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内容简介: 本书从孩子看似天真的问题和观察出发,探讨的却是底层的商业逻辑和商业伦理。父女二人围绕“如何通过创业快速创造财富,实现成为亿万富翁的梦想”展开对话,一问一答间,父亲的商业智慧与女儿强烈的探索欲和成功欲相映成趣。对话内容直击商业本质,又深入浅出,读来令人受益匪浅。 《金融的逻辑(全两册)》内容简介: 《金融的逻辑》(上、下)是陈志武教授关于金融的发展历史、演变、影响和作用的一部作品,由不同时期多篇文章结集而成。 在整体构架上,《金融的逻辑》(上)围绕金融的核心价值与运行机制,从历史与国家的宏观视角,详细阐述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金融是如何影响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的。作者旁征博引,通过梳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发展脉络,透过现象剖析金融的本质内容,帮助读者对金融的演变和作用建立多维深刻的认知。 《金融的逻辑(下)》,上册厘清金融的本质逻辑的基础上,面向个体与社会的未来发展,详细阐述自由的金融逻辑、民富的金融逻辑、创新的金融逻辑,以期能够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金融创新发展,进而将个人从经济生活的工具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由发展。 《财富的逻辑(套装全两册)》内容简介: 《财富的逻辑(上):为什么勤劳却不一 定富有》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大物博”的国家并不一 定拥有更多财富。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能促进财富创造的制度机制及与其相匹配的金融创新体系,才是更有价值的。 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以今昔对比和中外对比雄辩地证明了以下几个事实:勤劳只能产出更多的物质,而创造财富有三个维度——深度、广度、长度,这三个维度分别对应“勤劳和技术创新引发的生产率上升”“市场开放引起单位物品价值量上升”“良好的证券市场将未来收入现期化”。三大条件的实现,则有赖于明晰的产权保护和开放的市场体系。这三大条件一起实现,才能使财富的创造更大化。 《财富的逻辑(下):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当今时代,经济已经从“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已然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新闻媒体有效的监督作为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讨论了金融、法治、新闻媒体这于“财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又结合大量实际案例,历数中外金融市场泡沫,为我们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更让我们透彻地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作者介绍
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基金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默顿·米勒奖。专业领域为金融理论、股票、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他评为“中国十大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系列纪录片《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著有“金融的逻辑”系列、“财富的逻辑”系列、《24堂财富课:与女儿谈创业与创富》等畅销书。
部分摘录:
盖茨和他的微软:边际成本为零的商业模式 在“养子防老”的农业社会里,为了保证作为投资载体的儿女给长辈以回报,父母必须对子女威严,与后辈以名分等级相隔。因此,跟子女平等沟通历来不是“四书”“五经”所倡导的中国家庭图景,长辈不可能降格跟后辈平等对话,而如果后辈对长者的言论提出质疑,那就是犯上作乱了,会被看成是从根本上威胁儒家社会秩序的事。
当然,我很幸运,通过各种保险和退休金等金融安排,我和夫人不用把两个宝贝女儿看成是养老的保障,更不用把她们看成是我们对未来的投资。既然如此,在与女儿的交往中,我从来不要求她们无条件地听我的话,不会说“我是你父亲,不管我的话有理无理,你都得听”,而是以理服人,平等交流,不以名分压人。
平时,我夫人跟她们平等交往得很好,她也尽量花时间读女儿正在读的书,以此来增加共同话题,便于与女儿沟通,也让做母亲的了解女儿的心路历程。而我由于工作忙,没有那么幸运,不能跟她们同步读同样的书,所以,我就得找别的也让女儿感兴趣的话题。
我的两个女儿,陈晓14岁,陈笛12岁。 [1] 她们的兴趣差别很大,性格各异。陈晓的分析能力或说思辨能力极强,聪敏过人,很小的时候就“把世界看透了”,把“十万个为什么”问个遍,到今天,差不多只对男朋友的问题感兴趣,而我作为男人当然没法插嘴。
陈笛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两年前兴趣很大,不过,等我给她讲了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宋元、大英帝国的故事后,她现在只对赚钱感兴趣,说怎么也不要像爸爸那样做教授,而要成为亿万富翁。这就好了,虽然我自己不是亿万富翁,但作为金融学教授,谈谈如何致富还是没问题的。所以,我跟陈笛就不怕没有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