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在文学史上,花园与写作者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密不可分。对一些人来说,花园是个工作之余躲清闲的地方;对另一些人来说,是独处的安静顾问。但对他们所有人而言,花园都扮演了某种哲学角色:为他们的思想赋予新的生机。
在本书中,澳大利亚哲学家、作家达蒙·扬,带领我们走近普鲁斯特、卢梭、奥威尔、狄金森、萨特等十三位作家、哲学家,看他们如何在花园、公园甚至是盆栽的滋养中,成为思想的巨擘。
作者介绍
达蒙·扬(Damon Young)。墨尔本大学哲学教授,阿兰·德波顿“人生学校”合伙人。出版作品12 部,被翻译成12 国语言,屡获殊荣,是《时代报》《卫报》《澳大利亚人报》《堪培拉时报》《先驱太阳报》《纽约每日新闻报》《独立报》等报纸和杂志的撰稿人,还是BBC 和ABC 电台的常客。现在他与妻子露丝• 基贝尔(社会学家、作家)和孩子们一起住在澳大利亚的霍巴特。
部分摘录:
从她的小说开始聊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我得提前跟读者声明一点:奥斯汀并不是她笔下的女主角,也不是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在这些角色身上看到的“年轻小姐”。把作家与角色混为一谈确实省事,尤其是这样聪明、未婚、钱不多的女性,但奥斯汀一生出版了六部小说,她的女主角没有一个能与作者简单地画上等号。奥斯汀有伊丽莎白的刻薄,却没有她的大胆;有埃琳诺的理智,却没有她的过度谨慎;有凯瑟琳对文学的热爱,却没有她的哥特式趣味;有范妮的虔诚,却没有她的刻板;有爱玛对做媒的好奇,却没有她的自命不凡;有安妮的孤独,却没有收获爱情。总而言之,奥斯汀并没把自己当成一个简单、现成的短语或段落,塞进《傲慢与偏见》或《劝导》当中。
不过这些角色的确从生活中来——不是从原始或现成的生活中来,而是对生活的矿藏进行了一番开采、提纯和打磨所得。她不是安妮·艾略特,没有虚荣的男爵父亲也没有乏味的姐姐,但是她对安妮的生活感同身受,足以想象安妮的压抑、失望、骄傲和厌倦。其他小说也是如此,它们就是奥斯汀的经历,只是经过了一番巧妙的改头换面。从她的小说进入很有帮助,因为它提醒我们,这位深居简出的作家,连同她许多付之一炬的书信,其真容仍可在其小说中得以瞥见。她的小说隐晦地传达出渗透在她写作和生活中的思想,包括她对乔顿花园的热爱。
《傲慢与偏见》这部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简在二十二岁时完成了小说《初次印象》的初稿。她当时对那部作品的看法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信心十足,但我们所知甚少。十五年后的1813年1月,这部作品由出版商托马斯·埃杰顿出版,奥斯汀心中百感交集。跟大多数奥斯汀迷一样,她自己也很喜欢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奥斯汀在小说出版时对姐姐卡桑德拉说:“我觉得她就是有史以来最讨人喜欢的书中角色,我真不知道,我要怎样才能容忍那些不爱她的人。”不过,她却对整部书的成就不太乐观。她承认它的轻松活泼和迷人之处,却觉得它不够严肃,缺乏对照。她对姐姐说:“作品太轻巧明快了。”尽管如此,她仍然认为这本书值得出版,即使她没有署自己的名字(署名是“一位女士”),这本书也是属于她的,包括缺点。
身为一个二十多岁、初出茅庐的作家,奥斯汀并不知道《傲慢与偏见》有朝一日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英语小说之一。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读书日的必读书单上位居第一,也是许多出版商的稳定摇钱树。2002年,奥斯汀作品的销量超过了畅销书作家约翰·格里森姆的作品。1901年,美国作家威廉·迪恩·豪威尔斯的评语,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他在《时尚芭莎》杂志上说:“近年来,阅读《傲慢与偏见》越发成为一种时尚。简·奥斯汀的读者们,包括我都是她的崇拜者,她是一种激情、一种信仰,甚至一种宗教。”(摘自理查德·道金斯未出版的书《奥斯汀谬见》。)
这本书的魅力经久不衰有许多原因:女主角的机智诙谐、漫画式的夸张效果、优雅的散文体、伊丽莎白·贝内特和菲茨威廉·达西矛盾重重又受挫的爱情,再加上如今人们对高帽子、浓密的鬓角和高腰连衣裙的着迷。《傲慢与偏见》缺乏细腻的心理描写,但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一个爱情故事和一部偶尔生动的礼仪侧写,它的的确确非常出色。
《傲慢与偏见》的出彩,一部分归功于小说精心编排的场景,这些场景为故事提供了戏剧性的转折点,譬如梅里顿的舞会、达西先生的初次求婚,以及伊丽莎白与凯瑟琳·德-包尔夫人的对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伊丽莎白的彭伯利之行。彭伯利是达西先生的家(众所周知,这就是电视剧版中科林·费斯穿着湿衬衫出现的地方)。尤其是豪宅花园——伊丽莎白的舅母加德纳夫人称赞那庭院景色实在宜人——它让伊丽莎白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个故事对所有奥斯汀迷来说如数家珍,但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细节。在德比郡一个晴朗的下午,伊丽莎白·贝内特兴奋激动又忧心忡忡。这位年轻的乡下姑娘和她的舅父舅母坐在一辆敞篷马车上,正赶往达西家族的彭伯利豪宅。她假装对这次出游漠不关心。这时还没有人知道达西先生笨拙的求婚,所以舅父舅母不知道她的“心慌意乱”。她一直在故作镇定。达西富有、聪明、英俊、高贵,但他的骄傲和对她家世的蔑视,毫不意外地激怒了她。他对她的容貌不屑一顾,并且用自以为是的求婚来羞辱她。他气愤地说:“难道你指望我会为你那些卑贱的亲戚而欢欣鼓舞吗?”更糟的是,他还横加干涉,威胁到她姐姐的幸福。对于伊丽莎白和她的家人来说,这位达西先生真是个自命不凡的榆木脑袋。
可是伊丽莎白的想法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就在她骂他“傲慢无礼”的时候,她渐渐地喜欢上了他。他诚实、直率,而且,她很快就发现,他是真的善良。他俩都敏捷机智、能言善辩、鄙视粗俗。尽管她心有疑虑,但还是动心了。她当然不想碰到他,她就像一个在他的庄园里闲逛的游客(“她一想到这儿就羞红了脸”)。但他外出时,她就可以自在地四处游荡,而不必担心出现尴尬的场面,她就是这么想的。随着他们渐渐接近彭伯利,贝内特小姐屏住了呼吸,他们的马车缓缓驶入树林。
他们驱车上山,在高大的橡树和榆树的掩映下行驶了好长时间。我想,这些树林该有几百年了,树身高大,枝繁叶茂(“一座深邃辽阔的美丽树林”)。林中凉爽宜人,也许树叶间还洒下了斑驳的阳光,时不时可以从林中瞥见经典的景致:清新洁净的草坪与湖水,或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他们行驶了很久,到达树林茂密的山顶,在一片空地上停了下来。这里真是美得令人窒息,伊丽莎白跟舅妈一样,高兴极了。彭伯利庄园屹立在一条溪流对面的高地上,背靠树木葱茏的山岗。池塘里,鱼儿嬉戏,天鹅在水面上游动。这里的地势高低起伏,有天然之趣,但又比自然多了一分精巧、高贵和宁静。奥斯汀写道:“她从没见过一个如此天趣盎然的地方,它的美姿,丝毫没沾染庸俗趣味。”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透过这些花园,她看到达西豁达而丰富的内心。当她被它的美和突如其来的情感触动时,她的内心宁静澄澈,豁然开朗。奥斯汀写道:“在那一刻,她觉得,做彭伯利庄园的主妇也很不错呢!”
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而且奥斯汀出色地处理了戏剧冲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的隐身。考虑到伊丽莎白的伶牙俐齿和有话直说的作风,我们也许认为女主角会来上一段独白,以详尽的细节对彭伯利庄园大加赞赏。当然,伊丽莎白跟奥斯汀一样,都不是什么浪漫主义者。可是,这就是伊丽莎白·贝内特满怀激动的彭伯利庄园观后感吗?确定不来一段激情澎湃的说辞?
是的,一句也没有。尽管伊丽莎白像奥斯汀说的那样“心慌意乱”,但她还是缄口不言。她的沉默并非作者的任性妄为,也不是随意添加的细节。没有什么比这更聪明地呈现了《傲慢与偏见》中头号傻瓜科林斯先生的角色塑造了。伊丽莎白那位装腔作势的表兄也喜爱花园。这位新婚的牧师,对自己的牧师住宅扬扬得意,夸耀它是多么整洁,离他女恩主的地产有多么近,庭院打理得多么井井有条,但他并没有默默享受,而是扯开嗓子长篇大论地卖弄显摆。他可不愿闭嘴,他数了他的树林,走遍了花园的小道,详述每一个园艺设计的细节。奥斯汀写道:“每指点一处景物,都要琐碎地絮叨半天,以至于花园之美完全被抛诸脑后了。”他急切地想让大家称赞他花了很多时间打理的花园(“打理花园是他最高雅的乐趣之一”)。在这里,花园成了科林斯的代言人,诉说着他的野心和追求。就像作者所说,它“很宽敞,设计也很别致”。但科林斯的喋喋不休冲淡了花园的美,就像这位牧师的虚荣浮夸和逢迎谄媚掩盖了他的优良品质。尽管科林斯受过牛津剑桥的大学教育,而且在社区也很有名气,但是他的一通废话削弱了他的园艺成就,还让他看起来像个白痴。
女主角的沉默和牧师的聒噪形成了鲜明对比,借此,奥斯汀给了读者一个有趣的暗示,那就是她那带有哲学意味的园艺爱好。这就是默默沉思的简,她在城堡广场和乔顿农庄俯身照料鲜花,她一丝不苟地重新摆放盆栽,订购库柏笔下的金链花,采摘醋栗。这种爱好的特点是安静的劳作和遐思,而非八卦或者家务琐事。奥斯汀显然认为这样的沉默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