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什么有些人拥有成功而幸福的人生,有些人拥有波折和伤感的人生,造成年轻人未来人生轨迹不同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卓越天资和优秀学习能力?是父母的栽培和物质条件的给与?本书会告诉你:都不是!今天年轻人心里普遍缺乏的动机来源,是对目标感的认识不清。
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社会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高的世界里,当前父母最紧迫的事情是帮助孩子们获得有益的方向感,使他们能够跨越雷区——威胁他们这一代人的漂泊、迷茫、冷漠、焦虑、恐慌以及自我沉溺。
作者介绍
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当今世界研究人类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被誉为“影响世界的50位心理学家之一”,儿童心理学权威巨著《儿童心理学手册》(全8册)总主编,斯坦福大学教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青少年中心主任,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
部分摘录:
漂泊的青春 当下的年轻人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们需要在人生的某个时间点完成从青春期到成年的过渡。这种意识本该成为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产生热切期望的源泉,但对其中大多数人而言,带来的却是隐约不祥的预感 ,或是更糟糕的、让人耗费精力的焦虑,并进而让个人的发展止步不前……
在当下时代,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前景是如此的充满不确定性。仅仅在几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在青春期快结束时,都会知道他们将在何处生活、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自己会跟谁结婚。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直到已步入成年,对于这些问题仍没有清晰的答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很多年轻人要离开家乡,到远方去寻找发展的机会。甚至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也会花数年时间去从事一些临时性工作,而不是投身到一个稳定的职业领域。事实上,“永久性职业”这一概念已经为人们所质疑,因为很多职业正在演变成一连串相对“短期”且“不是紧密相关”的工作。至于说组建个人家庭,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结婚的年龄都在延后,或是完全拒绝婚姻。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选择不婚的年轻人的数量还会持续增多,或者他们要等到快过了生育年龄再走入婚姻。
面对如此的变化,当今的一些年轻人很乐于接受,并且会拥抱其中所蕴藏的新机会。这样的年轻人已为未来构建了清晰的愿景,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驱动,充满活力,积极乐观,并且为实现个人抱负制订了切实的计划。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享受着探索世界的过程,以及对个人潜能极限的不断挑战。不再需要任何的保护和激励,他们会跨越遇到的任何阻碍。总之,他们找到了一种很强的目标感,而这一感觉不断激励着他们,并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然而,他们很多同龄人的内心却仍在经历着痛苦挣扎。在步入成年,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他们感到自己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好像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或者被“卡壳”了。现在,相当多的年轻人在接纳成年生活角色,如“父亲或母亲”“职员”“丈夫或妻子”“公民”时,都会迟疑不决。
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洲,年轻人“延迟承诺”的现象在工业文明世界都普遍存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有报道称,意大利大多数30岁的年轻人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既不结婚,也没有全职的工作。在美国,一项针对18~24岁的年轻人的研究通过调研发现:“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不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规避的‘风险’。”1
英国首先在政府层面注意到“未就业的青壮年”日益增长的现象,在5年前的一份国家报告2中,首先提出了“年轻啃老族”的概念(“既不‘在读’,也没有‘就业’,又没有‘参加就业辅导’”)。日本政府报道称,有近百万年轻人成了“啃老族”,并对此发出明确的警告,而这是在一个以“稳固的世代工作伦理”而著称的社会。在这两份报告中,都没有提到“经济放缓”问题。欧洲、亚洲,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都在保持快速增长,给年轻人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年轻人仍犹豫不决,或许是因为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气馁,或许是因为他们畏惧作选择带来的所谓“风险”,又或许是提供的这些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无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年轻人的种种“迟疑”背后隐藏的原因,令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开始为这些还没有找到什么方向和决心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年轻人感到担忧。
很多父母还表达了他们的担心:他们的子女可能变成“回巢一族”,在本该展翅高飞的年纪,却又回到了家庭的巢窠,父母们一开始还能以幽默的方式谈论这件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幽默就变得越来越少。我把它称为“如何才能让我那乖女儿从地下室搬出去”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子女“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自谋生路”感到困扰。这个问题存在积极的一面:它暗示了一种亲密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是被很多家庭忽视的。现在,已成年的孩子还是感觉待在家里比较舒适。他们也确实喜欢待在父母身边,与上一代人相比,他们更能开放地与自己的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