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一本书了解抑郁,老奶奶也能看懂的心理书——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频繁出现。与此相伴的,是对这个词的滥用。抑郁到底是什么?抑郁者的心理世界是什么样的?抑郁症能治愈吗?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是资深心理咨询师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从抑郁者的内在感受,不同类型的抑郁,到抑郁的成因,再到如何行动,自救或助人,本书提供了一些新的理解抑郁症、理解自己的角度,帮助抑郁症者及抑郁型人格者改善内心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径,认识抑郁,走出抑郁;也帮助读者减少对抑郁固有的成见和担忧,增进对抑郁问题的了解;同时启迪读者对生命、生活环境做更深入的思考。
作者介绍
于玲娜,浙江大学心理学学士、硕士,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高级组毕业。心理咨询师、督导师,日本东京映心堂心理创始人。业余从事小剧场表演多年。具有1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经历,超7000小时咨询经验。在抑郁、强迫、焦虑、恐惧、疑病以及躯体化问题、轻度人格问题、女性成长、创伤陪伴等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心理写作者,长期撰写心理学科普文章,并开设知识付费课程“如何与人格障碍型家人相处”,广受欢迎。译有《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部分摘录:
当我们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代社会,抑郁症得到了如此多的关注,“抑郁”二字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刊、公众号文章、心理自助书籍、心理测试,以及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谈话中。与此相伴的,正是对这个词的“滥用”。
既然本书是为抑郁者写的自助读物,在进入正题之前,恐怕要先弄清楚,我们各自认为的“抑郁”是不是同一种东西,而本书要谈论的又是什么。
来看下面几个例子:
● A和朋友聚会,酒酣耳热,开始用调侃的语气,吐槽最近接二连三遇到的倒霉事,结束语是“把我整得都抑郁了!”,大家哄堂大笑。
● 工作了几年的B,最近在职场上遇到很大压力,没法完成销售业绩,看上去日渐消沉,领导越来越没有耐心,有一天不怀好意地问B:“你是不是有抑郁症啊?”
● C最近连续遭受了好几次巨大打击,言语中经常流露出轻生念头,周围朋友都很担心,其中一位试探性地建议道:“有没有可能是抑郁症?你要不要去检查一下?”C听了很不高兴地说:“你才有抑郁症!你们全家都有抑郁症!”
● 转学进了一所新高中的小D,最近好几次被同学霸凌,每天晚上躲在被子里哭泣,夜里常常失眠,日常生活也提不起劲儿。小D有点怀疑自己“抑郁”了,于是上网找到一个在线的抑郁症测试测了一下,发现自己是“中度抑郁”。小D把这一结果告诉父母,父母说:“什么抑郁不抑郁的,我看你就是犯懒病,不想去上学。”
● 在小D的屡次要求下,父母终于带他[1]去医院精神科进行检查。医生问诊后,说还要再观察观察,因为症状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尚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从医院出来,父母对小D说:“都说了不是抑郁症吧?你们这一代孩子,就是日子过得太舒服了,从小没受过什么挫折,抗压能力弱!”
● 小D告诉一位好朋友小E,自己在网上测出了抑郁症。小E从公众号里翻出一篇文章给他看,说:“别太担心,你看这里也说了,抑郁症其实就是一场心灵的感冒。”
● 新闻报道说,明星E在家中自杀,疑为抑郁症所致。
从这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观察结果,是正式开始讨论抑郁问题前需要明确的:
(1)说自己“抑郁”的人,不一定真的抑郁,比如A;而抑郁已经严重到要自杀的人,也可能仍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承认)自己抑郁,比如C。
(2)尽管把心理问题视为正常困扰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但在不少人的感受中,心理问题(包括抑郁)的认定,仍然会带来一种羞耻的感觉——我们称之为“病耻感”。C的生气,有可能就是被激起了这种病耻感。
(3)和病耻感相对的,是“污名化”和攻击:既然你有可能因被认定为抑郁症而感到羞耻,就可能有人通过说你是抑郁症来攻击你,让你感觉羞耻,比如B的领导。
(4)当抑郁作为一种常见的身心问题被接纳时,自然会带来一种“病患的特权”。正如在学校里发烧了老师会让你早点回家,也许还允许你明天不用交作业,抑郁者和同情他们的人,也会希望周围人对他们“温柔以待”。
(5)对应(4)的是,并非所有人都乐意给“抑郁者”额外的优待,一些学校可能会因为学生有抑郁症而劝退他,一些企业也可能会找借口裁掉那些有抑郁症的员工。像小D父母这样的,更是大有人在,他们不能接受孩子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放松学习,不愿意承认孩子有“病患的特权”,也就更不愿意承认孩子得了“抑郁症”,或允许孩子因“抑郁症”在家休息了。
部分出于这样的原因,很多人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时,都会犹豫要不要告诉父母,要不要用诊断书来向学校申请休学或向公司请假。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父母像小D父母这样,担心“患过精神疾病”的记录被写进自己的档案,担心被学校劝退,担心公司不再重用自己……而这些担忧,不论真的发生,还是仅仅作为担忧停留在内心,显然都会加重抑郁者的心理负担。
(6)最近几年越来越流行“抑郁是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一些人这样说的初衷,也许是希望大家接受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问题,但“像感冒一样”的说法还是会带来很多误导,比如:
● 多喝热水,休息几天就好了。
● 不用特别做什么,该干吗干吗。
● 不会有生命危险。
● 不用担心复发。
当然不是这样。虽然一部分抑郁症听之任之也会自然康复,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可能要耗费多年时间。也有很多抑郁症,如果听之任之,会越来越严重。而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会导向自杀的心理问题。还有相当多抑郁的人,尝试了各种身心疗法,中医西医,都只能勉强控制症状,到了特定季节还是会复发。而几乎没有抑郁症是像感冒一样休息一两周就能好的。
所以,“心灵的感冒”这种说法,用于缓解病耻感是可以的,但如果当真,反而容易延误抑郁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