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罗格•布朗是挪威顶尖猎头,他推荐的人选百分之百会被客户雇用。他在面试应征者时运用FBI的九大侦讯技巧,将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上,让对方主动昭告一切。这项技能还让罗格得以从事另一项不为人知的工作——偷窃并转卖名画。这个秘密财源帮他维持奢华的生活,负担一栋历史悠久的豪宅,同时资助美丽妻子耗资不菲的画廊生意。某晚在画廊举办的赏画会上,妻子介绍他认识了克拉斯•格雷韦,他不但是一个顶尖科技公司执行总裁的完美人选,而且刚好有一幅价值连城的鲁本斯画作,可以帮罗格解决严重的财务问题。
然而,当罗格闯入格雷韦的公寓后,他发现的不只是那幅画而已,还有妻子掉在卧房床下的手机……与格雷韦相识,也许是罗格这辈子最倒霉的一件事。他那套面试把戏在格雷韦面前彻底失效,而且自从发现妻子出轨后,各种乌龙衰事纷至沓来……
作者介绍
尤•奈斯博,风靡世界的挪威作家,北欧犯罪小说大师,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登上挪威图书畅销排行榜。他拿过北欧几乎所有的犯罪小说大奖,包括玻璃钥匙奖、书店业者大奖等,还获得英国国际匕首奖和美国爱伦•坡奖提名,作品被翻译成50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出版,销量突破4500万册。
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摇滚明星,白天任职于金融业,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演出。不久,他考得金融分析师执照,被挪威知名证券公司高薪挖走。然而工作和乐团越来越难以兼顾,濒临崩溃的奈斯博决定休半年长假。他带着笔记本电脑,跳上飞机,前往澳大利亚,在那里写下了日后让自己声名大噪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第一部——《蝙蝠》。
奈斯博受到英美犯罪小说名家的一致拥戴,迈克尔•康奈利称赞他是“我至爱的惊悚作家”。评论家普遍认为,奈斯博可与丹尼斯•勒翰、詹姆斯•艾尔罗伊、迈克尔•康奈利、伊恩•兰金、雷蒙德•钱德勒等名家相提并论,称他是“挪威犯罪书写的毕加索”;德国《明镜》周刊则赞他为“斯堪的纳维亚的奇迹”。他的读者族群广泛,涵盖纯文学、冷硬推理、黑色小说,以及通俗惊悚小说爱好者。
部分摘录:
应征者 这个应征者看起来很害怕。
他浑身的行头都是在居纳尔·欧耶服饰店置办的:一套灰色杰尼亚西装、一件手工博雷里衬衫,还有一条带精子图案的酒红色领带——我猜是瑟瑞蒂牌的。不过,我很确定他的鞋子是菲拉格慕的手工皮鞋,我曾经也有一双。
从我面前的简历来看,这位应征者的经历非常出色:他毕业于卑尔根市的挪威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在挪威的保守党议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进入制造业,在一家中型企业担任总经理,四年任期内成绩卓著。
尽管如此,这位叫耶雷米亚斯·兰德尔的应征者还是很害怕,唇上的薄汗闪着点点的光亮。
他端起秘书摆在我俩面前的矮桌上的水杯。
我面露微笑说:“我想要……”不是那种真诚无私的,邀请陌生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屋坐一坐的微笑,那种笑容太随便了。我的微笑是那种彬彬有礼又略带暖意的微笑,据某些研究文献说,它可以展现面试官的专业、客观与善于分析。事实上,在应征者眼中,主考官不表露情绪会让人相信他们正直无私。上述文献还说,如此应征者就能提供较为审慎而客观的信息,因为主考官让他们觉得任何伪装都会被一眼看穿,任何的夸大都会露馅,耍诈更是会遭受惩罚。但我不是因为一篇文献才刻意挤出这种微笑的。我才懒得理什么文献,那只是各种专家不同程度的废话的集结。我唯一需要的,是英鲍、莱德与巴克利开发的九步审讯法。不对,我之所以有这种笑容是因为我真的既专业又客观,还善于分析。我是个猎头。干这一行没有多困难,但我可是最厉害的。
我又说了一次:“我想要……我想要你聊一聊你的生活,我是指工作以外的生活。”
“工作之外还有生活吗?”他的音调比正常高了一度半。而且,如果你在面试过程中说了一个冷笑话,就不该像他那样自己也笑出来,还同时观察对方是否抓到了笑点。
我说:“我当然希望答案是肯定的,”——此时他用清喉咙来掩饰笑声,“我相信,新任执行总裁能够兼顾工作与生活,对一家公司的经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想要找的是能够在公司待上好几年的人,一个懂得调控自己速度的长跑选手,不是那种才四年就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的家伙。”
耶雷米亚斯·兰德尔又吞了一大口水,同时对我点点头。
他的身高大概比我高十四厘米,年纪大我三岁。那就是三十八岁,他接这份工作有点太年轻了。而且他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把太阳穴旁的头发染成那种几乎难以辨识的灰色。不过有什么花招是我没见识过的呢?我见过有些应征者因为手掌容易出汗,就在外套的右侧口袋里装上一支粉笔,如此一来,跟我握手时才能让手掌尽量保持干燥白皙。兰德尔的喉咙发出一阵不由自主的咯咯声。我在面试的评估表上写下:有上进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我说:“我看资料上写着你住在奥斯陆。”
他点头说:“斯凯恩。”
“你老婆叫作……”我翻阅着他的资料,装出一副好像不耐烦的样子,这种表情会让应征者们认为我希望他们主动回答。
“卡米拉。我们已经结婚十年了,有两个孩子,都在读小学。”
我没有抬头就直接开口问:“你会怎样描述你们的夫妻关系?”我多给了他两秒钟的时间,在他想清楚答案之前就继续问:“你觉得,如果你三分之二的清醒时间都在工作,你们的婚姻撑得了六年吗?”
我抬头盯着他。正如我所料,他一脸困惑,因为我的论调前后矛盾。一会儿要他平衡工作与生活,一会儿又要他全力投入工作,这说不通。过了四秒,他回答说:“我当然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他至少让我多等了一秒。
稳妥而老练的笑容。不过还没有老练到家——至少对我而言。他用我说的话来对付我,如果他真的有意讥讽,那我会给他加分。不幸的是,他只是无意识地模仿位阶更高的人的语言。我草草写下:自我认同度低。而且,他说的是“希望”,而不是“知道”。他没有表达任何愿景,不是一个能够看透未来的人,不符合任何一个经理人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必须表现出一副能洞察未来的样子。他不懂得随机应变,无法在混乱中引领企业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