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陈丹燕上海七部曲-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2022年7月12日

简介

【陈丹燕的上海】 《陈丹燕的上海》,18万字,150多幅图片。全书分“不是故土,却是家乡”、“川流不息”、“永不拓宽的街道”、“海上国潮,沪申摩登:注释1960-1990年代的上海时尚”四个部分。陈丹燕以非虚构的笔法,分别讲述了搬家与父母的八个箱子的故事,洋泾浜英语与上海买办的故事,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街道的故事,喜欢登高俯瞰上海的年轻爬楼党的故事,柯灵故居的故事,傅雷故居的故事,贺友直和他的老上海插图的故事,作者14岁时的地理老师的故事,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场托福考试的故事,以及打造和维护了上海乃至全中国人民日常生活尊严的上海老品牌的故事……这些上海百年巨变中的日常生活、民间记忆与个人历史,是一个考据严谨、书写独特的作家眼中的上海的前世今生。上海作为十九世纪通商口岸城市最重要的码头之一、如今的国际大都市,它的来历、它的雄心、它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它对日常生活的尊重,在陈丹燕笔下,都是我们热爱它的理由。因为,热爱上海的滋味,就是热爱世界的滋味。
全书以多变的视角,冷静的感性,绵密而细腻的文字,图文并茂地将一个鲜活流动着的、具有独特精神品格的上海,呈现在读者眼前。可以说,“陈丹燕的上海”已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向中国、向世界传递着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成为和平饭店】 《成为和平饭店》,陈丹燕外滩系列作品。全书以一栋建筑为主线,讲述了和平饭店这一富有象征意义、遍布历史遗痕的上海纪念碑式建筑的前世今生。作者以非虚构小说的方式介入历史,以细节和史实为经纬,交织人物与故事,构成一部亦真亦幻的建筑生命史。
成为“和平饭店”,成为上海的历史见证——陈丹燕为我们展现了一座建筑在时光穿梭中往复飘荡的风景,和一座城市在风云激荡中缄默却不息的记忆……
【公家花园的迷宫】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是否存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公园如何诞生?一段扑朔迷离的公案,造就了一座身世传奇的公园……
小说讲述了公家花园,那个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著名公案而拥有了传奇身世的公园,从建造迄今150年中的故事。在作者笔下,传教士,满清民国遗少,中英混血儿,上海史专家,外滩市井居民,回沪知青子女……一个个与公园有着不解之缘的人物,其个人命运与公园历史纠缠在一起,互为见证,同时也成为百年来上海乃至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道缩影……
全书配图近50幅,引用了关于“游园规则”这一具有标志性意义话题的一些珍贵资料,其图、其注、其引文成为小说内容的另一种延伸;它们与故事一起,生动再现了公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外滩:影像与传奇】 作者以“非虚构”、“影像”这种特殊的视角,以海派式绵密、细腻的文字讲述了外滩的前世今生,揭开了外滩这艘内蕴丰富的历史巨轮光影斑驳的面纱。
在作者笔下,为逃避中国内战从外滩乘船离开的外国侨民,出生于上海、拍摄了1949年外滩的外国摄影师山姆·塔塔,携女儿到上海总会遗址追寻自己童年记忆的母亲,号称要重新点亮外滩的“外滩三号联合会”主席李景汉,以及租界时期连接外滩商业繁荣的洋泾浜英语,1950年代外滩长夜一般的寂静,1966年出现在友谊商店外墙上“全世界劳动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巨型宣传画, 1970、1980年代的外滩恋人墙,1990年代的外滩改造工程……绵密的细节铺陈着那些与外滩有过特殊经验的人与事,使得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全书配图170多幅。影像式表达与非虚构讲述联袂,生动再现了外滩前世今生的传奇。
【上海的风花雪月】 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如何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柯灵、傅雷、贺友直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无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带读者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上海的风花雪月》历经4个版本,按作者与读者的约定,每五年生长一次新的内容与篇章。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又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15-2020年的最新篇章。文字增加了近4万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
【上海的金枝玉叶】 她是上海永安公司老板的千金,6岁时就读于著名的中西女塾, 24岁燕京大学心理系毕业。她父亲当年应孙中山邀请回国创办上海最新潮的百货公司,她的二姐与宋美龄是闺中好友,她大学最好的朋友是康有为的外孙女。25岁她嫁为人妇,丈夫是林则徐家的后代。之后的岁月中她遭逢了反右、四清和“文革”,经历了丧偶、抄家和劳改,一贫如洗。 但磨难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仍然可以用铝锅在煤球炉上烤出带彼得堡风味的蛋糕,用农场带回的一只小鸡让儿子快乐好久……90高龄谢世时,她把遗体捐给上海的红十字会,得到的纪念品,是用她的白发编成的“90”字样的花环。
她叫戴西,英文里这名字是雏菊的意思。 陈丹燕从细读戴西一岁到九十岁的数十张私人影像着手,勾连起这个在磨难中依然保持芬芳洁净的女子的一生。阐述了这个历经沧海桑田的女子,何以代表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
【上海的红颜遗事】 她是旧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父亲姚克是留洋回国的文化名人。两岁时父母离异,她学会了把心事藏在心底,笑容挂在脸上。童年的她生活优裕,客串过电影《三毛流浪记》里的富家小女孩;后来她经济来源几乎断绝,却不肯在恋人面前透露窘迫,视爱情为纯洁的象牙塔。她是大时代里的普通人,承受命运的悲凉:母亲自杀,恋人自杀,孩子被迫送人,偷渡国境躲避灾难却被抓捕……当生活似乎要柳暗花明时,南京西路上的一场车祸将她的人生永远定格在了31岁那年的秋天。
她叫姚姚。1944年生于乱世,1975年死于非命。
2000年此书初版时,姚姚遗散的恋人开开和孩子均未找到。2009年此书再版时,开开找到了,于是作者增补了初版时未能证实的那部分故事。2013年,姚姚的孩子前来与亲人相认,此时,他已然人到中年。
那年开开回归时,天降雷暴。那年姚姚的孩子前往母亲和外婆坟上时,天降大雪……
陈丹燕沿着幸存者痛苦的记忆一路攀援寻找,使得姚姚这个上海女子悲怆的往事,成为上海历史的独立见证;也让普通人的个人历史,成为大时代洪流中有血有肉的坐标。

作者介绍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 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永不拓宽的街道》《慢船去中国》《一个女孩》《我的妈妈是精灵》,以及12本陈丹燕旅行文学丛书和最新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
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中国台湾《联合报》等媒体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其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之“旅行文学奖”。作品已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部分摘录:
时代咖啡馆 这个咖啡馆在上海人最喜欢的淮海中路上,四周有老牌的西点店,有最贵的百货店,楼里面有长长的电动扶梯,一路上去,还没有到地面的时候,先就看到了从外国来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店面里还有轻轻的音乐。还有许多门面看上去不错、价钱公道、货色也算时髦的店铺,是上海精明的年轻女孩子最常去的地方。她们约一两个好友,一家家店铺看下来,和店员讲讲价钱,看中了的,也会大包小包地买回来,走累了,常常就看到了这家咖啡馆——从前是一家电影院,后来改装成一个娱乐总会,二楼就是一个咖啡馆,有电影院那么大的一家咖啡馆,还分了两层楼,四个座的小长桌子,看上去很小。一走进去的时候,都觉得自己是走到一个开舞会的地方。
那是个上海市民的咖啡馆,是那种流传着“好男不上班,好女嫁老板”的上海人去会朋友、谈生意的地方。他们都有点改变自己原来生活的志向,也都切切实实地做出过努力,而且也有了最初的进步。要不然,他们也不能在下午1点以后,穿着上海滩上时髦的衣服,画好了眉毛,手里握着一个大哥大,皮鞋亮亮的来喝咖啡;也不能在走进门来的那一刻全身都是得意而精明的神气。
这咖啡馆的咖啡十五块一杯,还有果汁和东南亚进口来的水果茶,二十五块钱。要是要到一份炸鸡翅、炸薯条、时代炒饭连汤、三明治或者面条什么的,可以饱饱地吃一顿饭了。比起来,它们是贵了一点,可没有过分。
这地方轻轻地响着音乐,外国轻音乐,柔和的,有一点异乡情调,但不先锋。年轻的领台小姐恭谦而不俗,你不理她,她也对你一声声地问着好。桌子上的番茄沙司是进口的,小舞台上的白色钢琴能自动演奏轻音乐,看上去很有一点洋派。这里的客人喜欢有一点洋派的东西,包括这里暖暖的咖啡香,都让人想到一点点的与本土中国的不同,但也没有洋派到温和的中国胃不能接受。这就是上海的气息,让上海弄堂里的人走遍中国都要怀念的气息。客人也都体体面面,有些闲钱又积极进取的样子,可又不高贵逼人。
大玻璃墙对着街口,靠窗的小桌子是客人最喜欢的位子。隔着不停地晃动的黄铜大钟摆,能看到淮海中路上衣着光鲜的人们,从对面的大百货店出来了,进去了。那黄铜大钟,据说是改建的时候专门从美国定做来的,有四层楼那么高,很是气派。外面的人也能站在对街,看到钟摆后面的人,隔着大玻璃也能看到他们在那里闲神定气地享受着他们的生活。
上海的市民常常有着两种生活,一种是面向大街的生活,每个人都收拾得体体面面,纹丝不乱,丰衣足食的样子,看上去,生活得真是得意而幸福。商店也是这样,向着大街的那一面霓虹闪烁,笑脸相迎,样样东西都亮闪闪的,接受别人目光的考验。而背着大街的弄堂后门,堆着没有拆包的货物,走过来上班的店员,窄小的过道上墙都是黑的,被人的衣服擦得发亮。小姐还没有梳妆好,吃到一半的菜馒头上留着擦上去的口红印子。而人呢,第二种生活是在弄堂里的,私人家里的,穿家常衣服,头上做了花花绿绿的发卷,利落地把家里的小块地毯挂到梧桐树上打灰,到底觉得吸尘器弄不清爽。男人们围着花围裙洗碗,他们有一点好,手不那么怕洗洁精的损伤,所以家里的碗总是他们洗的。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