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张朋川是集美术家、考古家于一身的美术考古专家。张道一先生对他的考古研究作过中肯的评价:“张朋川先生,早年学美术,以后转向考古,或者说他游于两个学科之间,当然兼有两者之长。研究中国的历史,如何将考古发现的珍贵文物充实美术史的研究,再将美术史中遇到的问题借助考古学加以解释,他是取得丰富之经验的。” 《黄土上下》是张朋川长年从事美术考古的研究文章的结集,他运用了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美术进行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对原始艺术、汉晋壁画、陶瓷艺术、中国书画样式起源等方面的课题有言之有物的深入的研究,并对美术考古学、美术史学、设计艺术学的研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作者介绍
张朋川(1942.2—)江苏常州人。擅长考古美术、中国画。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著有《甘肃彩陶》图录、《武威汉代木雕》、《嘉峪关魏晋墓室壁画》。《中国彩陶图谱》获首届中国优秀图书金奖。论文有《中国最早的绘画——大地湾原始社会居址地画》等。工笔重彩画《五百罗汉图》长卷等。
部分摘录: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彩绘陶 彩陶和彩绘陶是我国最早以彩绘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彩陶和彩绘陶艺术集中地反映出我国远古时期陶器艺术达到的辉煌成就,并且是中国陶器艺术的光辉夺目的序章。
从彩陶产生到彩绘陶的兴起,经历了新石器时代由早到晚的整个时期,乃是氏族社会从繁盛到解体的发展过程,以彩绘图纹陶器的形式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彩陶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彩陶最早产生的地区,距今约8000年时,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和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都发现了绘着简单纹样的三足彩陶钵。世界上最早含有彩陶的古文化被认为是两河流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耶莫有陶文化和哈孙纳文化,这与中国彩陶产生的年代相当,因此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地区之一。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盛开着彩陶的奇葩。东北至辽宁,西北至新疆,东南至台湾、香港地区,西南至西藏,在主要的江河流域都发现了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中国彩陶是多元发展起来的,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类型的彩陶缤纷多彩,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在走向青铜时代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或继承发展,或彼此影响,或相互交融。愈到晚期,相互影响的范围愈广。中国彩陶由多元发展而交织成宏大体系,并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艺术特点。
绚丽多彩的各文化类型的彩陶 彩陶是人类童年的智慧之花,绚丽的花束是由各放异彩的花朵组成的。
中国各区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以黄河流域的彩陶最发达。
分布于黄土高原山前地带泾渭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和半坡类型,陶器工艺是以彩陶为代表的。由于这里的黄土深厚而干燥,能充分地按人们的设想来安排氏族聚居村落的布局。半坡类型的一些氏族聚居村落由向心的几组屋群组成,反映出强烈的集团意识。由于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得到充分的发展,导致了这一地区图腾艺术的繁盛。
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类型彩陶有较多的图腾纹样。
半坡类型彩陶纹样以鱼类水族纹为代表,并且大体呈现出由写实模拟的自然形纹样到写意的几何形纹样的演变趋势半坡类型晚期彩陶,还出现了用两个以上鱼纹的共用形复合而成的双关纹,也有以变体鱼纹构成的两方连续几何形图案。
半坡类型彩陶除了鱼类纹样外,还有人面衔鱼、鱼寓人面的奇特的复合纹样,如人面鱼纹彩陶盆(图1),这意味着人和鱼是共同体的两个方面,人和鱼是相互托寓的。这种寓意深奥的人和鱼的复合纹样,则是半坡部族人们认为鱼类是始祖的意识的反映,因此,鱼类水族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图腾。
图1 半坡类型人面鱼纹彩陶盆
半坡类型彩陶,还有各种富有意趣的动物纹样,如跳动的蛙、伫立的鹿、侧身的鸟、大角的羊、威猛的猪面和两方连续双关猪面纹等。
半坡类型彩陶的几何形花纹也有鲜明的特色,多是模仿竹和藤的编织器的肌理纹样,主要以直线造型,构成了三角形折线、阴阳三角纹等几何形纹样,有着挺直锐利的风格。
分布于陕、晋、豫邻境地区的庙底沟类型,距今6000年至5000年。庙底沟类型的彩陶花纹以鸟纹为代表,早期鸟纹为写实的单独纹样,有侧面和正面的鸟纹,还有展翅飞鸟纹。分别表现出由写实到写意的发展过程。庙底沟类型晚期,突破了对称的图案格式,以变体的正面、侧面鸟纹和展翅飞鸟纹综合成勾羽圆点纹,以旋风般的律动和舒展多变的图案格式及高度意象化的手法表现出飞鸟的形象。
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的一件庙底沟类型晚期的彩陶缸上,用没骨法绘着衔鱼的白色鹳鸟,鹳鸟的前方竖立着一把象征权威的长钺。这件彩陶缸应是以鹳鸟为图腾的氏族的首领人物的特殊随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