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面对人生未知的一切,怎样才能不惊慌失措?
很多人越在乎什么,就越会被什么影响、干扰和伤害。
当你患得患失、质疑当下、胡思乱想时,人格核心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被外在的冲突消耗掉了,只会觉得内在空虚无比,根本没有力量支撑自己。
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表示:稳的感觉,就是让自己变成一个足够大的容器,可以装得下很多的情绪、问题,以及更多的智慧和创造,沉稳、扎实地立足当下。
稳,源自内在的安全感,是情绪的耐受度的考验。容纳自己的无力、焦虑、失望、悲伤、恐惧,而不是越陷越深。
稳,源自内在的洞察力,是核心人格稳定的体现。客观地审视问题,容纳他人的指责、抱怨、依赖、脆弱和局限,不被冲突影响,不被情绪带跑。
稳,源自内在的创造性,是提升综合素质的根基。在复杂的局面中抽丝剥茧,不再非黑即白看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方可扫除前进的障碍。
稳,是一种可以习得的心境澄明、宠辱不惊的境界,更是一种能让自己持续向前的心理力量。
作者介绍
加藤谛三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
著有《情感暴力》《不乖》《性格中的蜜与毒》等数十部经典的大众心理读物。
部分摘录:
为什么会依赖父母——“安心”的构成 对于小孩子的成长来说最为重要的是,父母是否能够接受他的缺点、弱点,接受他不够好的那一面。小孩子软弱、利己、懒惰等“不够好”的部分,父母是否能够以“真拿你没办法”这种温柔的心情去接纳它,这将影响孩子今后性格的形成。
自己的“不够好”,是得到了父母“这也没办法”的温柔接纳,还是受到了斥责或侮辱,对孩子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被自己的“生命之柱”——父母惩罚更可怕。
弗洛姆[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曾如此评价过这件事:“……那种心情就像是被人硬塞进关着饥饿的狮子的笼子里,或是被人丢进满是毒蛇的洞穴中一样。”(《关于恶》「悪について」日版铃木重吉译,纪伊国屋书店)
也就是说,孩子对母亲的恐惧等同于这样的恐惧。虽然弗洛姆说的是对母亲的恐惧,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父母的恐惧。
于我而言,虽然不觉得自己得到了多少母亲的理解,但是我并不害怕我的母亲,反而我非常恐惧自己的父亲。
而我也确实做过如弗洛姆所说的那般被毒蛇追赶的噩梦,或是真如弗洛姆所写的那样被人扔进满是毒蛇的洞穴中的噩梦。梦中的我想要逃跑,却连落足的地方都没有。
那种恐惧感很难用言语去表述清楚。不只是蛇,我还曾做过自己被关进飞舞着数千只熊蜂的箱子里,或是要被恶犬咬到脚却动不了之类的噩梦。
现在想一想,正如弗洛姆所说的那样,这些梦表现出了我心中的依赖与恐惧,同时也是我内心无力感的一种体现。
“对母亲有情感固着(固着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未被充分满足,就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的人,会给类似于异常依恋关系这种情感关系找合理化的理由。例如,他们会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为母亲服务,或是觉得母亲太辛苦了,或是认为母亲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等等。假如情感固着的对象不是母亲个人而是国家的话,其合理化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关于恶》)
因为对母亲存有情感固着,所以会把这种依赖合理化。那这个人这般服从以及服务于母亲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追根究底,这个人只能通过得到母亲的认可来获得满足感。比起其他人的认可,母亲的认可更能让他获得满足。这便是对母亲的心理依赖。
当然并不是说母亲以外的人的认可不会让他感到高兴。但是,他最想要得到的实际上是来自母亲的认可。正因如此,他才会倾尽所有地为母亲服务。
自己活下去的动力,全部来自那个人的肯定。换一种说法就是,极度恐惧来自那个人的侮辱或责罚。
从共生的情感固着中脱离出来、自我独立则意味着不再会那么重视那个人的评价,也就是说他找到了其他更让自己感到满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