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人类曾以为细菌是我们的敌人,必欲除之而后快,但过度地消毒杀菌反而让我们面临体内的生态浩劫。本书为我们展开了微生物世界的惊奇旅程,厘清人体内生态体系的运作机制,细菌不只影响了我们的消化、情绪、伴侣选择和思考能力,甚至还协助我们对抗肿瘤、过敏、肥胖症、营养失调、心血管、肠道问题等文明病。因此,我们应该把体内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当作一座花园细心呵护,善待体内的益菌,与数千亿个好伙伴共度更健康的生活。
作者介绍
汉诺·夏里修斯(Hanno Charisius),1972年生,大学在德国不来梅攻读生物学,曾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连线》杂志担任编辑,现居慕尼黑。
里夏德·弗里贝(Richard Friebe),1970年生,大学在德国康兹坦斯和南非约翰内斯堡攻读生物学,持续为德国各大报纸,如《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日报》等写专栏,曾任南德日报出版社编辑,2010年获得科学记者奖,现居柏林。两人于2013年合著《基因黑客》一书,颇受好评,《细菌:我们生命的共同体》为两人合作的第二本书,亦广受各界赞誉,入围2015年奥地利年度科学书籍奖决选。
部分摘录:
每个人的诞生都代表着一个人和10亿细菌共生的开始,这是由双方共同组成的生命联盟。
一道拉得长长的凄厉尖叫。这道尖锐喊叫的本质,可能就连大文豪海明威或圣埃克苏佩里都无法以笔墨形容,换作村上春树应该也拿它无可奈何。我们所知道的大概就是:这声尖叫几乎从脑门一路贯穿到了脚底,一波又一波的超高音频不断袭来,首当其冲的那名男子看来有些仓皇失措。他一手抓着白得发亮的棉花轻拭女友的额头,另一只手则紧握着她的手,试着要对上她的目光,然后他转头困惑地望着助产人员。他的女友则瞪大了双眼凝视着远方,目光大致落在产房里白色墙壁和奶油色天花板的交界处。
刚喘了口气,下一波阵痛随即袭来,又是一道撼天动地、如玻璃般清亮却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喊叫。子宫颈张得很开,已经可以见到小小的头颅了。助产人员不断催促着女人继续用力、用力、再用力。没错!没错!就是这样……接下来的一切就发生在转瞬间:小小的头颅滑过了子宫颈,助产人员以熟练的口吻和手法从旁协助女子,持续鼓舞着她。胎儿小巧的身躯就这么从女子的体内被带了出来,呱呱坠地那一刻,胎儿便成了婴儿。切断脐带、擦干身体后,看来没什么大碍的宝宝就可以送回妈妈身边了。周遭顿时静了下来,刚当上爸爸的男子默默流下了眼泪,母亲的视线则落在婴儿小小的头颅上,眼里闪烁着耀眼光芒。恭喜他们!
像这样平凡但顺利的生产过程,只要亲眼见过一次,就绝对忘不了,对医院的实习生来说便是如此,本书作者之一就是其中的一员。亲自迎接新生儿到来的父母亲当然更不可能忘记,尽管许多人声称自己当时情绪过度紧绷、激动不已,以至于后来只留下了模糊的印象。
产房里一阵热闹喧腾,护理人员们则细心地清理善后。一个全新的生命正式向世界报到。
与此同时,一旁也有了其他动静,静悄悄地,一点儿也不卫生,而且非常不正式,但同样生气蓬勃。
曾经参与过生产过程的人,一定都会对下列的场景留下了深刻印象:产房里一尘不染,医护人员用的是洁白干净的棉花,全室更是弥漫着一股与其他科室截然不同的氛围。胎儿必须自己想办法通过母亲的阴道,众所皆知,女性的阴道有各式各样的微生物活跃其中,绝大多数是乳酸菌。母体挤压下腹部的过程中,通常肠内也会有东西跟着从肛门排出,落在胎儿必须通过的地方;直肠可以说是地球上最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空间,里头住着大量丰富的微生物,胎儿不但被这些微生物包覆着,也会把微生物吃下肚子,然后在股沟的地方转入小直肠,另外,小巧的指甲下方也藏了东西跟着一起移动。随着胎儿的出生,种类繁多且不计其数的微生物也有了新的宿主,尽管清洗或擦拭新生儿会除去一些微生物,但是用不了多久,微生物的数量便会翻倍增长。母亲将新生儿抱在怀里时,皮肤上的细菌会转移到婴儿身上;当她哺乳时,会有更多的细菌经由乳头进入婴儿嘴里。如果有人觉得这真是恶心,不但不卫生,还可能危害新生儿,甚至因此大病一场的话,那么可就错得离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