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城市与压力 : 为什么我们会被城市吸引,却又想逃离?-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1) 152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根据预测,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里。但在城市生活的问题一直存在,城市生活的弊端越来越被人重视——噪声污染,光污染,空气污染,交通拥堵,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以及由此导致的无处不在的压力。而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压力是21世纪人类健康存在的严重威胁之一。
精神病学家和压力研究专家马兹达·阿德里在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多年致力于“城市压力”课题的研究。本书中,作者指出,我们的话语体系一直将城市描述为令我们紧张并想尽快逃离的地方,城市压力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混杂有情感、经历以及想法。在某些情况下,压力会损害我们的精神以及身体健康,由压力引发的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疾病。城市对此并不能免责。作者分析了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压力,并给出了一套城市压力检测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城市。
如果在城市生活真的是人类的宿命,如果压力不可回避,弄清楚城市压力的来源,选择适合自己压力承受水平的城市,就是与城市和平相处的第一步。
【编辑推荐】
在城市生活必然会有损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吗?远离城市的田园生活才能让人幸福吗?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城市都怀有一种复杂的态度,一方面被城市里的资源、机会等吸引,另一方面,又深深为城市的压力包括密集拥挤的人群、拥堵的交通、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陌生感所累。有的人因为不堪城市生活压力之重,主动或者被迫选择了离开。我们是否可能在城市与压力之间求得一个平衡?城市一定存在压力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城市与压力的关系?世界上是否存在没有压力的城市?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城市与压力》一书中找到答案。
德国精神病学家与压力研究专家马兹达·阿德里,引用神经城市学、心理学等的理论,对城市与压力相关的话题进行了详尽的探索与分析,他告诉我们,城市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只要我们学会把它变成一个宜居的地方。

作者介绍

马兹达·阿德里(Mazda Adli),柏林自由大学临床精神病学资深医师。2004年,他在夏里特医学院担任临床精神病和精神疗法资深医师,科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压力和抑郁症;2009年,作为主管在夏里特启动了世界健康峰会;2013年,担任柏林费里德尔临床医学主任。

部分摘录:
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
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它会是一个让人难以忍受的、完全看不透的大魔窟,一个没有人愿意在那里生活的超大规模城市:宽阔的马路,狭长的胡同,随时变换优先行驶权的混乱的十字路口,还有十字路口让人抓狂的交通状况。 假如我们的大脑是一座城市,那么在这个成熟且超级活跃的组织中,它的节奏也让人很难承受,这就是我们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样子。但是在重新测量、在脑中装上电极、将脑回路纳入脑电图的监控下之后,我们就会从中发现某种秩序和结构。我们用这种方式透过厚厚的颅骨去观察大脑,就好比我们从高高的塔顶俯视城市,如果我们仔细聆听,就会发现脑电图信号这种从远处就能听到的无序的声音,是有规律、有节奏的。 我们对大脑这个神奇的东西研究得越多,越会发觉它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且让人琢磨不透——尽管现代研究人员对大脑不断进行研究,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神经科学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它有将近一千亿条交互连接的神经,这就如同在一个城市中:有时,一件看似完全无规律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却是意想不到的秩序。 大脑的一项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让它的主人适应所处的环境,为此,它必须对环境进行准确的记录与评估,它能感知它的载体在哪里生活,坚硬的头骨给了它最好的保护,让它能够极度敏感地对所处的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主人是否有危险,现在是白天还是黑夜,主人是一个人还是跟很多人在一起,是跟朋友、家人还是跟陌生人在一起。对它来讲,它的主人是在香港、柏林还是圣保罗奋斗,或者是清晨被荷尔斯泰因的某个农庄里的鹅叫醒,这些可都不是无所谓的事情,大脑既会对这一刻,又会对比较大的时间单元做出反应,进而去评估我们是否应该长期生活在大城市之中,是否要去农村,是去一个贫穷还是富裕的地方安家,我们在那儿的舒适感是否会更高。大脑作为记忆的存储地会一直记得,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长大的,并将其作为我们长大以后某天与别人的谈资来存储。大脑不但发挥作用,很有可能连它的结构都会发生改变。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