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年的特殊年份,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之年,2049年我国将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本书选取2049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中国综合国力进行研究。 本书先分析了综合国力的三个组成部分,即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综合国力预测模型,然后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和与西方国家的横向比较,对中国综合国力的动态发展历程和比较优劣势作了深入观察。同时,重点分析了2049年中国综合国力目标实现的制约因素。很后,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政策方案和对策建议。
作者介绍
易昌良 法学博士、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政治经济学讲席教授。先后在地方(市级)党委、政府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现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现代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 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终身教授,兼任西安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导师,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硕导和北京市博士爱心基金会理事长、国是智库秘书长。2015年10月—2017年6兼任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承担及参与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SCCI四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环球时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报刊、网站发表文章200多篇。多篇研究报告通过《新华社动态清样》、《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决策参考》等内参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并作重要批示。发表专著6部,其代表作有《中国服务型政府职能重构研究》、《中国创新型经济研究》。主编《《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新发展理念指数报告》、《世界看中国》等。
部分摘录:
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21世纪初期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2008年4月11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约翰·内格罗蓬特在美国—亚洲太平洋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谈道:“中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是国际社会中正在成长壮大的角色。”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全球趋势2025:转型的世界》也指出,在未来15—20年,没有几个国家能比中国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这样的评价和预言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中国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引入市场化制度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后引发的热议。关于中国将于2025—2030年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已经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的热门话题。那么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2049年前后,中国是否会一如外界预言的那般和平崛起,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之所以选择2049年作为研究中国综合国力的未来时间节点,是因为2049年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特殊之年,也是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按这个奋斗目标,到2049年,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意味着,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2049年前后时段的中国综合国力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指标。根据国内外很多经济学家的论证:204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巨大经济总量的带动下,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三步,就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邓小平也提到了要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问题。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提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如何实现?我们应该实现和可能实现的目标能否如愿以偿?以经济实力为显性部分的综合国力又将如何提高?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对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行客观的测评和评价。以上诸多因素,促使本书选择“2049年”作为研究中国未来综合国力的时点。
为了使综合国力预测模型尽可能科学规范,需要对以往的国内外有关综合国力测算模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取科学合理的精华,对不合时宜、不符合中国特色的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并根据新形势、新环境和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实际要求,形成相对独特的测算模型,并将这一模型应用于中国实现未来目标要求的某个时段的综合国力的大致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