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成为波伏瓦-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1) 1540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成为波伏瓦》是根据近几年新曝光的波伏瓦信件、早期日记等材料撰写的波伏瓦全新权威传记。“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成为的。”波伏瓦如是说。这本开创性的传记引入波伏瓦此前从未被出版的日记和信件等全新材料,把她从萨特的阴影中拉出来,使她站在属于自己的聚光灯下。这本传记将为读者呈现一个更为真实立体的波伏瓦,也让我们重新看待波伏瓦和萨特的关系。
本书还将呈现很多此前不为人所知的波伏瓦的个人细节,这些新的细节会增强波伏瓦的神秘感,也会使我们对波伏瓦更加着迷。为什么这位“女性主义偶像”要着力打造自己的形象?为什么关于她和萨特的关系她会频频“撒谎”,或是声称自己不是一个哲学家?也许带着这些新的细节,我们能更进一步地去认识真正的波伏瓦。

作者介绍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曾在伦敦国王学院、赫特福德郡大学、牛津大学圣彼得学院任教,讲授哲学和神学等。现为牛津大学摄政公园学院哲学和基督教伦理学讲师、哲学研究室主任。著作有《萨特与神学》《成为波伏瓦》等。

部分摘录:
幼年时代的波伏瓦对家庭有很强的归属感,她对于童年的记忆多是快乐的。但是从11岁开始,家里人对波伏瓦的期待让她感到困惑。她也惊讶地发现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并不是家里人所期待的。她不明白为什么曾经鼓励她阅读和质疑的父母,现在却要求她停止思考,放弃阅读,不再提问。她感到痛苦,闷闷不乐。一部分是因为她提出来的问题得不到解答,一部分是因为她眼见着敬爱的父亲变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小时候的波伏瓦觉得父亲特别伟大。曾经的乔治是一个充满智慧、学识渊博、喜爱诗歌、能够侃侃而谈的人。父亲的才华让波伏瓦折服,她觉得谁也比不上他。乔治曾经也喜欢表演,很享受自己成为派对中心人物的感觉,但是家道中落使他渐渐失去了幽默感,曾经的巴黎花花公子现在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整日垂头丧气。
“一战”之后,乔治·德·波伏瓦本来就岌岌可危的财务状况更差了。他以前投资的俄国股票现在变得一文不值,全家只能靠他少得可怜的薪水过活。波伏瓦偶然听到父母亲为了钱的事而争吵:弗朗索瓦丝不明白乔治为什么不肯重拾法律,而乔治却总是旧事重提,说如果弗朗索瓦丝的嫁妆没泡汤,家里的情况也不会这么差。争吵和怨恨使得他们对彼此的热情渐渐冷却。有一天晚上,波伏瓦和保姆路易丝一起回家后,看到母亲被打肿的嘴唇。事情的真相是,乔治已经没有本钱去从事法律工作了,他连租一间办公室、置办一些家具,或者买办公材料的启动资金也掏不出来,何谈靠他的生意来养活全家。乔治此时已经40岁了,他有过两次心脏病发作的经历,健康状况也不大乐观。弗朗索瓦丝所希望的,乔治根本没有心力,也没有体力去做了。
幸运的是,之前让乔治觉得丢脸的老丈人,古斯塔夫·布拉瑟尔一直有自力更生的习惯,他及时地解救了他的女婿。在战争的两年间,布拉瑟尔开了一家鞋厂,成功拿到了为军人做靴子和鞋子的订单。这笔生意利润很高,布拉瑟尔大方地给乔治提供了一个副厂长的职位。虽然这对于拥有贝特朗·德·波伏瓦的贵族身份的乔治来说并没有吸引力,但乔治因为别无选择只好接受了。乔治认为自己只是在工厂挂个名,并不想好好地去上班,于是经常能不去就不去。战争结束后,对军靴的需求没了,布拉瑟尔工厂也就随之没有生意可做了。这时候,好在又有一个家庭成员伸出援手,给乔治提供了一个报纸广告位销售员的工作。但乔治既没有销售天分,也不是一个靠谱的员工,所以这份工作也没有做太久。
从那之后,乔治就一直消极怠工。乔治改不掉自己原来贵族公子哥的生活做派,因此丢掉了好几份工作。尽管家庭经济状况已经每况愈下,但是乔治仍然每天睡到10点才起床,11点去股票市场晃悠一圈露个脸,午饭时去办公室看一眼,接下来一下午的时间都用来打桥牌,晚上去咖啡店喝一杯,然后优哉游哉地回家吃晚饭。虽然波伏瓦在回忆录里总是赞扬父亲,但在妹妹埃莱娜眼里,波伏瓦家族里的男人们基本上都游手好闲,不爱工作,而女人们则坚强地替家族挽回一点尊严。波伏瓦之所以一直把父亲描绘得很美好,可能是因为童年时她深深地崇拜父亲,但也有可能是她对于家族的荣誉感使她不自觉地美化了父亲的形象。但更有可能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波伏瓦写回忆录时预想到了,如果用尖酸刻薄的口吻谈论她父亲,会让很多读者产生敌意,认为她完全没有同情心,这些读者就会借此来对她进行人身攻击,从而否定她的一切。
“一战”结束之后的一年里,蒙帕纳斯大街渐渐恢复了往常的光景。然而,当1919年的夏天来临时,波伏瓦家的经济状况依然没有起色。为了节省开支,波伏瓦一家搬到了位于雷恩街71号的一处公寓。他们住在五楼,这里幽暗肮脏,既没有电梯,也没有自来水,甚至连浴室和中央供暖都没有。家里房间不多,除了客厅和主卧以外,父亲占用了一个房间做自己的书房。这使得波伏瓦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姐妹俩不得不共用一个小小的房间,小到姐妹俩的床之间只容得下一个人走动。当时他们的仆人路易丝还在,仆人们统一住在公寓的六楼,那里是所有仆人集中住的地方。但是不久之后,路易丝结婚了,搬到夫人街去了,于是弗朗索瓦丝不得不自己收拾这个破破烂烂的房子。一开始,弗朗索瓦丝借口说找不到好的帮佣才不用了,但实际上是家里已经请不起帮佣了。
请不请得起住家帮佣是当时巴黎社会的阶层分级标志。上层阶级和中产阶级的主要差别就是前者至少有一个住家仆人,而后者是负担不起这笔开销的。弗朗索瓦丝本来是一个性格温柔的人,虽然有时候她也试着把这种生活的磨砺当作锻炼自己美德的机会,但近来她变得常常发脾气。她渐渐地不再打扮自己,也不注重身材的保养,波伏瓦和埃莱娜也渐渐开始穿已经破旧的裙子。但是在母亲看来,这不是什么值得羞耻的事情。弗朗索瓦丝已经开始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待生活,她安慰自己说虽然他们没什么钱,但是他们有文化,有信仰,而这些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在后人的眼里,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小说家和自传作家,文笔优美,散文的文字富有质感,同时她也是一个打扮时髦且有个人风格的女性。但是,波伏瓦和妹妹都因为在少女时期没有优雅的着装而苦恼过,后来波伏瓦把她们的这种状况戏称为“半贫穷”(semi-poverty)。波伏瓦所就读的希望学校里也有女孩穿得比较寒酸,但波伏瓦认为那至少是“得体的贫穷”。任何一个想要被别人尊敬的女孩都应当穿着得体,以免被别人说成是卖弄风骚,但当时波伏瓦的同学们认为她的穿着比那还要糟糕。
尽管后来波伏瓦摆脱了经济上的窘境,但是童年的记忆让她变得对金钱格外敏感。在学校的时候,她为了省着用笔记本,把字写得越来越挤,有时候字小得连老师都抱怨看不清。她不仅节衣缩食,对自己也很抠门:“我一直坚信要物尽其用,对待自己也是一样。”她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中,同时也发奋要做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很快,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牧师称赞她有一个美丽的灵魂。波伏瓦后来加入了一个为儿童创办的宗教组织,她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已然完成了成为一个好女孩的转变。我努力塑造我想要呈现给这个世界的性格,这让我获得了很多表扬,我对此感到很满足,我现在完全认同自己塑造出来的自我,这就是真实的我。”但与此同时,波伏瓦的很多同学都讨厌她,认为她自命清高,自认为无所不知。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