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对柏拉图来说,是与苏格拉底的相遇;对黑格尔来说,是山中的远足;对契诃夫来说,是一封信……本书汇集了西方历史上伟大思想家、作家乃至科学家的“顿悟时刻”,重现西方思想史上的决定性瞬间。作者以极具哲理性的细腻笔触,讲述了不同时代的30位思想巨人(柏拉图、伏尔泰、歌德、黑格尔、尼采、康拉德、里尔克、托马斯·曼等)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以及当今他们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们将在作者引导下,沉浸于他们的思想、作品和生活,开启一次贯穿西方思想史的美妙之旅。
★聚焦西方思想巨匠的灵光一现,从柏拉图到但丁,从黑格尔到尼采……本书汇集了西方历史上30个伟大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的“顿悟时刻”,重现西方思想史上的决定性瞬间。
★见微知著。以灵动的笔触勾勒伟人肖像,集中笔墨重现他们人生中的某一决定性瞬间,通过充满戏剧性的日常,走近伟大的思想。
★人文关怀。文字生动细腻,震撼人心,游历他人的顿悟时刻,寻找自己的灵感启蒙。
★一次贯穿西方思想史的美妙之旅。
作者介绍
奥托·A. 波默(Otto A. Böhmer),德国作家、翻译、哲学与文学学者。他在明斯特兰的瓦伦多夫长大,在明斯特大学和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研究,取得博士学位。他著有20余本哲学家和艺术家传记,如《哲学中的伟大时刻》《年轻的歌德》,2001年获奥地利政府颁发的埃里希·弗里德文学奖。
部分摘录:
有时,人们在出发前必须先后退几步。柏拉图被认为是哲学家中的大师,他的名字代表着许多哲学思想——但存在的轻盈绝对不在其列。然而在还没有成为哲学家之前,他其实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时至今日,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仍是他的哲学成就。他当年接受了自己哲学家的身份后,就再也不想提及之前的文学生涯了。他将自己早年在诗学艺术上的成就看作误入歧途,甚至是某种不可原谅的“失足”,因此必须用沉默来掩盖。然而实际上,他的那些作品具有诗意的画面感,尽管只留下些断章,依旧包含着某些惊世骇俗的东西。据我们所能读到的这些来看,柏拉图绝不是一个俗气的蹩脚诗人。正相反,他给我们留下的33首箴言诗全在书写生活的阴暗面和令人望而却步的神秘力量,而这些正是我们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再也不触及的东西,他简直是以决绝的姿态一头扎进了光明的理念世界。他淡忘了那些干扰他的东西,坚持着那句时至今日仍有待检验甚至饱受质疑的格言:不该存在的东西不能存在。然而年轻的柏拉图在其诗作中承认,他和我们一样,也拥有某种渴望,搅扰一生,却无法最终实现。即使到了最接近成功的时刻,我们也会再次被拽得偏离目的地。因此可以说,也许根本没有什么能够持续的幸运。无论如何,众所周知,这就是思想的翻飞,即使它长久地表现为倒退,甚至在某些未知的氛围中悄悄溜走,它总还是围绕着圆满的瞬间兜圈子。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设想这种氛围,但最偏爱的还是天上:“抬头仰望辰星吧,我的星星,哦,如果我有上千只眼睛/天空,我会用它们俯瞰着你。”
击中柏拉图的灵感,也许从文学角度来看,更近似某种消极体验,因为它促使原本潜力非凡的诗人主动转向了其他行业。这灵感有一个名字:苏格拉底。这位哲学家在雅典声名赫赫,他以一种胸有成竹的主持人风格操持着思考这一高级技艺。除了将自己的同乡绕进令人厌烦的原则性讨论中,他似乎什么也没做。对此没有兴趣的人,一瞥之下就能迅速逃离;然而一旦这位哲学家开始向他的听众友好攀谈,再要走开就为时已晚了。苏格拉底精通于提出似乎无害的小问题,而他所持的答案总是有益于认识的,这些答案会引出更进一步的问题,由此延伸出的思考过程,似乎恰好是哲学家事先设置好的。因此,苏格拉底断言,知识只能由人们在无意识中通过共同的努力来获得,而且只有当人们将其提升到严肃思考的层面上时,才能真正实现。
生于公元前427年的柏拉图,直到三十岁这一相对微妙的年龄,才第一次遇到苏格拉底。这次相遇带来了何种直接后果,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我们可以猜想,它一定给年轻的柏拉图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位原本只不过沿着早慧的道路前行的小男孩,如今被这种印象攫住了。于是,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第二次会面——据编年史史学家研究,发生在七年后——成了一次决定性的经历。苏格拉底被一群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簇拥着,对自己的哲学思想侃侃而谈,这时,柏拉图闯了进来。这次会面预示着诗人柏拉图将就此退出诗人的舞台,而此时,他本人对此一无所知。这就像一见钟情,柏拉图看着那位人群中的哲学家,听着这个智者所讲的一切,确信从这一刻起,应该为自己的一生施加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重量。思想的自由翻飞曾经造就了诗歌,它将遥远的事物紧紧相联,因而万物都以令人感动的方式从属于世界上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如今,它的目标和方向显得徒有其表,是那么肤浅。柏拉图绝不是一个敷衍了事的人,他走上了哲学这条路,也许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还带着皈依者般的传教热忱。这一点就连苏格拉底也无法否认。
根据哲学史作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这种传教热忱太显而易见了,苏格拉底甚至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