物为线索,《传染》讲述了传染病研究中的模型方法的发展历程。以此为基础,作者用一个个实例展示了如何用这些方法来研究和应对社会问题:用防控性病的方法降低金融危机的爆发风险;通过分析童话的“基因组”追溯其起源;用接种疫苗的策略降低暴力活动的发生率;通过找到社交网络上潜在的超级传播者来提高网络营销的效果……
无论是疾病还是社会现象,传染的前提都是人际网络,而模型方法的核心正是对网络的深入理解和调控。如今的我们身处在一个个复杂并相互影响的人际网络中,从传染的角度去审视和应对各类问题,或许能为我们提供全新的启示。
作者介绍
亚当·库哈尔斯基(Adam Kucharski),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副教授,致力于使用数学模型研究传染病和社会行为的传播。
他曾参与过对西非埃博拉病毒、南美寨卡病毒等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结果被BBC、《华盛顿邮报》等世界著名媒体广泛报道。在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库哈尔斯基的团队是全球流行病学领域最活跃的研究团队之一,目前已在《柳叶刀》《自然–医学》等世界顶级医学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此外,他还为英国政府制定疫情防控政策提供专家建议。
除了从事科学研究外,库哈尔斯基还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在《金融时报》《卫报》《科学美国人》《新科学家》等媒体发表了大量文章,介绍模型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题材涉及博弈论、人工智能以及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等。他还是TED的资深演讲者,并获得过惠康基金会“科学写作奖”和英国科学协会“罗莎琳德·富兰克林讲座奖”。
部分摘录:
几年前,我曾不经意间引发一次小规模传谣。那天,在上班的路上,一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朋友发给我一张新闻配图,图上一伙人戴着套头露脸帽,弓身在桌前。我俩之前曾开玩笑说,现在关于电脑黑客的新闻报道里,经常放一些把人刻画得十分邪恶的照片。但这张以网上黑市为主题的配图却更进了一步:除了套头露脸帽,图上还有一堆毒品和一个没穿裤子的男人。这看起来太离奇了,让人无法理解。
我决定把它发到推特上。我说,“这张配图在很多方面与众不同”,并将图中所有的诡异之处都指了出来。[1]网友们很赞同我的看法,几分钟之内便有好几十人转发了我的推文并点“赞”,其中包括几名记者。然而,正当我好奇究竟有多少人会看到这条推文时,有网友指出我犯了一个错误。这压根不是一张新闻配图,而是一部讲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毒品交易的纪录片里的截图。这样看来,我之前觉得诡异的地方就合理多了(除了不穿裤子这点以外)。
我觉得有点儿尴尬,赶紧发了更正帖,大家的兴趣这才渐渐消退。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已经有接近5万人看了我的推文。因为我的工作和分析疾病的暴发有关,我当时便对此事充满了好奇。为什么我的推文会在一开始的时候传播得那么快?更正帖真的降低了原帖的热度吗?如果大家再晚一些发现这个错误的话,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
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各个领域都会出现。一提到传染,我们通常会想到传染病或者疯传的网络内容。但实际上传染暴发的形式很多,既可能像恶意软件、暴力行为或金融危机那样带来危害,也可能像创新活动或文化那样带来好处。有的暴发是以病原体或电脑病毒等有形的形式出现的,有的则是以抽象的观点和信念的形式出现的。暴发有的时候发展迅速,有的时候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有的暴发呈现的模式超乎想象,能引起人们的兴奋、好奇甚至恐惧。那么,为什么各种暴发的发生和消退会表现出不同的模式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年半之后,人类遇到了一种新的威胁。当时德军正在法国发动“春季攻势”,而在大西洋的对岸,美国堪萨斯州繁忙的芬斯顿军营(Camp Funston)里却不断有人死去。引发死亡的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这种病毒很可能是从附近农场的动物传给人的。在1918年和1919年两年里,这场疫情演变成了全球大流行,并导致超过5 000万人死亡,其最终导致的死亡人数则是“一战”死亡人数的两倍。[2]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会出现4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人们不禁要问,下一次的流感暴发会是什么样子?不幸的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之前的几次流感大流行彼此间都略有不同:不仅病毒株不同,而且疫情在有的地方严重一些,在有的地方轻微一些。事实上,我所在的领域有一句名言:“就算你见识过一次全球大暴发,那你也仅仅是了解这一次全球大暴发而已。”[3]
不管是研究疾病传播、网络趋势还是其他事物,我们都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某一次暴发并不一定与其他暴发相同。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区分特定暴发的特点与驱动传播的基本原理。这种方法要超越简单的解释,揭示暴发模式背后的关键信息。
这便是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在本书中,通过研究生活中各个领域事件的传播,我们将找出事件传播的驱动力和暴发模式形成的原因。接着,我们会找出表面上毫不相干的问题之间的联系:从银行危机、枪支暴力、虚假新闻,到疾病演化、阿片类药物成瘾和社会不平等。除了阐释有助于应对疫情暴发的观点外,我们还会涉及一些不同寻常的情景,这些情景正在改变我们对感染、信仰和行为模式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