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易中天中华史:先秦到元明》套装版,包含从《祖先》到《严嵩与张居正》共22卷。 学者易中天以颠覆传统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优美诗意的语言、独特创新的全球视角,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史观,创作多卷本历史巨著《易中天中华史》:套装一《先秦》,套装二《秦汉魏晋南北朝》,套装三《隋唐》,套装四《宋元》,套装五《明清》,至2020年10月,已出版前22卷:
第一部 先秦 卷一《祖先》 卷二《国家》 卷三《奠基者》 卷四《青春志》 卷五《从春秋到战国》 卷六《百家争鸣》
第二部 秦汉魏晋南北朝 卷七《秦并天下》 卷八《汉武的帝国》 卷九《两汉两罗马》 卷十《三国纪》 卷十一《魏晋风度》 卷十二《南朝,北朝》
第三部 隋唐 卷十三《隋唐定局》 卷十四《禅宗兴起》 卷十五《女皇武则天》 卷十六《安史之乱》
第四部 宋元 卷十七《大宋革新》 卷十八《王安石变法》 卷十九《风流南宋》 卷二十《铁血蒙元》
第五部 明清 卷二十一《朱明王朝》 卷二十二《严嵩与张居正》
跟随《易中天中华史》,我们将进行一场历史寻根之旅,体验夏的质朴、商的绚烂、周的儒雅、汉的强悍、唐的四海为家八方来朝,品味宋的纤细、元的空灵,直至明的世俗,清的官腔。由此解开诸多历史的疑惑:夏商周是王朝吗?先秦诸子都是谁?魏晋风度长什么样?盛唐之音你听见过吗?当旅程结束时,我们或将明白:什么是中华根、中华梦、中华魂。
作者介绍
易中天 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如此,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部分摘录:
蛙女神 生殖崇拜是女娲的杰作。
女娲是一只大青蛙。
不对吧?传说中的女娲不是蛇吗?在《山海经》,在画像石,女娲和下一章将要讲到的伏羲一样,都是半人半蛇,而且蛇尾还缠绕在一起,分明是准备传宗接代的意思。
更何况,只有蛇才会最终变成龙,蛙就不行。如果女娲是蛙,龙的传人岂非成了“蛙的传人”?
女娲怎么会是蛙?又怎么可能是蛙?
因为本来就是。娲,今人读“蛙”,古人读“呱”,正是青蛙的声音。有人说这个字读蜗,因此是蜗牛。其实蜗牛的蜗古音也是“呱”。可见娲就是蛙,女娲就是女蛙,只不过是伟大的、神圣的、创造生命的神蛙或圣蛙。[7]
这样的神蛙或圣蛙,当然不能写成青蛙的蛙,必须特别创造一个字,专门用在她身上。这就是女娲的娲。这个字除了为女娲命名,没有别的用处,可见是特创的。尽管我们还没有发现这个特创字的甲骨文和金文,但在南太平洋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蛙人图上,却可以依稀看见她当年的风采。
这里面,又哪有一丁点蛇的影子?
更何况,只有蛙才可能造人。龙和蛇,都不会。
那么,蛙又怎么会变成蛇?
此图来自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图中形象均为生殖崇拜象征。其中鱼、蛙、花象征女性生殖崇拜,鸟象征男性生殖崇拜,详见本卷后面几章的论述。画面主体形象是蛙人,可看作“大洋洲的女娲”。
因为有人暗地里做了手脚,时间不晚于汉。
实际上,蛙也好,蛇也罢,在原始社会都是生殖崇拜的象征物,而生殖崇拜其实是逼出来的。原始人寿命极短,尼安德特人平均不到二十岁,山顶洞人没谁能活过三十。既然活不长又死得快,就只能生得多,难怪女娲不惜抡起藤条沾上泥浆甩。毕竟,能对抗高死亡率的,只有高出生率。在与死神的搏斗中,这是最实在的一招。
然而这真是谈何容易。谁都知道,并非每次性交都会有结果,生男生女也全凭运气。看来,冥冥之中另有一种神秘力量,在左右和掌控着命中率。对这样的力量,岂能不恭敬有加顶礼膜拜,又岂能不想方设法弄到自己身上?
膜拜的目的是获取,获取的方法是巫术。巫术的规则是相似律和接触律,比如胆大妄为就叫“吃了豹子胆”,韬光养晦就叫“夹起狗尾巴”。这种文学修辞其实是巫术遗风。要知道,原始时代的战士,是当真要吃豹子胆的。
获取神秘的生殖力量,也如此。
于是女娲和她众多的姐妹,便在世界范围内雨后春笋般地被创造出来。这是对女性生殖能力的直接崇拜,而且这种崇拜是实用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多生孩子。因此,隆起的腹部是她们的骄傲,丰满的乳房是她们的勋章,荷塘的蛙鸣是她们的《欢乐颂》,水里的鱼儿则是她们的万千化身。
没错。鱼和蛙,频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
这是一些令人过目不忘的形象,或写实,或写意,或抽象,或便化(简约化变形),形成序列,蔚为大观。尤其是半坡的鱼纹和马家窑的蛙纹,形神兼备,生机勃勃,充满了活力。你看那一排排并行的鱼儿,气势是何等的磅礴;你看那划水中成长的幼蛙,身姿又何其优雅和从容。[8]
不必为此感到惊异。毕竟,那里面投射了原始先民浓浓的情感和深深的祝福。因此,每当我们凝视这些远古的神秘图案,扑面而来的便是潮乎乎的生命气息。
是的,那些鱼。是的,那些蛙。
此致敬礼!你们这些生殖崇拜的文化符号。
万寿无疆!你们这些女娲的绶带和徽章。
但,为什么是它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