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趣读经济学(套装共12册)-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年前 (2022-07-11) 180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内容简介:《魔鬼经济学1: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列维特和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 话题五花八门,却都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关。 《魔鬼经济学2,拥有清晰思维的艺术》内容简介: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给他一个支点,他能把地球撬起。而现在,列维特和都伯纳的这本《魔鬼经济学2》,简直就可以把你的脑袋敲破。 《魔鬼经济学3:用反常思维解决问题》迄今为止具有革命性的著作,列维特和都伯纳用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和不同寻常的分析,将带着我们走进他们的思维世界,教给每个人如何更有效、更有创造力、更理智地思考,也就是如何做出魔鬼式思考。 《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内容简介:《魔鬼经济学4:用“有色眼镜”看清世界》人人都是魔鬼经济学家。有趣的大脑不只是两位史蒂芬才有。在他们开通魔鬼经济学这个网站以来的10年间,收到了形形色色的邮件和反馈,和数百万读者做了很多互动。 《卧底经济学1》内容简介:为什么咖啡店都设在街道一角?为什么同一家超市,有人觉得哗众取宠有人却觉得物超所值?为什么总买不到一处位置好价钱又相对便宜的好房子?交通拥堵的背后有什么经济原因?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像一位经济学家那样看世界,它不会告诉你有关汇率或商业周期的专业问题,但会帮你解开日常生活之谜。 《卧底经济学2》内容简介: 在脑洞大开的经济学家面前,来自全球的《金融时报》专栏的拥趸们表现得肆无忌惮,他们将自己私密、棘手的关于生活、家庭、婚姻、性、子女教育、遗产继承等问题一股脑地倾倒出来。 潜伏在生活中、具有多重身份的卧底经济学家,用经济学观点和新锐的经济学理论,将困惑读者的棘手问题一一化解。一问一答之间,充满了“利益大化”的色彩,让读者轻松学会用微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博物经济学与心理经济学化解生活难题的技巧。 《卧底经济学3》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全新的经济学,不仅有趣而且十分刺激。 偏偏告诉你:所有现象背后都有合理的逻辑。如果你愤怒,那就让怒火燃烧吧,哈福德热爱这愤怒。他从未说过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仅仅是符合逻辑的。或许在卧底经济学家哈福德的眼中,世界才是讲得通的! 《卧底经济学4》内容简介:将带你来一次对宏观经济学世界诱人而生动的探索旅程。 全球金融动荡,经济学不再受人冷落。从政治家到对冲基金经理,再到中产阶级个人退休账户持有人,每个人都有必要关注全球经济的运作方式及其原因。 《反常识经济学 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内容简介:在著名经济学家兰兹伯格的眼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琐事无不与经济常识有关。 《反常识经济学 2: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内容简介:经济学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收益与成本的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发生,但是真正懂得经济学思想的人少之又少。 《反常识经济学3:为什么常识会撒谎》内容简介:本书旨在用数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哲学知识,引领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且充满刺激性和愉悦感的生活真相探秘之旅。 《反常识经济学 4:性越多越安全》内容简介:防治艾滋病或性病,单一性伴侣是有效的方式吗?大象濒临绝种,实施禁猎对大象的保育是好消息吗?当灾害发生时,政府直接补助灾民有成效吗?多子多孙多福气,事实真的如此吗? 你是否知道,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可能是愚蠢的问题,而传统智慧也可能是错的。

作者介绍

《魔鬼经济学》作者简介:史蒂芬·列维特(Steven·D.Levitt)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该奖被称为“小诺贝尔奖”),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负盛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声誉得到了整个经济学界的公认。 《卧底经济学》作者简介:蒂姆·哈福德(Tim;Harford),深受全球读者追捧的著名的卧底经济学家,被誉为“当前**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 《反常识经济学》作者简介:史蒂夫`兰兹伯格(Steven Landsburg),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现任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兹伯格在《石板》(Slate)网络杂志撰写的“每日经济学”专栏深受欢迎,他也应邀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著有《价格理论与应用》《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反常识经济学2: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反常识经济学3:为什么常识会撒谎》《反常识经济学4:性越多越安全》。写作此类经济学读物需要褪去其高深莫测的面纱,仅仅留下犀利的逻辑分析,当然或许还要加上点幽默和文采。;幸运的是,兰兹伯格的文章三者兼具。

部分摘录:
大部分经济学现象都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概括:“人们会对诱因做出反应” [1] 。剩下的,都是对这句话的解释说明。
“人们会对诱因做出反应”听起来没什么特别,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它就如普遍原理,人们对它的正确性毫不怀疑。然而经济学家不同于众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无时无刻不恪守原理。
我记得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政府实行价格管制,常常要排半小时队才能加满一整箱汽油。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油价可以自由浮动,人们就会少买汽油。然而不懂经济学的人不这么认为。事实证明经济学家是正确的:管制解除后,排长队加油的现象消失了。
或许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学习这一课。2008年夏,油价再次飙升,记者们估计严重依赖汽油的美国人会不计代价地维持旧习。然而经济学家却相当笃定,认为人们会减少汽油消费。这一次,经济学家又说对了。到2008年8月,汽油消费已经减少了8.5%(并非出于偶然),正好与此前经济学家的预测一致。
经济学家坚信诱因的力量,并从中获益良多。在探索未知的领域时,他们总将它作为自己的“向导”。安全带(或者安全气囊、防抱死刹车)刚被引入市场时,所有经济学家都预计到其中的一个后果:车祸数量的上升。人们小心开车很大程度是因为车祸可能导致死亡,但司机有了安全带或安全气囊,原来的威胁就减少了。诱因改变,人们依此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开车不那么当心了。结果就是,车祸反而增加。
在油价上涨方面,政府的原则正是基于相似可预测的行为。汽油价格下跌,人们会购买更多汽油;不需为事故付出太多代价(比如降低死亡或者收到医疗账单的概率),人们会“选择”更多车祸。
你或许会反对,认为车祸不像汽油,不论怎样都称不上是人们会争着抢着去买的“好东西”,但对于追求速度而不顾一切的人而言,它的确是个好东西。选择将车开得快一点,或者更风风火火一些,其实相当于选择了更多事故,至少在概率上如此。
还有个有意思的问题:哪种后果更严重呢?安全带等安全设备究竟增加了多少交通事故?我们可以使用以下一目了然的方式看待它:安全带增加了事故中的幸存概率,也就是降低了司机的死亡率;但安全带在纵容放肆行为上却增加了司机的死亡率。哪一种效果更明显?是增加死亡人数的净效应,还是减少死亡人数的净效应呢?
这个问题无法用纯逻辑回答。你必须知道具体数字。第一位研究它的是芝加哥大学的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他的结论是,两者的后果几乎相当,因此就相互抵消了。安全带(以及填充式仪表盘和折叠式转向管柱)引入市场时,车祸的数量增加了,但每起事故中的死亡人数降低了。不过总体而言,司机的死亡人数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行人的死亡数量反而上升了——这也难怪,行人可没有自带填充式仪表盘。随后的研究表明,安全气囊和防抱死刹车的效果也与此相似。
我发现,每次与外行人谈及佩兹曼的研究,他们都无法相信仅仅因为汽车变得更安全,司机就会变得粗心大意。不过,深知诱因导致人们行为改变的经济学家从来不会对此放松警惕。
如果你很难相信这点,不妨这么想,当汽车存在更多隐患时,人们总会在驾驶时更加小心翼翼。当然,这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讲同一件事,但使用这样的方式人们似乎更容易理解:如果我从你的车上卸下安全带,你开车时会更加小心吗?要是我将车门都卸了呢?
将这种逻辑推到极致,如果每辆新车的方向盘上都伸出一根长矛,直抵司机的心脏位置,车祸的发生率恐怕会急剧降低。我估计,连追尾事故也一定会大大减少。
另外一个极端案例是纳斯卡车赛(NASCAR) [2] 的车手。他们的座驾十分安全,就算以高速撞上水泥墙,车手也能安然无恙地走下车。车手如何看待这种安全性呢?引用经济学家罗素·索贝尔(Russell Sobel)和托德·内斯比特(Todd Nesbit)的话:“他们以200英里 [3] 的时速在环形赛道上彼此追逐,与身旁赛车的距离仅隔几英寸 [4] ——且事故层出不穷。”当赛车本身足够安全时,车手制造的事故反而更多。纳斯卡车赛每年都会更新数百条与安全有关的规定,这些都反复验证了索贝尔和内斯比特的论断。
2001年的戴通纳500(Daytona 500)赛事上,导致老戴尔·恩哈特(Dale Earnhardt Sr.)死亡悲剧的车祸引发了赛车规则上的一项重大变化。如今,车手必须穿戴保护头部与颈部的汉斯装置(HANS device)。车祸发生时,该装置会为车手提供全面保护。经济学家亚当·波普(Adam Pope)和罗伯特·托利森(Robert Tollison)认为,汉斯装置几乎使车祸发生率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车手死亡和受伤的情况减少了,但后勤保障团队的受伤比例却增加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