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系列(共8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7月12日

简介

1《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内容介绍:本书是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系列的入门读物,也是大众了解禅学的基础之书。铃木大拙以其对东西方哲学的修养为背景,将禅学融合于西方哲学领域,从禅的内部来解说禅,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学观点对禅进行臆测,同时又与旧禅师所运用的个体直觉方式不同,吸收了现代的思想方法,使禅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也为人们提升精神品质开启了一扇窗户。2《禅是什么》内容介绍:本书是“世界的禅者”、日本当代禅宗大德铃木大拙先生所著禅学经典著作之一,主要探讨禅的本质。首先介绍作为宗教体验的禅是什么,然后介绍禅在佛教及东方文化中的位置,引导读者思考禅在当今世界的存在价值。在本书中,铃木先生以自身对禅的深切体会为基础,借助西方现代思想方法深入透彻地解答了“禅是什么”,有助于现代读者走出心灵的困境、摆脱俗世的纷扰,找到真实的自己。3《禅的思想》内容介绍:本书系统梳理了禅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原理,既有原汁原味的禅的思想精髓,又有对生活体验的意见和建议,可作为了解东方禅学思想的入门之书。
本书按照知、行、问答的顺序编撰而成,分为禅思想、禅行为、禅问答三部分。通过解说达摩遗作、禅宗史书和古代韵文著作中的禅意,揭示出“二入四行观”“安心法门”“信心铭”等禅学思想的内涵及“无功用”“超个我”等禅学行为原理,进一步引导读者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理解“禅是什么”。
铃木先生在本书中对一些参禅趣事的描绘细腻生动,增添了书稿的新鲜感,无形中也发挥了抚慰人心、启迪智慧的作用。4《禅生活》内容介绍:从崭新的角度阐述了禅的精髓,让读者进一步了解禅与生活的因缘关系,明了日常生活中一举手、一投足的真实面目。在书中,铃木大拙先从西方的“神”及“神圣的思想”引申出禅生活的论断,接着论述了何为证悟以及如何获得证悟,最后借用大量公案实例分析了公案对人的证悟的重要性。生活处处皆是禅,只要我们懂得如何将生活过成一种艺术,唤醒内心的真实体验,就会像禅者一样超然,走向自在。5《禅与心理学分析》内容介绍:本书是融合禅学与心理学的经典名著,主要根据禅学大师铃木大拙与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等人在1957年展开的东西方思想对话整理而成。他们在这次主题为“禅与心理分析”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都发表了各自对禅宗的心得体会和东西方思想的比较。铃木大拙对禅与心理分析展开了独到精辟的论述,令人拍案叫绝,而弗洛姆总结了铃木大拙阐明的禅宗要点,并通过对禅与心理分析的比较,认为两者在拯救心灵创伤、寻求人生答案、充分把握世界、超越自我、迈向心身健康之路等方面,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6《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一:自性自见》内容介绍:《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一,主要从历史源流分析禅的根本精神和发展轨迹,彻底分析从中国起源的禅宗如何一步步融入到日本文化之中,进而演变成独具日本民族特性的禅学传统,可作为后面两个系列的基础。铃木先生试图通过系统梳理禅学在日本的发展脉络,破除人们对于禅的一些误解。本书结构布局合理均衡,分析深刻透彻,语言生动富含哲理,适合作为禅学基础理论读物。7《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开悟之旅》内容介绍:《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二》以开悟为主要目标,综述公案的参究。在铃木大拙看来,公案参究是一种求悟的手段,是现代禅修的要件,更是禅学能够延伸到今天的重要因素。基于此,铃木大拙在书中重点论述了公案参究与禅悟、念佛之间的关系,以及公案参究对禅悟的促进作用等。铃木大拙对于禅悟的见解,是对参禅者进行的透彻提点,依此修习,可以拨云见月,廓然开悟。8《铃木大拙禅论集之三:菩萨行处》内容介绍:《铃木大拙禅论集》是世界禅学权威铃木大拙先生的重要著作,被世界各国学者、专家视作权威而广泛援引。本书为论集系列之三,译者又将其称为《菩萨行处》,从《华严经》和《般若经》(包括《心经》)两部大经谈到菩萨的理想、菩萨生命的源头和行处,主要探讨学者的归趣。重点揭示禅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滋养及疗愈作用。铃木先生文笔凝练,论述真切深刻,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于现代读者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尤其有助于现代人自行自省安顿心灵、挣脱藩篱,如实地看清生命的奥秘和人生的意义。

作者介绍

铃木大拙(1870~1966) 不仅是日本当代禅学大师,更是世界禅学权威。早年曾跟随今北洪川与释宗演两位著名禅师学禅,研究禅宗思想及华严、净土等佛教思想。游历美、欧期间著述了大量禅学著作,成为接引西方人亲近禅宗的入门阶梯。由于他对禅学的宣扬,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禅学产生兴趣,东方人对佛教也再度关注,因而他又被誉为“世界的禅者”。
他的禅学思想对东西方世界带来了持续影响,使得禅学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思想潮流。
禅宗为西方思想史注入新鲜内容,使整个西方文化史发生了转变。为当时由于战争创伤而陷入迷茫与颓废的人们提供了心灵的抚慰。
在东方,他曾就中国禅学史与胡适展开激烈辩论,并得到胡适的大加赞赏。而作为新儒家代表的钱穆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部分摘录:
佛教生活,也可称为佛教徒或佛教主义者。佛教生活是个新词汇,意为佛教徒的生活。在这一讲中,我想谈谈支撑佛教徒生活的核心思想。
禅宗是佛教吗?——禅宗可以称为佛教 开讲前,先诠释或定义一下我所理解的“佛教”。这个问题迄今处于极度模糊的状态,很难将其明了。出生在日本的我们,平日多少会接触到佛教。所以,当人们谈到什么是禅宗、真宗、真言宗时,多少是有一定了解的。当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在谈论“什么是禅宗”时自然会被质疑:“禅宗是佛教吗?”
最近,在海外和日本,研究印度原始佛教即佛教早期教理的学者辈出。通过他们的研究,原始佛教的教义比过去清晰了很多。这一进步推动了佛教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很多内容都随之明晰起来。当他们依据佛教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佛教时,肯定会提出:“禅宗属于佛教吗?”
宗教学家帕拉特是美国宗教学研究第一人。他访日时曾经问我:“究竟什么是禅宗?”又说道:“常有日本学生来我校留学。一位留学生说他曾经修过禅。既然修过禅宗,我便问他,‘禅宗如何解释四谛、十二因缘呢?’他回答说,‘没有听说过什么四谛、十二因缘,禅宗也不认可四谛、十二因缘’。”
从某种角度讲,这位留学生的回答有些道理。但从普遍意义上讲,这种说法令人匪夷所思。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是佛教的最根本教义。作为佛教中一个流派的禅宗,竟然声称与佛教的根本教义没有关系,看来帕拉特“禅宗是佛教吗?”的疑问是不无道理的。
那天起我开始想:我和大家一样,一直认为禅宗就是佛教,不曾有过丝毫怀疑。听到这样的疑问后,意识到很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对佛教进行研究。研究统称为“佛教”的这一宗教时,不能只停留在对现状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从历史的角度展开。
后来,我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思考,还查阅了大量书籍。我认识到:需要更广义地认识和理解佛教。人们习惯将佛教笼统地理解为“佛陀的教诲”,其实不然,“佛陀的教诲”包含着复杂多样的深刻含义。不能透彻地理解这些深刻含义,人们常说的“佛教”“佛陀的教诲”等都不具备一定的、共同的、普遍的统一标准。
_0005_01 佛教到底是什么? 下面谈谈佛教是什么?佛教由哪些因素构成?为什么禅宗可以称为佛教?为什么真宗也可以属于佛教?
禅宗中没有四谛、十二因缘。真宗认为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往生。这些主张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是没有答案的。
佛教到底是什么?禅宗回答说:“狗子也有佛性”。真宗会说:“弥陀本愿便是佛教。”如果这些说法在原始佛教的教义中得不到认可,禅宗和真宗又为什么被称为佛教呢?究竟什么才是佛教?
◇佛陀的人格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构成佛教的要素有三个,也可以说是四个。第一是佛陀的人格,这是构成佛教的重要因子。佛陀的人格异常宏大,他伟大的人格对自然界及人类的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因为佛陀具有伟大的人格,所以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在今天依旧是以佛陀为中心的。宗教——无论任何宗教,都以人格为核心。无论是原理,还是原则,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以人格为中心。
从哪里可以看出佛陀人格的伟大呢?《阿弥陀经》中有答案。在这部经中,佛陀的尊颜被描述为“光颜巍巍”,就是容颜散发着光芒,威仪庄严如山峰一般。描述佛陀的身体是:“身体比常人健硕,焕发着种种尊贵的金光。”这可理解为是信徒用虔诚的信仰心为佛陀贴上的金箔,也可客观地认为就是佛陀在放着光明。即使上述现象存在,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活生生的、不可动摇的心灵体验,你的心中就无法形成佛教的伽蓝。若想在心中建设佛教伽蓝,不可或缺的是佛陀伟大的人格。这是人格的光芒。当释迦牟尼这一历史人物放射出人格的光芒时,佛陀就成为了佛教的核心。
传说有位佛弟子在路上行走,我记得应该是舍利弗。在印度现在也有很多哲学家和求道者,但在佛陀那个年代人数更多。求道者和哲学家们看到佛弟子神态从容淡定,不禁上前问道:“你的表情如此宁静祥和,是怎么做到的?”舍利弗回答:“听了释迦,也就是乔达摩讲法后,心便安宁了。心灵安宁后,法德滋润了我的身体。”求道者们闻听后纷纷去皈依了佛陀。众多信徒纷纷皈依和仰止的释迦牟尼佛,有着什么样的容貌呢?他的容貌是万德庄严,焕发着庄严、神圣的光辉,有着不容侵犯的威仪。这威严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平易近人。就像有着宽广胸怀的父亲,心中充满了慈悲。如果佛陀只是发出神圣光明、显现出无比威严,心中没有慈悲的话,他的教诲无论是多么正确的真理或理论,都不够圆满。
我们评价一种理论时,虽然嘴上说着“原来如此”“确实有道理”,但内心深处却不一定完全相信。只是让人感觉到“原来如此”的理论缺乏力量和生命力。我们不仅相信话语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关键是更相信隐藏在说话人真实语言后面的人格。在真实的话语和理论的基础上再加上人格,会让听者在言语之外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出必须要相信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宗教在教诲之上添加教主人格的原因。宗教的教诲无论多么真实,都是不圆满的,其中一定要有尊贵的人格。布道不单纯是靠法,主要是靠人。传法时若加上高尚的人格,就不是二加二等于四,会产生二加二等于五的效果。这是信仰产生出来的奇迹,更是“人格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具体体现。有时,人格具有超越真理的力量。纵然有些理论上的矛盾和不合理,只要加上人格因素,听者便会欣然接受并认可。
我们就是这样不究竟,就是这样地信仰着佛教。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