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一部伟大的自传体长诗,也是一种厌世情绪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拜伦以及同代英国文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征战彻底感到幻灭。正因如此,《游记》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大西洋两岸。
拜伦式的忧郁和其前因后果都在《游记》中得以完整体现。所有的情绪活动,不论是多么跌宕起伏、五味杂陈,归结起来都是浪漫式的自我作崇,这份自我令他进退两难,十分痛苦:在现实世界,他要追寻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状态不存在,《游记》完整地记录了从追寻理想到接受失败的情绪变化,包括痛苦,悔过,甜美的伤感,愤世,无奈的隐忍,最终因疲惫而作罢的决定,还有一系列相互叠加出现的情绪活动。
本译本初版于1956年,分别于1959年和1990年出版修订版。最新版据杨熙龄先生校订过的1990年版重排,并完整复刻约翰·默里出版公司1869年版精美插画七十八幅。
作者介绍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第六世拜伦勋爵,1788年1月22日生于伦敦。他的童年在阿伯丁度过。他孀居的母亲,盖特地区戈登家族最后的一代,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他的父亲将母亲的财产挥霍殆尽,于1791年逝世。天生跛足,拜伦很小就对自己的缺陷高度敏感,并持续终生。1798年,他继承了爵位和古老的拜伦家族位于纽斯泰德修道院的地产,随母亲前往英格兰。1801年,拜伦入读哈罗公学,1805年就读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807年,他的第一部诗集《闲暇时光》出版。1809年,《英格兰诗人与苏格兰评论家》出版,驳斥了评论家对他早期诗歌的粗暴评论。在该书出版之前,他开启了壮游之旅,游历欧洲大陆和黎凡特地区,途经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直至希腊、小亚细亚和君士坦丁堡。当他1811年归来,与他一起荣归的还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前两章。翌年,游记出版,拜伦一夜成名。在上流社会的客厅,他受到拥戴,而出国之前,他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拜伦风度翩翩,侧影有希腊之俊逸,受到上流社会女性的追求,并卷入几桩秘密的恋情。此后,1815年1月2日,拜伦与安娜·伊莎贝拉·密尔班克结婚。同年十二月,女儿(奥古斯塔·艾达)出生。1816年1月,拜伦夫人离开他回到她父母家中。理由从未公开,人们做出最坏的猜测,罪行包括与同父异母的姐姐奥古斯塔·利的乱伦。(后来的证据表明,拜伦在婚前与奥古斯塔已有隐情。拜伦夫人离开拜伦后才知道此事,所以,这不可能是分居的原因。)4月,为逃避曝光的丑闻,拜伦离开英格兰,一去不返。他在日内瓦湖度过夏天,邂逅雪莱。然后,他前往意大利,在此生活了六年。先在威尼斯,过着当地浪荡形骸的生活,几乎毁了健康(尽管与此同时,这个环境也使他创作出最佳的诗歌,包括《贝波》和《唐璜》前几章)。这时,他遇见特蕾莎·古琪奥丽伯爵夫人,与之相恋,并追随她来到拉文纳(1819-1821),又通过她的家族卷入意大利革命运动。伯爵夫人与丈夫分居后,拜伦继续这段私情,身心愉悦。他们在比萨共度了一段时光(1821-1822),继续与雪莱交往,直至1822年7月雪莱溺亡(拜伦出席了在维亚雷焦海岸举行的火葬仪式)。1823年7月,在热那亚逗留一年后,拜伦前去声援希腊人民反抗土耳其统治的独立战争。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西部的米索朗基,拜伦发烧而终。遗体被送归英国。西敏寺拒绝接收,最终葬于纽斯泰德修道院附近哈克诺尔托卡德的祖坟。
部分摘录:
可爱的孩子,你的脸可像你妈妈?
上次相见,你天真的蓝眼珠含着笑,
我的家庭和心灵的独养女儿,艾达!
然后分手了,——可不像这一遭,
那时还有希望。—— [1]
猛然间我才惊觉:
周围已是起伏的波浪,风在唏嘘;
我走了;漂泊到哪儿,自己也不知道;
但是那海岸已经在我眼前隐去,
阿尔比恩是再也不能使我欢欣,或者使我忧郁。
二
又到了海上!又一次以海为家!
我欢迎你,欢迎你,吼叫的波浪!
我身下汹涌的海潮像识主的骏马;
快把我送走,不论送往什么地方,
虽然那紧张的桅杆要像芦苇般摇晃,
虽然破裂的帆篷会在大风中乱飘,
然而我还是不得不流浪去他乡,
因为我像从岩石上掉下的一棵草,
将在海洋上漂泊,不管风暴多凶,浪头多么高。
三
在青春的黄金时代,我曾歌咏一人,
那反抗自己抑郁心灵的漂泊的叛逆 [2] ;
现在来重提过去说开头的事情,
像疾风推浮云前进,让我把它说到底。
从这故事,我发现往昔思想的痕迹,
还有干了的眼泪,它们逐渐地湮灭,
但留下一条荒凉的小径,就从这里,
以沉重的脚步,踏着生命的沙土,岁月
逝去了;这生命的最后的沙土上,没有一花一叶。
四
也许因年轻时欢乐和苦痛的激情,
我的心、我的琴都折断了一根弦,
它们都会发出刺耳的嘈杂声音,
现在来重弹旧调,怕也难以改善;
虽然我的曲调是沉闷的,抑郁不欢,
然而为着这歌儿能帮助我脱离
自私的悲欢梦境——那是多么可厌,
而使我陶醉于忘掉一切的境界里,
它至少对于我(也只对我)不算是无益的主题。
五
谁要是凭着经历而不是靠年岁,
熟知这悲惨世界,看透了人生,
那么他就会把一切看得无所谓;
尘世上的荣誉、野心、悲哀、斗争、爱情,
都再也不能用那尖刀刺痛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