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禅说庄子(套装共15册)-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1) 1939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禅说庄子》系列丛书,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庄子》共三十三篇,本丛书以篇为单位进行讲解。
《禅说庄子:人间世、养生主、应帝王》:人间世,即乱世之中的生命哲学。 养生主,即游刃有余的无上修为。应帝王,即寓言中的人间智慧。本书由讲稿整理而成,语言幽默通俗。作者阐述哲理时多引用自身经历以及生活中的故事加以佐证,无形中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如同一位智慧的老者坐在你对面娓娓而谈,向你传授生活的经验。
《知北游》是《庄子》中一篇很特别的文章。它对顶级修为的“理”和“行”两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模拟和演示,这对全面领会庄子的整体学说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许多寓言故事及其虚拟人物间的对话,更是烘托出道的境界和韵味,不禁使人潜移默化于其中,当然这也得是对有心于道的人而言。 《知北游》中的这些寓言,可以看作是唐宋禅宗若干精彩公案的另一源头。许多禅师在演禅斗机中,都自觉不自觉地与《知北游》遥相呼应,甚至可以看作是《知北游》的禅宗版。当然,这只有熟悉禅宗、领略个中三眛的人才能心领神会。
《秋水》是《齐物论》的姊妹篇,它将《齐物论》里面的一些理念展开了。《秋水》篇中有道家独有的“相对论”。通过学习庄子的“相对论”,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提高我们对内部精神世界以及外部世界的观察力、判断力。
《达生》,通达我们的命运, 通达我们的生存之道。除了对生命、命运详加解析外,本篇还讲了不少有关修行的诀窍,使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可以拥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和能耐。佛教讲戒定慧三学,其中的定学,很多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篇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把定学的关键之处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逍遥游》,三十三篇中的最高境界。庄子以《逍遥游》作为《庄子》的第一篇,相当于佛教的《华严经》,首先把一个宏观的、宏大的境界展现给大家,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其中的韵味。 《德充符》这篇文章,给我们讲了什么是“德”,如何使这个“德”在我们身上充盈起来,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检验标准。
《寓言》,庄子将那些深玄难解的道理,通过种种寓言,使之拟人化、通俗化,变成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故事,方便人们理解。 《山木》,庄子阐述的是与时俱化的生存之道、随缘任运的交往之道以及尽性知命的处世之道。
在《刻意》里,庄子对世间的一系列刻意的社会价值观念,一一加以批判,觉得这些不是修道人所为。因为刻意就是一种执著,执著于一个目标、一种价值观念,但是真正的圣人、道人,他是不会去刻意追求什么东西的。《缮性》里,强调的是内修,怎样修身养性。
《庚桑楚》和《至乐 》两篇中,庄子用汪洋恣肆的文笔为我们阐述了平气顺心的养生秘法和让身心长治久安的无为法门。在《至乐》中,庄子探求何为快乐,不注重对死的思考{故能鼓盆而歌},更注重对生的快乐的谋取。他始终以天地之大的视野来看待人生的小问题,所以,表现出超脱而其乐无穷的人生姿态。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庄子的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奇特、雄浑飞越,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幽默讽刺的寓言故事阐述哲学思想,具有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艺术感染力。
庄子的《天道》《天运》是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宇宙的一个宏观感受。人,之所以不自由、不自在,烦心的事情多,麻烦事情多,就是因为我们的眼界太小。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狭隘的因缘半径打破,超越,那么我们就能看到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并感觉到我们精神力量的无穷无尽,也才能感觉自己的伟大!借用佛教的话来说,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见自己的“真如自性”,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辉,这是多舒服的一件事情!
《田子方》:“田子方”是篇首的人名,以人名为篇名。全文由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组成,主要表现虚怀无为、随应自然、不受外物束缚的思想。《徐无鬼》:“徐无鬼”是开篇的人名,以人名作为篇名,由十余个各不相关的故事组成,并夹带少量的议论。全篇内容很杂,中心不明朗,故事之间也缺乏关联,但多数是倡导无为思想的。
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天地》《马蹄》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大宗师》一篇是对前几篇论述的递进。开篇讲“知天之所为,天而生也”,分析人的认知能力,“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似《齐物论》。认为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篇中第一次提出“真人”,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第一次提出“坐忘”的方法,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冯学成居士在《禅说庄子:大宗师》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诠释了庄子《大宗师》的丰富内涵。
《禅说庄子:则阳》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写恬淡、清虚、顺任的处世态度,抨击迷恋权势的人,后一部分则阐述宇宙的起源、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等。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不义战争,在庄子笔下竟然化为蜗牛角上的争斗,何其讽刺?就人事,是积极投入还是清静无为?就宇宙,它的本源和基本规律是怎样的?这些,庄子在《则阳》里都会给你答案。
以通俗的语言,将庄子篇中的《在宥》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这两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骈拇,外物》:在生活中,面对人与事之时,我们总会在精神上横生枝节(精神上的骈拇),或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或者盲目跟风,孤芳自赏。这些,都不是值得表扬的心态,不是智慧,所以要把它清除掉。如何去掉精神上的第六指,达到道家学说的大圆满境地?骈拇和外物能告诉我们答案。

作者介绍

冯学成居士,1949年出生于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当知青期间,认识了著名的海灯法师。经其举荐,往参本光法师,后来更历参贾题韬老居士、离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并于2001年得到当代禅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传承。近四十年来,冯学成居士于众多高明中殷勤参叩,饱览经史,深入禅观,从此意气风发,自在出入于儒学之正大、佛学之精微和道学之幽玄间。1992年起,先后在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任教,往来于四川、广东、河北和湖北等地讲学。近几年在其开办的“龙江书院”开讲了大学、中庸、论语、易经、老子、庄子等讲座,旨在以国学为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曾出版禅宗等方面的著作十余部。
部分摘录:
  在天之所为的前提下,人之所为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类在地球上繁衍,严格来说是在地表上繁衍,人生存的环境从海平面外的陆地,一直到青藏高原,也就是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度内,四五千米以上,基本就没法生存了。现在讲究宜居环境,像珠三角这样的黄金地带,全世界又有多少呢?地表的万分之一都没有。成都平原这个天府之国的好地带,全世界又有多少呢?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之类的富庶之地,对中国而言,仅有百分之几的面积。欧洲、美洲好的地带,宜于人居住的地方也并不多。从南极到北极圈,西伯利亚,撒哈拉,青藏高原,如果把这些环境恶劣的,不宜人居的地方除掉,适宜人居的地方很少。水下,海底也能生存吗?太空倒是无限广阔,你能去生存吗?所以人之所为,哪怕就是在地球上,也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
  但就在这么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人还是不得了,有灿烂的文明。从古埃及的金字塔,一直到现在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声光电气的种种东西,觉得人类好了不起。但是,用祖师们的话来说,也是“虾跳不出塘”。虾子怎么蹦也在水塘里,蹦不出去。人类再辉煌,再文明,也只能在地球宜居的环境里面玩一玩而已。一个人要想到月球上去,可得花费上百亿美元啊。上去了又能待几天呢?有人提议移民火星,移民火星去干吗呢?地球生态再糟糕,也比火星的环境好得多。把人弄到火星去所用的资金,把改造火星环境所用的资金用来恢复地球的生态环境,那可是绰绰有余呀。
  人就是喜欢打妄想,什么炸开喜马拉雅山,把孟加拉湾的水气引到新疆。最近又说要从渤海调水到新疆,这些想法都不现实。如果把那笔钱投到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中去,一定用不完。比如新疆的塔里木河,如果科学地、有节制地使用,别去瞎折腾,把几百亿的投资发给维吾尔和哈萨克的牧民,让他们少放一点羊,把当地搞农垦建设的人数逐步裁减,把资金和人力用于搞生态建设,用不了多少年,生态就会恢复。真的,人有时就是胡思乱想,越搞越糟,把这个地球越搞越乱。
   “人之所为”是人的社会性,当然有它光明的一面,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确都展现过光明的一面。儒释道三教,包括世界各大正统的宗教,圣贤之教,都是光明的。但是接受圣贤之教的人,毕竟是少数,很多都是歪理邪说,胡说八道,魔鬼横行。不然佛祖为什么叫我们这里是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呢?西方说,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天使的这面释放出来以后,显得很可爱;但是魔鬼的一面释放出来后,就非常可怕,这些也是人之所为。
  人之所为除了科学、技术、文化一系列东西外,也制造战争,制造罪恶;也有崇高的东西,有哲学、宗教、修身养性等等。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人之所为是有局限性的。只有知道了这个,才会“至矣”。我们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天”与“人”之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安住下来!
  人的生存很简单,很多修行佛法的人,一辈子一个蒲团就够了,他还需要什么呢?把半径扩大一点,无非有个共修团体;再大一点,可以影响到社会。但要影响社会,就需要资金了。建立一个道场,法、财、侣、地,一样都不能少。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不管学修什么,生活首先需要解决,该做生意还是要做生意,该打工还是要打工,你首先要养活自己,你才能修行,这些都是人之所为。我们要有修为,我们要现证菩提,也是“人之所为”。你不去为,怎么能现证菩提呢?你不去为,怎么可能返本归朴,回归于道呢?总之还是“人之所为”。但这里的“人之所为”,是“大宗师”的所为,是为了师法自然。师法自然的根本手段是什么?方式又是什么呢?
  前几天,我讲了庄子的《缮性》篇。“缮性”就是修身养性,修身养性落实到根本,就是“以恬养知,以知养恬”。什么叫“恬”?就是恬恬淡淡的,没有污染,没有负担,没有那么多贪嗔痴的内容,没有那么多情绪化的东西,你才能够“恬淡虚无”。就在“恬淡虚无”的前提下,智慧就出来了。如果大家贪嗔痴、情绪化的东西多了,事务性的东西多了,是是非非的东西多了,失去了这个恬淡,哪来智慧?“以恬养知,以知养恬”,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定慧双修,定慧等持,这个也是“人之所为”。但这个“人之所为”可以使我们回归于道,回归于自然,一定需要这么一个过程。
“天之所为”的神妙之处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天之所为”具体是什么呢?我们的古人用语,非常精简、精练,而且非常准确。“天而生也”,自然而然派生的这一切。春夏秋冬,并不是我们人类指挥老天爷要有一个春夏秋冬;月亮的阴晴圆缺,也不是人类指挥的。太阳早上起来,下午落下去,并不是人在指挥它,它自然而然就这样。人的生老病死,自然而然的,并不是我们人类自己制造的生老病死,一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我们人有理性,有意志,很了不起,能耐很大。但是,既然人类的能耐很大,为什么还有埋怨呢?很多女孩子想靓一点,感觉自己的形象还不足以倾城,乃至倾天下,于是想去美容院打造一个世界最美的美人,即便花一个亿,也打造不出来。
  我们都有生老病死。伟大领袖病重的时候,全世界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最好的护理,都留不住,因为这个是自然的,非人力所为的。别说生死这样的大事,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事,比如今天中午吃什么,能够如愿吗?大家合计合计吃什么,这个可以出主意。要简单,就在大排档随便吃一点;要奢华,去吃鱼翅、鲍鱼,吃个十万八万也没什么。吃什么可以选择,但是吃到肚子里面,肠胃怎么运动,怎么消化,怎么分配?这个新陈代谢,你能做主,你能指挥吗?你指挥不了的。心脏一分钟跳多少次?健康地跳也好,不健康地跳也好,我们都无法控制。其他内脏也是这样,健康的也好,不健康的也好,你都做不了主。我有胆结石,胆痛,把它去掉,我能做主,但那个做主是人做主,不是自然做主。我们能有多大的能耐呢?自己的心肝脾肺肾你想要它们健康一点,不得糖尿病,拒绝三高,不得痛风,都是由不得我们的啊。
  我们的身体、生命状况是“天之所为”,但很多病是“人之所为”制造出来的,也控制不了它。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什么叫天之所为。父母生下我是“天之所为”,人类的产生是“天之所为”,地球围着太阳转是“天之所为”,我们看见的品类纷繁的万事万物,整个自然界,整个生态链,这些都是“天之所为”。生老病死,在劫难逃,行星撞地球,这些都是“天之所为”。我们要知道,既有很大的“天之所为”,自然的运化,自然的造化,也有具体到我们生命的“天之所为”。我们的生老病死,身体里面每个细节,每个细胞,它的新陈代谢,这些都是天之所为,你控制不住的。对某一个细胞,你要去管它,让它更健康,你没有那个本事,这些都是“天之所为”。
  “天之所为”是很神奇的。拿生命来说,洞房花烛,男女交合,精子到卵子里面,碰撞以后整个胚胎的发育,人能控制吗?以后科学发展到了细胞病理学,细胞手术学,说不定也有可能在DNA上有重大突破。至少现在来说,你不可能去干涉它,也最好不要去干扰它,因为这个是“天之所为”。我们生命的“天之所为”非常微妙,绝非人力所能达到。
  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很发达,即便如此,就算投资一百个亿,你能制造出一只苍蝇来吗?你能制造一个细菌、一个病毒吗?别去搞什么转基因,就在化学实验室里面,你拿一两百个亿制造一个生命,哪怕是最简单的生命都不行。所以我们要明白“天之所为”的绝对性,用佛教的话来说,这也是决定见,根本见,是不能触动,也是不能冒犯的。
  知道了“天之所为”,还要知道“人之所为”。什么叫“人之所为”?电灯、电话、原子弹,是“人之所为”,我们的吃喝拉撒睡,需要的很多物质东西,是人生产出来的,是“人之所为”。什么工业、农业、商业、文化、艺术、科学;我们的政府、社会等等,也是“人之所为”。我们种庄稼,是“人之所为”,无论耕田也好,施肥也好,灌溉也好,打农药也好,这些都是“人之所为”。但一粒种子下去,自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它的生命过程却是“天之所为”。我们的生产、生活,严格来说也是天人合一的,处在一个很微妙的状态。很多人把天人合一看得太玄太妙,觉得遥不可及。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天人合一这么一个状态之中。怎么去调控它,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但是庄子并不停留在刚才说的层面上,他对“知人之所为”又是怎么一个阐述呢?
“知”与“不知”的关系   “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这里面就提出了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修为境界,“知人之所为”。我们的社会性就是“人之所为”,社会性带来的一切也是“人之所为”,不需要具体说了。要效法自然,要使自己成为菩萨,成为真人,成为圣人,该怎么去做呢?就“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每个人生下来都一无所知,刚生下来的婴儿知道什么呢?母亲的奶头一动,他的嘴就凑去了,你说这是知还是不知?这是本性。我们看见野生动物,牛羊一生下来以后,刚能立起来,第一个动作就是去找奶喝。婴儿吃奶也是本性,知不知?严格来说谈不上知。慢慢的,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认识谁是爸爸,谁是妈妈了,就开始有点知了。
  所以我说,人生命里秘密中的秘密,就是判断力,就是“是非”两个字,在佛法里叫根本智。平常的人对于根本智是在文字上,在佛学大词典里去找,没有回归到我们自己这么一种真实的感受和领悟里来。我们的根本智,说穿了就是“是非”。学藏传佛教的,特别学格鲁派的,对中观见推崇备至。但中观见毕竟是“见”,喇嘛能辩经,辩遍天下无敌口,还是“辩”,还是知见而已,还没有证量。佛教最讲究“证量”,你有没有证量?我经常遇见学藏传佛教的问我:“你写的文章不错,知见也很正,但是你有没有证量?”什么叫证量?对中观见来说,知道“是非”这两个字的源头,就是最大的证量。我们平时无论有意无意,或者不经过任何思考时,都会用潜藏的是非来权衡天下,这是先天的,属于先天判断,不是后天的。小孩子知道这个是爹那个是娘,他是先天的判断;这个奶好吃,那个奶不能吃。你看他懂什么呢?他就知道接受,高兴就笑,不高兴就哭,他有他的判断。人离开了这个是非的判断,人类的文明就坍塌了。
  人的理性也就是逻辑性,包括这样逻辑,那样逻辑,什么形式逻辑、数理逻辑、辩证逻辑,都是“是非”两个字在起作用。它就是魔术师,离开了这个魔术师,我们就没有了理性。它可以建造人类社会很辉煌的一切,但是一切罪恶、一切麻烦也是这个“是非”制造出来的。所以它一极通向无穷的善,另一极通向无穷的恶,这个就是人“所知”的秘密。人的“所知”是什么呢?就有“是非”这个根本判断的能力。
  我在讲《齐物论》的时候,就对这个讲得很细,因上也是它,果上也是它,因上就叫根本智,果上就叫一切智。一切智智都离不开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都离不开这个,妙观察智更离不开这个,所以它叫根本智。
  “知之所之”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半径,从一个婴儿到学富五车的博士后,乃至于博导,不断地扩张,但是一般的人都是在“知之所之”的半径上扩张,就是没有达到下面这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这里就很怪了,首先一个“养”,养什么呢?“养其知之所不知”。我们都要追求知识的完美、知识的丰富,想把知识换代升级。为什么要“养不知”?且把“养”放在下面再说,首先要说“不知”,我们务必要弄明白两个概念:一个是知,一个是不知。《道德经》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知,不可说,非思量分别所能及,因为是总体的道,完整的道,是竖穷三界,圆裹十虚的道。人生短短几十年,最多也就一百多年,哪有本事能够竖穷三界,圆裹十虚?你仅仅能看到的是常道运行的一部分而已。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生老病死,这个是常道,我们只能看到常道的一部分。常道,无量劫来都有常道的存在,但我们只能看到一个片段,把这个片段作为可知的,可道的,而且可名的。但是对于非常道的,非常名的,你是看不见,或者看不懂的。虽然偶尔也会示现一下,如龙的一鳞半爪,你或许能见上一见,但是作为我们人的认识空间来说,知总是无限小,而未知的空间,永远是无限大。
品尝一下不懂的妙处   知和无知的关系是什么?我经常说,正是有了无穷的无知,正是有了无穷的未知,才给我们的“知”留下了无穷的运行空间。庄子《寓言》里面,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很有趣。惠子认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这个地有没有用?这个房子我有使用权,就是我的空间,这一百多平方米都可以为我所用。这一百多平方米以外,对我来说就没有用,毫无价值。拥有的有用,未拥有就对我没用。庄子说,那好,我把这无用之地去掉,除了你两个脚所站立的地方,全部掏空,你不是说站立的地方才有用吗?惠子的脚再也没法移动,只有站在原地。正是因为前面的土地都是无用的,你才能向前延伸,我们所立足之处,就是我们的已知,整个大地就叫未知,也叫无知。正是因为这个无穷的无知,我们才能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扩张我们已知的半径。所以,“养”这个无知同样重要。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大学毕业了,是博士后了,是大教授了,是大师了,我可以拿国家津贴,最高领导都要向我咨询,认为自己很牛,但他就不知道怎么“养无知”。第一,就是谦虚,在大道面前在真理面前自己应很卑微。第二,只有养这个无知,才为自己的智慧留下了更为广阔的运行空间。自己才有后劲,才有余力,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得更远,才可以探索到更新、更美的世界。更加神奇的世界,都是在养未知的过程里发现的,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扩展我们的空间,人类的文明恰恰是这样运行的。
  很多人这样不知,那样不知,就说我好可怜,我无知。实际上应该给他道喜,这个不知是已知的本钱。现在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不断发展,但是内存永远都是有限的。现在的天河一号计算机,运算速度全世界第一,但是也不过每秒运算一千多万亿次,还不能达到一亿的一亿次方的运算速度。一百年、一千年以后,说不定就能达到这个运算速度,但是现在毕竟也是有限的。
  在禅宗公案里,有这么一种神妙的问答。有人问六祖大师:“黄梅五祖大师所传的达摩衣钵什么人得到了?”六祖大师就说:“会佛法的人得了。”“莫非和尚你会佛法?”六祖大师马上说:“我不会佛法。”
  有人对云门祖师说:“老和尚,你讲的我不会,没有听懂啊。”云门祖师说:“不懂就好,你就守住这个不会的。”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不懂。你懂了又能干吗呢?懂了还是有不懂的嘛,他就没有品尝到不知、不懂里的这么一种妙处。
  学修佛法,我们要感知空性,现证空性。什么叫感知空性?什么叫现证空性?缘起性空不难理解,关键是自性体空,就是一个不知,这是没有内容的,有内容还能叫空吗?所以我们看庄子这句,“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养不知,不知道就是空,就是无,就是自性空。无能生有,无中生有,一万年以前世界上有什么?什么都没有。摩天大楼,高速铁路,空调,电视,电脑,这些有没有?没有啊。从哪里来?无中生有而来,是我们这个心造出来的。我们的心,一万年前没有这些东西,现在有了;再过一万年,还有更多、更辉煌、更先进的东西涌现。
  所以“养不知”,在内修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对有修为的人和没有修为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界限。真正有修为的人,他是稳居“不知”之中;没有修为的人,就要去“养”这个知,不断地去追求。回到《道德经》上的那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道就是要去损,什么是损?就是回归无知。不仅要回归无知,还要善养这个无知。为什么庄子在《缮性》里面说“以恬养知,以知养恬”?这个知,就是智慧的最高处。这个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最高的智慧,无为而无不为,只有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这种神妙境界。用《易经》的话来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它就是不知,没有内容,寂然不动了。有这样的基础,有这样的本钱,你才能“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很多人信不过这个道理,老是想下跳棋,认为我必须要有基础,要有前行,要有相应的内容,我才能怎么怎么样。在世间法上,在次第道上,的确是这样。但是在无上道,在根本道,在无上佛法,在最上层禅,乃至在大圆满、大手印上,都是围绕庄子的“养不知”。必须要“养不知”,使自己处于恬淡虚静的状态,把自己的所知所为陶冶净尽,一切一切,毫不客气地扫入这个状态,我们有没有胆子进入这样的状态呢?
  “知之所知”,当然有基础,我们有所知嘛。这样文化,那样文化,见了那么多的善知识,那么多的上师,给自己灌顶,给自己开示,学了很多,不错。并不是说要把这个扔掉,你也扔不掉,一入性海,永不退失。但是在“知之所知”的前提下,一定要养自己的“不知”。
用欢喜心来养“无知”   什么叫养?我们讲一个人要有修养,要有教养,养就是修行,就是修持。但这个修持,他不是着相的,这个“养”是漫长的,自然的过程。有人问马祖大师,如何修道?马祖说得很简单:“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长养圣胎,养,不管从丹道还是禅宗上来说,都要去养。在座的好几位都是当母亲的,当你生下小孩以后,你要去养他。但怎么去养呢?是不是生下了一个仔,明天这个仔就成了帅哥靓女,楚楚动人;今天生下来,明天就让他读博士后?不可能啊。植物都需要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漫长过程,何况人的成长过程呢?拔苗助长是不行的。
  小孩子要靠自己成长,你拿最好的饮食喂他,他也要自己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给他最好的书,请最好的老师,他也需要自己去看,自己去听,自己去想,还得自己去吸收、消化、融会贯通才行。用六祖大师的话来说,就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参与,这个自己参与,不管是老师也好,善知识也好,父母也好,都没法给力的。有的小孩子逆反心理重,父母要求过了,他心里面就反抗,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们要看见这个“养”字,真是奇妙无穷啊。
  当年我经常跟李更生老师在一块儿,他是南怀瑾老师的师兄。他对我很客气,叫我“冯老师”,尽管比我还大四十多岁。他曾对我说:“冯老师,在见地上别急,慢慢养,养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出来了,跑不了的。”包括破参,你能限时自己破参吗?有的人说,我在这儿闭死关,三个月不开悟,绝不起坐,这样发心的人不少,三个月能开悟吗?未必能开悟。的确,很多人给自己的指标,要这样、那样,但八识田中的种子,你是调不动的,菩萨都调不动,还别说你自己了。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你能控制得住吗?一分钟以后说什么,你能控制得住吗?控制不住。正是因为我们没法去料理八识田中的种子,对未来有什么因缘没法把控,所以只有去养,养正气,养正念。至于其他的就别管它,养正以待缘,养气以待物就行。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优秀的禅师,是五祖寺的法演禅师,也是我的四川老乡。当年在五祖寺的时候,很多人在参他,参得最勤的当然是他的徒弟。他跟他徒弟说:“你就只管参,别管悟不悟,悟不悟交给老天爷。你就如是用功,别给自己提要求,生死都别管,那是自有定数的。你把这一切一切全部放下,老老实实去参,一根筋地参下去,总有开悟的一天。但具体是哪一天呢?老天不知道,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这个就是在养中去参,在参中去养,如果不放在养上,你功夫用过头,成神经病了怎么办?走火入魔了怎么办?
  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用的是“文火”。如果说从小孩到成人,要吃三头牛,五千斤大米,一万斤蔬菜,今天就全拿来给宝宝吃,把这个时间省略,小孩立马就成人了,可能吗?饭永远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学问要一点一点做。在禅宗上,提倡培养顿悟意乐,慢慢地养,急不得,总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
  这里的“知之所知”,说高点就是正知正见,并以此来养我们的“知之所不知”。对这个“不知”,要当作菩提,要以欢喜心来对待。2002年,我陪佛源老和尚到鸡足山,参加虚云禅寺开光典礼。奉佛源老和尚之命,我给山门写了副对联:“圣地相逢,欢喜人来欢喜地;名山留迹,菩提道上菩提心”。这副对联很舒服,大家都说好。上次到海南南山寺,也把这副送了他们,作为山门的对联。他们请北京的沈鹏先生写,沈鹏先生很喜欢,马上就写了,现在还挂在南山寺的弥勒殿门外。
  我们一定要善于用欢喜心来养,养什么呢?养无知。我们在生活之中,在思维修的时候,一定要明白“无知”的妙处。求知很累人的,已知之中的很多内容未必令你舒坦,在求知的路上,很多是招来烦恼的,一定要善于养无知。我现在上了年龄,脑供血不足,思维的频率比年轻时慢了很多。我年轻的时候,一秒钟一两百个念头都可以转得动,现在一秒钟转一个念头有时都转不动,经常属于“神经短路”的状态。以前还是有点郁闷,有点急,以为自己开始老年痴呆了。后来觉得管它的,养无知嘛,回向一下,觉得蛮舒服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这个,“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
  在这样的前提下,“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人活一辈子,不外乎生老病死,这是人的自然性。我经常说人有三条生命。第一是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第二是社会生命,就是贵贱穷达;还有个精神生命,就是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些搞艺术、搞宗教、搞文化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自有其高低雅俗,但这一切都是落实在喜怒哀乐上,这个就是自己精神生命的体现。佛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致力的,就是精神生命向上的一种优化。这三重生命实际上是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
  怎样使我们达到“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不去当短命鬼,不被意外的伤害过早结束了生命呢?这个是“知(智)之盛也”。我们看中国科学院的院士,特别是一些老院士,好厉害啊,好多人都活到了九十多岁,一百多岁。这些院士为什么活那么大年龄呢?民国年间他们就是高人了,都是国内的贤达之士,都是有名的政协人士,基本上都是政协委员、常委,乃至副主席。阶级斗争年代,他们大多数都受到了保护,改革开放时,他们已经六七十岁,不能冲锋陷阵了,只能作为国家科学界、思想界、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国家把他们养起来,让他们享受国家津贴,最多带一两个博士生。当然,要想成为他们的博士生,也不是容易的,没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本事,还当不了。他们就能得养,不须再辛苦付出了。他们的付出是在民国期间,解放初期,新中国的初期。改革开放以后,他们都到了退休年龄,不需要去劳累了。比如钱学森先生,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只能在医院里静养,受大家的尊敬,最多就是下一盘指导棋而已。就是这样养着,才可以活一百岁。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很多中年专家,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就过早地去逝了。为什么?他们的年龄跟我差不多,“文革”读书没有机会,好不容易在“文革”后期上工农兵大学,读书了。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了国家科研的一些重要部门,想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年轻嘛,压担子,敢冲敢闯。那时候一天十几个小时、二十几个小时地干,没有去养。就是这么一批人,要想在自己四五十岁出成绩的,反而就把自己累垮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非常令人痛惜。
  我这次到新会去,感觉新会的朋友很有福报,各位师兄都善于养。唯一感觉美中不足的还是国庆兄,有点操劳,有点疲惫,一定要得养,其他的都养得不错,感觉得很好。国庆兄你一定要得养,使自己也能心宽体胖。当然,该操劳的还是要操劳,该用心的还是要用心,不能说丢了公司不管,丢了企业不管,丢了家人不管,每天都在蒲团上面搞,那个也不太好。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所以养是一个非常非常妙的事情。
享受生活,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学了那么多东西,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就在自己原有所学的基础上,把它归之于养。所以我在书院里面经常说,学必归养,不养,所学无益。我的老师本光法师,当初给我们的要求就是:“学以致用,学以变化气质,学所以学养也。”很多人在佛法上谈证量,我说证量没有那么神秘。我的脾气不好,通过几年的修行,我脾气好了。脾气不好是前辈子没有修行好,现在通过我的修行改好了,修行是因,脾气改好了就是果,就有证量了。以前我有点傻,现在不傻了,不傻就是有证量了嘛。所以证量并不是一定要神通广大,三明六通什么都会,要有天眼通,天耳通,预知未来,不是那个。
  我们都是烦恼众生,需要把颠倒见颠倒过来,颠倒过来你就有证量了,并不是说颠倒过来,以前有烦恼,现在就没有烦恼了,不是的。能颠倒过来,把烦恼转得动,这个就是证量,不需要什么神通来证明。若我在这里修了这个法,那个法,我就有神通了,那叫鬼通,要出事的,会有麻烦的。
  “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这个是最了不得的智慧。我也不怕提倡保命哲学,君子明哲以保身,一定要保身保命。现在是光辉灿烂的21世纪,这么好的日子,凭什么不多活几年去享受享受?我常说要会享受生活,我们一定要会享受生活,并不是说仅会享受好生活,坏生活也要会享受。我在监狱里时,那么艰辛的环境我也是享受过来的。你看我那些年写的诗词,都在这享受中,品尝苦难,写得还是很美的。
  透露一句,什么叫转烦恼为菩提?享受生活就是。本来很烦恼,过不去的日子,你把它变成享受,你就很滋润了。在烦恼中能过得很安心,很欢喜,很平和,这个就是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我的心跳,我的呼吸,我的劳累,我的疲乏,我的心都在舒畅之中;我的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身意与色身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我都要去享受。现在不是盛行“动中禅”吗?动中禅就是在举手投足之间,去品味其中的感觉,这个也是享受。只不过我们要落实在“受”字上,我们要有受用,一个是受,一个是用。不能说仅受而无用,有的人傻乎乎地去享受,享受当然也好,当然还得有用。什么叫用呢?用于使自身更上一层楼,用于普度众生,与众生结缘,回向与众生,让大家受益。
  所以我们看,这的确是非常妙的一个方面,就在享受生命的过程之中。生命是生老病死,你把生老病死苦作为一种享受,转生死成涅槃就在其中了,并不是我能坐脱立亡,就可以转生死为涅槃了。坐脱立亡是出家高僧们的境界,我们没有高僧们那样卓越的行持,也没有四禅八定加行,怎样使我们有一种方便呢?那么就要在享受生命的前提下,感觉什么叫转生死成涅槃。这个就是大圆满,这个就是大手印,这个也是禅宗不传的法门。
  学佛学道,并不在高远处,用道家的话来说,只是因循自然而已。我在四川遇到过一个道家大师,有人向他请教内丹功夫。内丹功夫第一条就是调整自己的呼吸,他说:“调什么呼吸啊?你越调越乱,天天心猿意马,天天打妄想,一调心跳就加快,呼吸就急促,你怎么调?睡着了,呼吸自然而然就调匀了。”当然,这个前提是,鼻子没有鼻炎,不会打呼噜,鼻的通道要通畅,只要你睡安稳了,呼吸自然就是均匀的,而且是最妙的状态。所以平常打坐的时候,一定要让自己身心放松,身心一放松,呼吸自然又细又长。如果有事情,突然一个紧张的念头一来,马上心跳加快,呼吸加快。
  我们一定要善于养,在享受生命,享受生活的时候,把麻烦也要归养。我经常说,大圆满、大圆满,不能尽是好事才圆满,缺少麻烦就不圆满。中国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穷则独善其身”,人在穷困的时候才能独善其身,你富贵了怎么去独善其身呢?天天都在糖水里面泡,温室里面长大的,是经不得风雨的。把温室撤掉,霜一打就蔫了,没用。这个也叫“反者道之动”。
  “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我们再印证一下,上次不是讲《禅修备考六则》吗?里面就引用了一段德山禅师的话。大家知道在禅宗里,有“德山棒”,“临济喝”,这是“激箭似”的禅法啊!德山门下开启了云门和法眼两大宗派,非常崇高。禅宗的法是单刀直入,没有葛藤。德山禅师有一段开示非常好,他说:“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心里面没有东西,坦荡荡的,这就是“养不知”。“养不知”以后能达到什么效果呢?“虚而灵,空而妙”啊。所以我们说“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并不是说我们就安住于不知上。这是一个本,有了这个根本,我们就“虚而灵,空而妙”,智慧自然就提升了。
  智慧是什么呢?“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六祖大师是这样说的。般若是什么?就是无形无相的东西,没有任何内容的。真正的般若,就是一个空寂的状态,就是智慧心。智慧心有什么内容?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与知识相比较,智慧更重要。”知识是具体的精神内容而已,而智慧可以无穷无尽生出这些无量的知识。但是无量的知识不是智慧,知识是知识,智慧是智慧,智慧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智慧就是这个不知,所以一定要“养不知”。但会不会变得一无所知,肯定不是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面的分野。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