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流沙河讲诗经(2020版)-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022年7月7日

简介

甄选八十一首《诗经》代表作进行详细解读,让你轻松快速把握《诗经》精华。
《诗经》之美,在山川草木之描画,在文辞表达之典雅,更在世情人心之呈现;
真正读懂《诗经》,是不仅懂得字面意思,更懂得文字背后的诗意与情感。
由于古今隔阂,《诗经》三百零五篇并不都适合普通读者,现代人读《诗经》的首要问题就在于选择。
流沙河先生矢志于中国古典的研究与普及,《诗经》更是他着力最深的终生课题,在书中他将文学、历史、社会学、文字学等知识融入平易风趣的口语讲述,凿通社会世情与文字语言的古今隔阂,引领读者进入文字背后的诗意世界。
本书底稿源自流沙河先生面向公众的系列讲座,嬉笑怒骂、旁征博引,避免了僵化的注释和生硬的翻译,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中身临大师课堂、重温《诗经》中的千年悲喜。

作者介绍

流沙河(1931—2019)
作家、诗人、学者。
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
1957年开始受“反右”影响,“劳动改造”二十年。一九七九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
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著有《白鱼解字》《流沙河讲诗经》《流沙河讲古诗十九首》等。

部分摘录:
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文明,其源头都有美好的诗,在我们中华民族,就是《诗经》。我们要讲的这个后来称为《诗经》的诗集,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风”,包括周南、召南和十三国风,就是周天子下面的十三个诸侯国或某一地域流传的民歌;第二部分是“雅”,分为“小雅”和“大雅”;第三部分是《周颂》《鲁颂》和《商颂》,称为“三颂”。所谓《诗经》,就是由这几个部分构成的。
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件绝可注意的事件,那就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左右的时候,地球上的四大古文明区(印度、中国、古希腊地区,还有包括了埃及和巴比伦的小亚细亚文明区),突然不约而同地都唱起歌来了。它们唱的歌和早先不同,其内容都是诗。这些诗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史诗,一种是抒情诗。在印度和古希腊是以史诗为主;在小亚细亚一带是以抒情诗为主,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的《旧约》全书里面的“雅歌”,本身就是非常美妙的抒情诗,和中国的《诗经》很相似,特别是和《诗经》中的“风”很相似,可以看作是小亚细亚的“诗经”。
我们中国的《诗经》主要是抒情诗形态,叫作“诗言志”,而不是“诗叙事”。虽然也有叙事诗,但不是《诗经》的主体,《诗经》的主要内容是“言志”。言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个“志”是指内心的感动、感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志气”“志向”。如果翻译成英语,它相当于“will”,也就是“意愿”的意思。所以,中国古人说《诗经》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我们中华民族在《诗经》以前就有韵文,也有歌,但都不叫诗,是“诗三百编”出来后,才开始叫“诗”。这个字最早的写法,左边是个“言”字旁,右边是“之乎者也”的“之”,不是现在这个“寺庙”的“寺”。“之”字的本义是一个动词,从这里到那里去就叫“之”,相当于英语里的“go to”。这一个左言右之的“诗”字是什么意思呢?古人的解释是“志之所之也”,就是心有所动,形诸语言,这是它最根本的特征。当然,并不是心中所有的话说出来都是诗,还需要把语言文字表达得艺术化、音乐化,这才叫诗。按照《诗经》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给诗下这样的定义。这就是中国诗的特点。中国诗和西洋诗最大的不同,根源就在这里。
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点,在诗歌方面也是这样。西洋诗起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就是epic,它是用押韵的文字讲古代的英雄故事,所以欧洲的诗一开始就侧重于讲故事,而中国的诗从一开始就侧重于表达自己心中想要说的话。虽然中国古代也有英雄史诗,《诗经》里也有,我们后面会讲到,但它们数量很少,篇幅也不像西方的史诗那么长,它们不是中国诗歌源头的主流。从广义上说,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史诗,比如藏族的《格萨尔王》。
如果你要问我“诗歌有什么用处”,我确实说不清楚,从物质的角度来看,诗歌也许是没有什么用。也许没有诗,粮食还是会有的,钢铁也是会有的,肚皮还是会吃饱的,但就是没有灵魂上的趣味。一个人有没有经过诗歌的陶冶,在气质上是绝对不同的。所谓气质,似乎也很难说清楚,但是你和一个人交谈,不到三分钟就一定能感觉出来的那个东西,就是他的气质。这就是诗歌的用处。诗歌最大的用处,就是使你自己快乐,它包括两种快乐:一是你自己写出一首好诗,你会感到快乐;二是你读到一首好诗,也会感到快乐。而这种快乐是不可替代的。
我最厌恶一种流行的比喻,说什么“流沙河老师这几天给我们讲诗,送来了一道丰盛的晚宴”。天哪!那个晚宴算个什么嘛—它吃完了就全都排泄出去了!诗歌艺术不是什么“晚宴”,不可能让你吃饱。诗歌这个东西,是所有自我娱乐活动中最高级的,它可以让你进入一种不可替代的心境和感受之中。实际上,诗对我们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任何一首诗,都很难收到什么现场效果,不是说读了哪一首诗,你的觉悟就提高了,突然就懂得了很多东西。不是这样的。诗是慢慢浸润你,慢慢地改变你的灵魂,使你变得有趣味,变得高雅起来。诗歌的价值就在这里。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农场搞体力劳动,有时挑的东西很重,一边挑,一边就在心中默读一些诗歌(因为不敢读出声来,读出来就是“封资修”,马上就要挨批判),这样可以减轻痛苦,其作用就相当于毒品,只不过这种“毒品”不害人,也不害己。至于诗歌是不是有其他的什么伟大作用,什么革命要不要诗歌,这些问题都和诗歌无关。诗歌就是一种娱乐,一种高尚的自我娱乐,在自我娱乐的同时,也可以娱乐他人,这种娱乐不是什么其他的“亚文化”可以代替的。
至少从周朝开始,中国历代的教育都和诗有关。所谓“五经”—《易》《书》《诗》《礼》《春秋》,既包括了《诗经》,也有对《诗经》的大量引用。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都要读的东西,从小娃娃开始就要读,最初读的时候,可能还不懂,但只要把它们熟记在心,长大成人后自然就懂了。这些东西就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灵魂、文化血脉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诗教”,孔夫子也好,孟夫子也好,他们在教学生的时候,都经常引用《诗经》里的话,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个“言”,当然是指你说的话比较文雅,也比较有趣味,显得有根据,能表现出你这个人有比较好的文化背景。孔子说诗歌有四种作用,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就是起兴,用来引发大家的某种兴致;“观”是观察,就是你可以通过诗去了解种种社会现象;“群”是亲和力,可以用诗来吸引、唤起那些有相同或者相似的思想感情的人;“怨”就是抱怨、发牢骚,通过诗来诉说自己的痛苦。
无论“诗言志”也好,“不学《诗》,无以言”也好,“兴、观、群、怨”也好,都说明远古的中国人对诗歌的态度还是比较现实、比较功利主义的。到了隋唐以后,中国诗歌就超越了这种视角,更加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注重意境,注重音韵之美和语言之美。而今天的新诗就更超出了这个范围,基本上不在乎它有什么社会教化的用处。今天的诗更加小众化,似乎更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对诗歌的作用,不可以夸大。
究竟诗是什么,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写诗的人这么多,每个人根据他的创作经验、阅读经验和文化构成、特殊的感受能力,对诗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不可能有什么统一的意见,所以我也说不清楚。诗就相当于道家的“道”,“道可道,非常道”,凡是说得清楚的规律,都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写过诗的人都晓得,那个最核心的东西,你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