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系统健康学的创始人为邱安。
系统健康学对人体生理部分的基本认知都源自中医学和西方医学,但是它既不同于中医学,也不同于西方医学,它是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医学实践。
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的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部分的统一。把注意力放在健康上或放在疾病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向。在探讨健康时,要始终意识到,健康的主体是人。
所有的健康要素非独立于人而存在,它们只有与人结合才有意义。只有看见人——看见人的生理现状、心理活动、社会背景,才能对他的健康状态有清晰准确的评估,才能制订相应的健康方案。
作者介绍
禹璐(小森)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健康管理师。
师从名医邱安学习系统健康学,擅长从身体与心理的对应关系入手,处理复杂的身体病症或人际关系问题。
人民广播电台特邀节目嘉宾,百合婚恋研究院首批特邀专家,创办女性身心健康社“妈咪打怪团”,签约电台节目《妈咪向前冲》播放量近500万次,“百度知道”健康直播同时在线收听人次过12万。
曾为多家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商学院等机构开设身心健康系列沙龙、课程。
部分摘录:
系统健康学是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医学实践 很多人在初次听说系统健康学里的各种治愈案例时,会觉得不可思议。比如三个月就治愈了白血病、肝癌、肺癌之类的重病,治好了并发症极其严重的糖尿病,以及心理医生认为没救的重度抑郁症等,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怎么可能?”“在吹牛吧?”“不是骗人吧?”如果了解了系统健康学的原理,你们就会发现,原来真的可以!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同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对同一件事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找出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系统健康学,是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医学实践。
所谓“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在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医学模式会影响某一时期医学整体的思维方式及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从而使医学的风格和特征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由于文化体系和医学目的不同,不同的医学模式在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理念与规范。
对医学模式的讨论是在西方医学被引入国内以后才出现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医学模式均有区别。比如,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人类医学、生态医学、健康医学的范畴;而西方医学则属于循证医学、疾病医学、理化医学、对抗医学的范畴。
在现代医学模式之前,西方医学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四种医学模式。
当前我们能接触到的最多的医学模式,仍旧是“生物医学模式”[1]。“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制定卫生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忽视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这种模式认为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病)都能用生物机制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这一“机器”的某一“零件”出现故障或失灵,医生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修补或完善。
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人的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位置,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恩格尔教授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效果,医学模式必须考虑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并且有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社会设计作为补充。”
这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患者心态(心理因素)、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保障疾病治疗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旦采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就不难意识到:人要想保持健康,其必须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三者相互协同,构成了人体的健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