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作者介绍
张宁
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化交流史,在学术期刊发表与本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多篇。
部分摘录:
英国人爱好团体游戏(team games),更热衷于为这些成队竞争的运动游戏制定规则,举凡现今大家熟悉的足球、网球、板球、橄榄球、羽毛球、高尔夫球、赛马等,无一不是英国人“发明”的。仔细检视这些运动项目,其实在其他文明中不乏先例,好比用脚踢球的足球、在马上击球的马球,或用长棍打击的高尔夫球都是如此。譬如,不少人主张战国时的蹴鞠是足球运动的最早雏形;马球亦可与唐代流行的击鞠相比拟。但运动是否被“发明”,关键在规则而非形式;至于它是否向外传播,更取决于帝国向外扩张的能力。
18~19世纪,英人上层阶级为了游戏休闲,不仅创造了这些赛事,更为之制度详细的规则,让每一种运动都在强力的规范下进行。随着帝国殖民的脚步,这些运动被一一带往欧洲以外的地区,逐渐形塑出今日我们熟知的运动世界和运动内容。在这些包含了球戏与竞技的运动项目中,赛马无疑是极为突出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可与早期贵族的狩猎活动相连,被视为“国王的运动”(The sport of kings)。而其观众性运动的特性,更让它可以同时容纳不同的人群、阶级,遂成为一项最具代表性的英式运动。
英式赛马是如何随着殖民的脚步传播至世界各地的?在传入过程中是否发生过变化?首先必须说明的是,由于英式赛马声名远播,在研究其传播过程时,我们多会假设它在英国应有一固定的“原型”可供我们作为标准,再分析它进入其他文化后的“变型”。但出人意料的是,本书在探讨英式赛马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发现从来没有什么“原型”,或所谓的“变型”。此乃源于19世纪下半叶,英国赛马活动也如其阶级观般正处于剧烈变动的阶段。一方面,因为英国全国铁路系统的建立导致全国性的赛马日程表逐渐成形,使得原先传统的地区性赛马日渐消失;另一方面,因为英国工人的实际工资增加,各赛马场为了吸引工人阶级前往观赛与下注不断地修改规章,一步步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最重要的是,当时作弊、诈赌的情况频发,为了避免赛马沦为“不体面”的运动,以上层绅士为主体的英国赛马会开始积极介入,采取种种手段规范,从而扮演起整个赛马产业监督者和保护者的角色。 [1]
当英式赛马进入中国时,上述的变动在英国才刚刚开始,是以并无一固定不变的“原型”可供移植。赛马进入中国后,乃在传统地区性赛事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仔细检视中国通商口岸的英式赛马,无论管理组织、下注方法,还是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均与英国有许多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与其说是变形,倒不如说是为了配合殖民社会做出的调整。
是以,英式赛马在中国与英国其实是一个并行的发展,而非平行的移植。在中国的特色是,其管理组织很早便由委员会制转向总会制,并借由与“绅士型总会”的结合,从一个小区性的公共娱乐活动迅速转变成形塑殖民社会身份地位的工具,最后演变成上海殖民社会的重要支柱。为了更细致地了解此历程,本章将分别检视英式赛马在英国的情形、它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突出发展,以及上海跑马总会如何借其英式俱乐部与社团的特性,一步步将自身塑造成租界内市民社会的最佳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