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辽金西夏史》分为上篇“辽金史”和下篇“西夏史”两部分,在50多万字的篇幅内,充分展现了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与宋朝并存的三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系统论述了辽、金、西夏王朝的建立、兴盛、衰败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经验教训,并对三个王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文化社会诸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本书对出土文献的整理和梳理取得了在史料方面的进展和突破,例如上篇引用了辽代碑刻《大王记结亲事碑》说明辽早期的私有制情况,利用《懂洲西会龙山碑铭》说明辽代头下军周的居民民族成分等。
作者介绍
李锡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1938年11月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致力于辽宋金史研究。著有《临潢集》、《耶律阿保机传》以及《中国政治制度通史》(辽金部分)等。
白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生,山西平定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毕业。196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后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调查与研究,后专门致力于西夏历史文化的考察、研究。著有《元昊传》、《党项史研究》、《寻找被遗忘的王朝》等;合著《文海研究》、《西夏文物》、《天盛律令译注》等。
部分摘录:
八部联盟时期的契丹 契丹的历史实际上是鲜卑、匈奴等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的延续。契丹一出现在历史上,就已经越过了最原始的发展阶段,而处在部落联盟时期了。匈奴、鲜卑、奚和契丹都属“东胡”。胡人分布的地区甚广,而且成分复杂。东汉时称葱岭东西诸国为“西胡”,而“东胡”自然就指居于“西胡”以东的胡人。曹魏以后,东部鲜卑有慕容部、段部、宇文部和拓跋部。宇文部分布于濡源(今滦河上游)以东,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以西,即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西辽河上游)及老哈河流域,古称松漠。该部“语与鲜卑颇异。人皆翦发而留其顶上,以为首饰,长过数寸则截短之。妇女披长襦及足,而无裳焉。秋收乌头为毒药,以射禽兽” (1) 。
公元4世纪,宇文部渐强,前燕慕容皩于晋康帝建元二年(344年)兵分三路对该部大张挞伐,并获全胜。宇文部首领“逸豆归远遁漠北,遂奔高丽。晃(皩)徙其部众五千余落于昌黎,自此散灭矣” (2) 。宇文部衰亡之后,一些语言、风俗相近的游牧人仍活动于松漠,统称库莫奚。据《魏书·太祖纪》,登国三年(38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征库莫奚,“大破之,获其四部杂畜十余万”。此后,契丹也就由库莫奚中分化出来了。
北魏初年以来,契丹即不断朝贡。“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于部等,各以其名马文皮入献天府,遂求为常。” (3) 所谓“入献”,实际上就是以“朝贡”的形式进行贸易。北魏应他们的请求,在和龙(今辽宁朝阳)、密云(今属北京市)一带与之交易,岁岁不绝。
契丹作为一个古代民族共同体,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其他部族而逐渐形成和壮大起来的。《魏书》将契丹和悉万丹、何大何等部并列记载,就足以证明它当时尚未与这些部族实现联合、统一。而后来,这些部族逐渐都不见于记载了,只有契丹民族共同体在不断发展、壮大。
北朝末年至唐初,中原形势变化不定。先是高句丽与柔然联合对契丹构成威胁,不久,柔然势力灭绝,在其北方又出现了一个更为强大的突厥汗国。契丹一部分沦于突厥统治,另一部分又被迫附于高句丽。《隋书·契丹传》载,开皇末,有契丹别部四千余家背突厥来降,但隋朝统治者为维持与突厥和好,拒绝接受这些部族的降附,而把他们交与突厥“抚纳”。他们不肯依附突厥,遂徙居于托纥臣水(西拉木伦河支流,即今老哈河)流域,以后部落渐众,分为十部。这个契丹部族联盟,即是后来创建契丹王朝的主体。他们一直活动在这一地区,历尽艰难曲折。隋唐之际,他们过着“逐寒暑、随水草畜牧”的游牧生活,壮者皆为兵,每部“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 (4) 。唐初,契丹首领大贺氏,“有胜兵四万,析八部,臣于突厥以为俟斤” (5) 。契丹部族联盟的首领,当初也是突厥俟斤之一。后来,契丹首领自立为可汗,其下所属各部酋长则称为“俟斤”,亦即夷离堇,是统率军马的部族官。契丹立国后,大部族之夷离堇称王,小部族之夷离堇则称为节度使。举凡一部之军政、民政皆由其统掌。各部之间维持着松散的联盟,只有遇到战争时,首领们才一同聚议如何兴兵动众,协同作战。平日的畜牧、渔猎活动,照例由各部单独进行。此即《新唐书·契丹传》所说的“凡调发攻战则诸部毕会,猎则部得自行”。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四月,契丹首领大贺摩会摆脱突厥控制,率部降唐。突厥颉利可汗遣使要求以受他们庇护的梁师都与契丹相交换,结果遭到唐太宗严词拒绝。因为唐朝已经将契丹视为“降附之民”,亦即契丹已正式处于唐朝统治之下了。贞观十八年(644年),唐伐高丽,契丹和奚一同出兵相助。太宗回师途中曾至营州,赏赐契丹首领窟哥等,并封其为左武卫将军。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四月,契丹辱纥主(首领)曲据帅众内附,唐以其地置玄州,以曲据为刺史,隶营州都督府 (6) 。营州治所在柳城。同年十一月,契丹首领窟哥举部内属,唐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为都督,封他为无极县男,赐姓李,并以契丹八部住地为州,以各部首领辱纥主为刺史: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何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外加辱纥主曲据一部——隶属营州都督的玄侧,恰好十州 (7) 。窟哥借助唐朝的封册和支持,实现了对契丹各部稳固的控制,契丹部族联盟也因此获得进一步的巩固。
窟哥死后,其子孙仍为契丹首领。窟哥之孙李尽忠为松漠都督,与其妻兄孙万荣皆居于营州城侧。营州都督赵文翽刚愎自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 (8) 。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攻城,所至皆下,旬日之间,兵至数万。武则天先后命梁王武三思、建安王武攸宜率军出征,并且不得不征调囚徒及私家奴隶来补充军队。后来,借助突厥的力量始在次年将这次反叛镇压下去。此后,契丹不能自立,反过来又附于突厥。
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利用降将李楷固和骆务整再讨契丹。开元二年(714年),李尽忠族弟失活率契丹各部脱离突厥,复归唐,唐朝重又设置松漠府,并以失活为都督,封松漠郡王,以永乐公主妻之,仍以其府置静析军,以失活为经略大使,统率八部。
开元六年(718年)李失活卒,其弟娑固袭封,统率契丹诸部。次年,娑固入朝,静析军副使可突于乘机夺得统率权。娑固返回松漠之后不久,即被可突于驱逐到营州,旋即战死。此后,可突于又立娑固弟郁于为可汗,自己仍操实权。郁于死后,他又逼走郁于之弟吐于,另立尽忠弟邵固。开元十八年(730年)五月,可突于杀掉邵固立屈烈,并率领契丹和奚的部众投奔突厥。唐朝当即命幽州长史赵含章出兵讨伐奚和契丹,然而,当时“幽州兵马寡弱,卒欲排比,未可即用,城中仓粮全无贮积” (9) 。唐朝颇为奚和契丹“两蕃”所困。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衙官李过折杀可突于及屈烈,唐朝以过折为松漠都督,拜北平郡王。次年,可突于残党泥礼又杀李过折,至此,大贺氏垄断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的时代遂告结束。
这个杀害松漠都督李过折的泥礼,就是日后契丹王室的祖先。不过,当时他自以为出身非名门,故不自立而立遥辇氏迪辇祖里为阻午可汗。从此之后,遥辇氏代替大贺氏垄断了联盟首领的地位,契丹开始了遥辇氏时代。遥辇氏自阻午可汗即位起直至钦德为阿保机取代,总共垄断汗位一百七十多年,如果再上推一代,则该家族总共产生了相继在位的九个可汗,即遥辇洼可汗、阻午可汗、胡剌可汗、苏可汗、鲜质可汗、昭古可汗、耶澜可汗、巴剌可汗及痕德堇(即钦德)可汗,与北宋九主一百六十七年及辽九主二百一十九年大体相当。这表明遥辇氏当政不仅实现了同一家族世代对汗位的垄断,而且还实现了汗位事实上的终身制。不过,那时契丹汗位虽然是在同一家族内承袭,但并不是“世袭”,而是“世选”,即由有权势、地位的贵族们在可汗的兄弟子侄中量才推选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