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流行音乐简史套装-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022年7月14日

简介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风起大上海,民国流行乐有何种魅力?港派时代曲是如何成熟与没落的?欧美文化冲击下,香港流行乐刮起了 “西曲中词”风?为什么粤语歌潮崛起恰巧在70年代并可以风靡全球华人世界?台式曲风又是如何形成的?邓丽君及其文化的意义是什么?滚石唱片的成立、罗大佑、苏芮对于台湾流行音乐曲风蜕变和时长繁荣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关于这些问题,《中国流行音乐简史》都能给你回答。
作者尤静波以文献调查、音响分析、口述记录等方法相结合,以大中华的视野(即华语音乐)将本书分为“上海时代曲”、“香港流行音乐”、“台湾流行音乐”和“80年代以来内地流行音乐”四大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对中国流行音乐史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欧美流行音乐简史》“叮砰巷”音乐是什么?布鲁斯是如何诞生、崛起和转变的?爵士乐这种极具美国“大杂烩”文化特色的音乐怎样从卑微的阶层和场所生根发芽,从默默无闻到风靡全国,最终成为美国的一个象征?广播业和唱片业对乡村音乐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哪些?英国的摇滚乐从60年代之后就迸发出了无数优秀的乐队,为什么“第一”始终是Beatles?
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虽然只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其音乐形态却极为丰富,各种音乐风格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历史是一面镜子,而音乐史就是音乐人的镜子,它是由人物、作品、事件交织而成的一部历史。本书以欧美流行音乐为基础,梳理了欧美流行音乐清晰简明的一个发展脉络,介绍了欧美流行音乐各流派的不同风格,为设有流行音乐专业的艺术院校解决流行音乐史学教材的缺口。

作者介绍

尤静波 旅美音乐家、词曲作家、流行音乐教育家、乐评人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教授,流行演唱学院原副院长;美国国家音乐中心艺术总监;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音乐学会理事。曾出版《流行演唱法》《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中国流行音乐简史》《歌词文化鉴赏教程》《流行歌曲写作教程》等著作50余部,其著作分别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等世界多国图书馆收藏;曾主编“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中国儿童歌曲百年经典》。他的音乐事迹曾受到美国侨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中国日报、新华社、中新社、文汇报、美国中文电视台等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报道。

部分摘录: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是歌坛主流,如《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唱支山歌给党听》《学习雷锋好榜样》《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作品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歌曲的内容以歌颂祖国、歌颂党、赞美家乡等题材为主,而描写情感的歌曲相对较少。尤其是“文革”十年,歌曲创作受到很大压制,思想受到极大束缚,歌曲创作出现“口号式”“标语式”的诟病。
虽然长期受到情感表达的束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人们的思想开始得到解放,大众对情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在1980年代初,一批抒情歌曲应运而生。
(1)“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了“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产生了听众喜爱的十五首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基本代表了当时大众的心声,它所抒发的是该时期广大群众的真情实感。这些歌曲其实就是“文革”结束后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曲。
1980年1月4日至20日,全国听众对数百首提名歌曲进行投票。1980年春节(大年初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公布了评选结果。本次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听众寄来的投票信件二十多万封,其中得票最多的前十五首作品如下(按得票数多少顺序排列):
①《祝酒歌》(韩伟词,施光南曲,李光羲演唱)
②《妹妹找哥泪花流》(电影《小花》插曲,凯传词,王酩曲,李谷一演唱)
③《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秦志钰等词,吕远、唐诃曲,于淑珍演唱)
④《再见吧,妈妈》(陈克正词,张乃诚曲,李双江演唱)
⑤《泉水叮咚响》(马金星词,吕远曲,卞小贞演唱)
⑥《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黑三角》插曲,凯传词,王酩曲,李谷一演唱)
⑦《心上人啊,快给我力量》(电影《神圣的使命》插曲,闫树田、陶嘉舟词,常苏民、陶嘉舟曲,陈蒙演唱)
⑧《大海一样的深情》(刘麟词,刘文金曲,靳玉竹演唱)
⑨《青春啊青春》(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插曲,凯传词,王酩曲,关贵敏、殷秀梅演唱)
⑩《洁白的羽毛寄深情》(凯传词,施光南曲,李谷一演唱)
⑪《太阳岛上》(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邢籁等词,王立平曲,郑绪岚演唱)
⑫《绒花》(电影《小花》插曲,刘国富、田农词,王酩曲,李谷一演唱)
⑬《我们的明天比蜜甜》(电影《甜蜜的事业》插曲,钟灵、周民震词,吕远、唐诃曲,关贵敏演唱)
⑭《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电视片《哈尔滨的夏天》插曲,秀田、立平词,王立平曲,关贵敏演唱)
⑮《永远和你在一道》(电影《婚礼》主题歌,王燕樵词曲,朱逢博演唱)
随着“十五首抒情歌曲”的流行,一批中青年作曲家开始投入抒情歌曲创作,一批演唱抒情歌曲的歌唱家、歌星相继涌现,其中作曲家有王酩、张丕基、王立平、谷建芬、施光南、铁源等,他们的创作继承了前几十年的抒情民歌风格,同时又运用了一些新手法,与传统的群众歌曲相比,他们的作品更具感染力。歌唱家有李谷一、朱逢博、苏小明、朱明瑛等,她们的演唱沿承了民歌的演唱方法,但是在情感上更为亲切、深情。从1980年到1985年期间,抒情歌曲在内地歌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和当时盛行的港台歌曲形成对峙。其中影响较大的歌曲有:
《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
《假如你要认识我》(汤昭智词,施光南曲)
《金梭和银梭》(李幼容词,金凤浩曲)
《驼铃》(王立平词曲)
《鼓浪屿之波》(张藜、红曙词,钟立民曲)
《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
《那就是我》(晓光词,谷建芬曲)
《妈妈教我一支歌》(杨涌词,刘虹曲)
《牧羊曲》(王立平词曲)
《党啊,亲爱的妈妈》(龚爱书、佘致迪词,马殿银、周右曲)
《十五的月亮》(石祥词,铁源、徐锡宜曲)
《长江之歌》(胡宏伟词,王世光曲)
《小草》(向彤、何兆华词,王祖皆、张卓娅曲)
《血染的风采》(陈哲词,苏越曲)
《月亮走我也走》(瞿琮词、胡积英曲)
《望星空》(石祥词,铁源曲)
《难忘今宵》(乔羽词,王酩曲)
《故乡情》(于景、付林词,付林曲)
《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陆在易曲)
《一个美丽的传说》(张名河词,吕远、程恺曲)
随着大批抒情歌曲的涌现,这些作品对老百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内地本土流行音乐尚未形成气候的1980年代前期,抒情歌曲成为那个时期最流行的音乐。
(2)李谷一和《乡恋》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贫乏的时期,在这改革开放初期,抒情歌曲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一阵清爽之风,抒情歌曲开始成为人们情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精神食粮。在众多抒情歌曲中,由李谷一演唱的《乡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这首歌曲使歌星李谷一深受大众的喜爱,但同时也饱受来自社会的批评。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点多,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之后的黄金时段播出了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乡恋》随即走红。1980年2月,《乡恋》入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每周一歌》。在那个电视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的影响特别大,《乡恋》因此得到广泛流行。
figure_0336_0259 由于当时社会上对流行歌曲抱有成见,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在民间虽广受欢迎,但是却遭到音乐界一些人士的批评。李谷一因为在《乡恋》中运用了“气声唱法”而被斥为“大陆的邓丽君”,一下子从“歌坛新秀”变成了“黄色歌女”。有文章甚至说她是“资产阶级音乐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蚀青年人的罪人”。《乡恋》因此而遭禁。
2008年,凤凰卫视播出的关于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纪录片中“1980年,李谷一《乡恋》被禁唱内幕” [1] 介绍了《乡恋》被禁的情况:
1980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音乐创作研讨会”,讨论电视专题片《三峡情》的主题曲《乡恋》的倾向问题,因为这首歌曲的创作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李谷一的演唱也运用了“气声唱法”,《乡恋》的作者张丕基在会上做了检讨性汇报,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上午,中宣部部长王任重做了总结讲话,指出《乡恋》必须批判。下午,中宣部副部长周扬也做了总结讲话,但观点和上午的截然相反。后来关于《乡恋》的批判不了了之,但是李谷一在以后的演出中不允许演唱《乡恋》。
一首歌曲引发如此巨大的反响,今天听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在那个流行歌曲还饱受争议的时代,李谷一和《乡恋》的确就成了众矢之的。《乡恋》虽然被禁了,但是由于这首歌曲的抒情性强,李谷一的演唱非常亲切、动人,它在社会上依然被广泛传唱,并深受听众喜爱。直到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才使《乡恋》得以解禁。
2006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讲述》栏目,披露了禁歌《乡恋》上春晚的细节:
当时,晚会现场设置了四部观众点播电话。晚会刚开始不久,记录电话的小女孩就端着一个盘子走到黄一鹤 [2] 面前,上面放着的点播条都是点《乡恋》的。
这让编导为了难。“因为这是禁歌,禁止的东西如果在电视里播出去,特别是在春晚上播出,那是捅破天之罪,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就要出问题了。”黄一鹤说。
当时,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吴冷西坐镇晚会现场。黄一鹤朝小女孩使了个眼色,意思是“找他去”。小女孩走到吴冷西面前,递给他点播单。起初,吴冷西看了之后摇摇头。几分钟后,小女孩又端来一盘,还是《乡恋》,吴冷西还是摇摇头。又过了一会儿,又端来一盘。
连续递了五六盘后,吴冷西有点坐不住了,汗也下来了,在黄一鹤面前走来走去。“他在思想斗争,”黄一鹤说,“电视点播,点了不播,不是欺骗群众吗?”最后,吴冷西一跺脚,操着南方口音说:“黄一鹤,播!”
黄一鹤一听让播,心里高兴极了。可是,他们没准备伴奏带。他赶紧问在场的技术部门,谁家里有《乡恋》。一个小伙子说,他家有。黄一鹤说,赶紧去拿。二十多分钟之后,这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把带子取回来了,跑了一头汗。
这时,李谷一已经唱了八首歌,并不知道幕后发生的这些事。她突然听到主持人姜昆、刘晓庆拉长了音报:“乡——恋——”惊讶之余,李谷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只涌现出三个字:“解禁了。”
《乡恋》的走红到禁唱,再到解禁,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大众要求精神松绑、追求情感自由的开放思想,和那些尚未从传统观念的禁锢中解脱出来的保守思想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两种声音正好体现了该时期中国音乐文化的两种思想,而《乡恋》无意中充当了这两种思想的“分水岭”,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

下载地址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