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次第花开》把理论上的学习用到生活中修行,如书名“次第花开”的隐喻般让每个想活泼泼觉醒的友人在一个个框架中回归自性,有次第、有步骤地在生活中实修,让每一刻都保持觉知,也让深涩的经论哲学平淡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荣博堪布。
《寂静之道》 在这个喧嚣浮躁、竞争激烈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视野更开阔,然而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似乎反而变得遥不可及。《寂静之道》收录了希阿荣博堪布对现代人的困惑和烦恼所做的开示,从一个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读该如何对待宝贵而短暂的生命,如何面对烦恼重重的生活。 本书不仅涵盖了“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样的终极命题,也包括了对治负面情绪、处理人际关系这些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有兴趣了解佛教的读者,《寂静之道》也完整地介绍了因果、缘起等基本理论以及修行的内容、方法,并解答了在学修佛法的过程中常见的疑问和误区。修行就是修心,完善自我的同时也增长了帮助他人的能力。《寂静之道》可以说是开卷有益,任何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方法。本书采用语录体的形式,便于阅读,也符合当今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生命这出戏》 这是一部让你重新提炼生命价值的伟大著作。人生没有假设,当下即是全部。在基本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之后,只有拥有一颗受过训练的心,才能得到安乐。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因而要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而我们要如何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在《生命这出戏》中涉及众多的人生问题和生活中的寻常事物,希阿荣博上师开阔又致密地引导我们每个人如何锤炼一颗心去离苦得乐,随缘自在,发现自由。我们将由这股潜移默化的力量指引,挣开痛苦与欲望的汪洋去发现内心的善良与慈悲,我们也将变得惜缘、坚定、平静和富有智慧,从容把握和过好当下的人生。
《透过佛法看世界》 《透过佛法看世界》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希阿荣博堪布2014年最新力作,献给寻找答案的人。《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一百八十个问题,解答你的人生困惑。透过佛法,与更好的自己相遇。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持续地感受着焦虑痛苦。希阿荣博堪布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烦恼、迷惘为契入点,从佛法的视角,引领我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在这个技术和生活形态巨变的时代,人们的烦恼也更剧烈,甚至由于困惑和矛盾,陷入抑郁症的阴影。凡是接触过希阿荣博堪布的人,都会被他的笑声和喜乐所感染。《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在字里行间,亦透露出希阿荣博堪布,一位大圆满成就者的慈悲、智慧和自在。
《清凉山上》 我们更愿意把《清凉山上》看成是一本能令心灵有所归依的人生答案之书。本书记录了《次第花开》的作者,作家希阿荣博堪布对五台山各胜境的参观朝拜。沿着25年前法王如意宝朝礼五台山的足迹,尊者一路上讲述的各胜境的历史典故以及诸多大圆满祖师的修行故事首次出版发行。如果你需要的是一本旅行指南,这本书能带你探寻五台圣境的风貌和典故。如果你需要一份朝山修行的导航,那么,请跟随尊者的足迹一一遍礼。
作者介绍
希阿荣博堪布,1963年生于德格,幼年即开始跟随家乡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二十一岁到世界最大的佛学院—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具影响力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继续修学佛法。二十四岁,获得堪布学位。之后在五明佛学院传讲显密法要,同时协助法王如意宝管理佛学院各项事务,全力护持四众学员的闻思修行。 堪布还在德格玉隆阔建立了扎西持林闭关院、养老院、医院,并对周边众多寺庙的发展给予护持,支持帮助培养僧才。同时,堪布长期资助众多贫困家庭,解决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 多年以来,堪布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倡导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弟子闻思修习佛法,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尤其是近年来,堪布大力倡导净土法门,引领有缘众生悉皆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堪布对佛法的开示精妙而平实,由其开示、随笔结集出版的《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佛教类书籍中的畅销书。 《清凉山上》是“菩提洲”署名的第一本书,也是该系列的第一本出版物。该系列均是由希阿荣博尊者的弟子们集体创作的记录尊者朝圣、传法和日常开示等的书籍。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菩提洲网站
部分摘录: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2008年7月底,上师旧病复发。治疗过程中,上师就痛苦与安乐的关系作了如下的开示。
以前有弟子问我:“怎样才能安乐?”
我想这是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简单直接的答案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
什么是执着?怎样算放下?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当弟子再次问我怎样才能安乐时,我便反问道:“你现在感觉如何?”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你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尽管如此,天空还是经常出现浮云,在我们心性的天空中,情绪的浮云聚成云团,构成我们的心境。快乐满足的情绪多,心境便安乐。
什么是快乐呢?
痛苦消失就是快乐。
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
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口渴的时候,喝上水就会感到快乐;肚子饿了吃东西就会快乐;上了一天班疲惫不堪,回家的地铁上意外地坐到一个座位,你会快乐;那颗蛀牙困扰了你好几天,医生把它拔除的那一刻,你很快乐;闷热的夏夜里一丝凉风、烈日下路旁的一片树荫,会令你快乐;甚至最平常的呼吸也会给你带来快乐……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了,鼻塞流涕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两天后,当我们突然发现鼻子通畅、可以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简直高兴坏了,原来能用鼻子顺畅地呼吸是如此快乐的一件事!
看得出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
人们相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这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想法、我的房子、我的朋友……可实际上,这只是由于不了解自己而造成的误解。
关于破除我执的方法,《中观》和《入行论》中讲得很清楚,我就不重复了。简单地说,就是没有一个绝对存在的“我”。
每天早晨你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是你吗?可是生物课上老师告诉你,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也就是说一直在变化,组成你身体的细胞不断在死亡、再生。也许你觉得一定范围内的变化是可以接受的,只要维持一个“度”,你就还是你,正如水在冰点和沸点之间无论怎么变化仍然是水一样。可是,拿出你三岁时的照片看看,你还会坚持认为在自己身上存在这么一个“度”吗?阔别几十年的亲友见面往往感叹:简直变得认不出了!而之所以还知道是“你”,因为“你”不是孤立的,在你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还能找到昔日的痕迹。这种联系、这种相对身份,便是他人识别我们以及我们识别自己的依据。世界上没有凭空来去的人。
了解到这种相对性,我们就会意识到,耗费一生精力企图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砌一道围墙的做法是徒劳的,而这种徒劳带来的挫败感让我们很不快乐。
我们不仅误解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对自己的内心也知之甚少。
对许多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最陌生的人就是“自己”,似乎从来没有机会安静下来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此时此刻自己感觉如何呢?是饱还是饿?是冷还是热?是疲倦还是精力充沛?是安静还是躁动?听上去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可并非每个人都能立刻答上来。
很有意思,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可能对地球那边美国大选的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却不知道自己身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习惯性的心不在焉使我们错过了解自己的大好机会。
《阿含经》中讲述了“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就是从身、受、心、法着手,如实而又绵密地觉察自己的身心。
在这种了了分明的觉察中,很多烦恼消失无踪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身体某个部位感到疼痛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起来观察这个“疼痛”,包括疼痛的具体位置、疼痛的程度、疼痛程度的变化……很快,你会发现疼痛感缓解了。
同样的,当自己被愤怒、嫉妒、恐惧、烦躁等情感困扰时,注意观察。
拿最具伤害性的负面情感——愤怒来说,愤怒也有从酝酿到爆发的一个过程,就像着火,开始只是几颗小火星,后来发展成火苗,风一吹,才越烧越猛,成了一场大火。许多人要等到火焰冲天才意识到着火了。可是,如果留心观察的话,火星或火苗刚起就上前把它扑灭,大火就烧不起来了。你甚至可以不急于去扑火,袖手旁观也无妨,看看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也许你还不知道,通常在火上扇风、浇油的就是喜欢恶作剧的那个你。现在你跑出来做观众了,没人帮忙,火烧得不起劲,一会儿自己就灭了。
其他情绪也是这样,不要被它们推着到处乱跑,转过身来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