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戒糖 : 改变一生的科学饮食法-电子书下载

生活时尚 2年前 (2022-07-11) 176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戒糖”是不是不吃糖?
代糖不含糖,可不可以随便吃?
“戒糖”就一定能让人变瘦、皮肤变好吗?
……
关于“戒糖”这一热门话题,人们有很多困惑与问题。由于大量对“糖”危害的解读以及“戒糖”前后对比案例的出现,在理解原理之前,很多人就已经热情加入了“戒糖打卡”的行列……
可是为什么吃糖会让我们感到愉悦并且一吃就停不下来,有没有理性与糖相处的健康饮食法呢?你困惑的问题,在本书中都将得到解答。
作者综合多年营养学研究、从业经验,以“戒糖”为核心,从科学理解糖在体内的代谢原理,到淀粉、主食、碳水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再到糖的形式和来源,全面梳理戒糖的底层逻辑与背后原理,为你积累“戒糖”基础知识。
此外,还将为你提供食品标签怎么看、4种不同热量需求的美食食谱、喝了不发胖的甜蜜饮料、正确的买菜顺序等实用科学饮食解决方案。
本书将助你找到饮食与身体的节律,学会用一种审慎的态度看待糖,逐渐养成受用一生的健康饮食习惯。

作者介绍

初夏之菡
中&澳注册营养师,硕士毕业于澳洲新南威尔士大学食品安全专业,毕业后留在悉尼从事食品质量管理,继而从事食品安全法规的工作三年。知乎粉丝13.4万,拥有科普随笔公众号初夏饮食观。已在知乎出版电子书作品《戒糖太难了:科学限糖四步走》,销量1万册。

部分摘录:
糖化血红蛋白是我们可以随时在医院里检测的指标,当然它还是糖尿病病人和糖尿病前期(胰岛素抵抗)病人需要定期关注的指标。它能存在于红细胞的整个生存周期,当然也不会因为一时大量吃糖而飙升。毕竟身体内还有内分泌系统这个管家,胰岛素不会让血糖无止境地蹿高。所以,体内的糖化血红蛋白既是糖尿病病人判断疾病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普通人用来回顾自己过去3~4个月的饮食对血糖影响的一个参照物。在开始戒糖前,你可以检测一下这项指标,4个月后再对比一下,就知道自己这段时间真实的膳食糖控制情况了。血糖可是不会撒谎的。
如前所述,糖化血红蛋白会继续反应成为“顽固分子”。这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又与我们的身体机能衰退和皮肤衰老有什么关系呢?先从常见且后果严重的糖尿病说起,目前糖尿病准确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毕竟医学是一门高度依赖基础生物化学和仪器发展的学科。比如糖尿病仅仅在100多年前才被发现是一种内分泌疾病,而对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因为无法治愈),经过这100多年的历程,也只是从各个通路围剿血糖(促进胰岛素释放)或者快速疏通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已,并不能逆转疾病进程。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药物或者机制能真正从根源上破解糖尿病。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依旧不明确导致糖尿病的全部因素,无法打一开始就对其严防死守,只能在患病后疲于应对它的症状。
不知道引发病症的所有原因,就很难去全面防控,所以并没有什么方式能100%保证人不得慢性病,这也是现代医学的一大难题。但这不代表得不得病纯靠运气。我们仍可以用反向思维进行分析、判定,即通过分析患糖尿病的人倾向于如何生活,大致推算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属于“高危模式”,这也正是目前营养流行病学界做实验的切入点。研究者普遍发现,对于非遗传性的2型糖尿病,体重超重、腰围较粗(内脏脂肪较多)、较高的热量摄入、吸烟、饮酒、静态生活以及作息不规律等都与较高的糖尿病发病率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中国的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过描述,中国的2型糖尿病病人多数体重较轻,BMI(身体质量指数)平均只有23.7,而美国2型糖尿病病人的平均BMI达到了27;同时中国患者虽然BMI较低,但是腰围普遍超标。这就意味着,相比于白种人,中国人更容易在不那么胖但是腰腹赘肉多的情况下罹患糖尿病。这就直接指向了一个事实:中国人一旦肥胖,会倾向于是这种很不利的“向心性”肥胖,即肥肉主要囤积在腰腹,而不是四肢和皮下。这种肥胖人士就非常吃亏,因为很可能只胖了一点点,但是罹患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骤增!这也非常清楚地解释了很多国人看上去并不胖,却依然得了糖尿病的原因。
循着这个思路,我们就能明白糖尿病是一种综合了生活方式错误和基因易感性的结果。所以只要我们把生活中的小毛病一个个改掉,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我们要尊重我们的基因对糖尿病可能更加易感的事实,也就会对中国人更适合植物性饮食,以及更低热量的饮食有更深的认识了。
很多人还会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这么多注重饮食,经常运动的养生专家也逃不过某些疾病呢?我通常会反过来提问:“你知道别人的基因是什么样的吗?他们是不是天生就对某些疾病易感?你知道他们表现的健康生活的背后执行程度如何吗?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吗?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其他很艰难的时刻你并没有看见?”任何的生活干预都不能只看表象,也不能道听途说,只有自己认为这么做对自己有益,进而愿意做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控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健康生活。标签化的“健身房达人”“戒糖控碳水”“控制饮食”“生酮”“原始低卡少油盐”等都是浮于表面的做派,它们并不一定意味着更加健康,更不一定意味着身心更加愉悦。
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就要从它的根源入手,这样才能“心悦诚服”地执行对抗它发生的生活方式。虽然糖尿病病因很复杂,但是它的症状却相对容易理解——糖在血液里高度富集然后把大量血红蛋白“带歪了”,将其变成大量糖化血红蛋白,而后又进一步变成“顽固分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而这些“顽固分子”就是糖尿病各种症状的由来:心血管疾病是因为这些顽固分子和血管的内皮进行了反应,把血管变得如老化且拥堵的水管般容易破裂和堵塞。而血管老化发生在心脏血管就是冠心病,发生在大脑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脑中风,发生在眼底血管就是“糖尿病眼病”,发生在四肢血管就是“糖尿病足”,发生在肾脏就是“肾损伤”乃至终末的尿毒症,这些都与高血糖有关系。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