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风险投资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血液,比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亚马逊、脸书等本垒打项目,都创造了巨大财富。随着股票市场预期收益降低,风险资本成为收益优选的投资门类,持续受到投资人和创业者追捧。作者认为,风险投资应该在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中占据一定比例。这本书既写给投资人,也写给创业者,告诉你如今要想在投资或融资上不走弯路所必须了解的风险投资的逻辑和常识。对于投资人群体而言,个人投资者应该如何找到很匹配自身需求的风险投资机构?这些专业机构如何寻求很好的项目并达成交易?对于创业者们而言,如何寻找资金?如何与风险投资人沟通,阐明自己寻求风险资本的真正诉求?风险资本如何很大化激发创业公司的潜力?被投资项目很终如何变现并退出?莱恩利用自己35年风险投资的实践经验,又结合弗里曼在传统商业领域浸淫多年后作为个人投资者投身风险资本行业的新人视角,提出了实用性建议。
作者介绍
莱恩•巴特森
AOL的发起投资人,线上风险投资机构VCapital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及首席执行官。35年的风险投资从业经验,他为投资者取得了平均 28%的年化收益率,是风险投资领域为个人投资者服务的先驱者。他投资后跻身美国独角兽公司行列的Cleversafe,作为分散存储技术和软件的先行者于 2015 年年底被IBM以1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
部分摘录:
创业者的基因 创新和规模一直是风险投资追逐的核心要素,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创业者正是指那些通过创新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人。在现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容易接受具有一致性的生活模式,这种趋势让预言家、有识之士、前卫艺术家等创新者追求内心之路变得异常艰辛。他们独特的天分可能会被那些追求稳定和安逸生活、缺乏创造力的人视为一种威胁。对于固化体系(艺术、商业、科学或者政府)内的人来说,他们确实是现实的威胁,因为创业者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一旦被证明是更有效和有价值的,将终结原有既得利益群体的统治。
创业者既不完全相同,也不全然不同。我们将试着描摹一个集合了众多成功创业者特质的画像。
几乎所有的成功创业者都被自己内心深处澎湃着的、想要把握自己命运的欲望驱使,他们通常对他人强压在自己身上的权威观念非常反感,很多人在小时候出于不忤逆父母的目的而无法展现真实的自我,他们性格中对权威和条条框框的敌意,正是源自童年时代的自我压抑。
创业者通常不会随波逐流,他们喜欢追随自己的节奏,其中一些人甚至追求尽最大努力快速达成目标,并将其视为生存法则。这些最优秀的人,尽管可能在回避外部权威的约束和限制,但他们对自己坚守的规则是异常清晰的。
被激情驱动 创业者是被激情驱动的,这种激情通常能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在创业这件事情上,没有折中方案,如果一条路行不通,他们就再试一次。他们通常不是为了赚钱而选择创业(尽管能赚钱是最好的),而是为了能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正如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在他的书《为跑步而生》(Born to Run,2016年由美国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出版)所描述的个人奋斗经历:我真正想要的只能是在历经千山万水后蓦然回首,内心深处仍在不停召唤的东西。布鲁斯说得非常对,成功的创业其实是将创业者强烈的内在需求在外部成功实现。
也就是说,创业是艺术冲动和艺术表达的结合体。创业者内在的动因会转化为外在的影响力,促使其将一个产品或者一家公司由理想变为现实。史蒂夫·乔布斯的内在动因就是他想制造出一种普通消费者可负担得起的台式计算机,他对这个初衷的坚持使得苹果二代计算机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得以面世,这个型号的计算机受到了学校和年轻父母们的青睐。某些人的动因来自强大的内心,乔布斯却不止如此。乔布斯内在的动因促使他数次在不同的领域聚焦突破,不断地开发出使用统一软件平台的优秀硬件设备,最终成就了苹果这个世界级品牌。
斯普林斯汀和乔布斯遵从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并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步实现这些想法,最终有所成就。斯普林斯汀这样写道:“我喜欢独唱歌手的非凡创意和自我表达,我也同样喜欢只有摇滚乐队现场表演才能传达出的喧嚣不羁感。我觉得同时拥有这两种感觉并非不可能,所以我坚持做独唱歌手,并聘请了一起跑步的社区老朋友们组建了我的乐队‘the E–Street Band’。”
斯普林斯汀和乔布斯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为这个梦想,且以自己的方式一心一意地努力,一如既往地坚持,这使得他们的梦想最终变为现实。他们的激情和动力给了自己在身陷险境时也能坚持奋斗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这种激情也能感染身边的人,这也是一个创业者需要具备的气场。比如乔布斯拥有非凡的感染力,他自带“现实扭曲力场”,让投资者、员工还有最亲密的消费者都相信乔布斯告诉他们的故事最终都将成为现实。
被“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景驱动 最好的投资时机莫过于,当致力于解决前沿问题的创业者距解决问题只有一步之遥之时。这种有爆发力的项目在此时一般估值较低。虽然估值相对较低,但是这样的项目有摧毁或改造现有商业模式,甚至整个行业的潜力。
这些突破性的进展,意味着创业者有可能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为社会解决一个大问题,用颠覆式创新来破除现有痼疾是取得财富和声望的最好方式。
创立于芝加哥的诺斯菲尔德实验室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艾滋病的传播威胁着整个社会,对艾滋病会在人群里大规模传播的恐惧成为笼罩社会的阴云,始终挥之不去,艾滋病的传播亟待被控制。血液传播被确认为艾滋病传播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一种完全无菌的且能保证没有艾滋病毒及其他血源性疾病的“人造血液”成为当时人们的迫切需求,这种“人造血液”能够适用于任何血型的病人,并且与现有的输血方式相比更有成本优势。
约十年前,当艾滋病还没有被人熟知的时候,一位在越南服役的美国海军医生亲眼见到了非常多的士兵和海员因为无法获得配型,尤其是对血液配型没有要求的产品尚未问世,而失去了生命。这种产品对于战地急救护理而言是极其珍贵的。
当这位医生从战场归来,他决定研发这种能挽救生命的血液产品。他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招募了数位研究员,从政府和国防拨款中获得资金支持,最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动物身上试验。艾滋病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个项目的成功变得更加急迫。
当本书作者莱恩(伦纳德·A.巴特森昵称)还在好事达保险做风险投资人的时候,他就注意到了这个创业团队。那时,成立于1958年的好事达保险风险投资部门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最初的一笔投资是对CDC(Control Data Corporation)的45万美元的投资,这笔投资的成功既源于团队的先见,又因为非凡的运气。对CDC 45万美元的投资在四年的时间里增长至5000万美元,弥补了其后所有失败项目的损失。有了资金和好事达保险高层的坚定支持,并且诺斯菲尔德实验室本身又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好事达保险风险投资部门得以在这种“突破性项目”上放手一搏。诺斯菲尔德实验室正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莱恩约见诺斯菲尔德团队,并迅速地做出了投资决策,好事达保险作为领投方,蒙哥马利医疗风险投资基金(好事达保险是其主要投资人之一)作为跟投方完成了本轮投资。几乎是在完成本轮融资的同时,另一家著名的芝加哥公司对诺斯菲尔德实验室投资了4000万美元。
数年后,尽管诺斯菲尔德实验室备受瞩目的产品依然没有问世,但公司以非常高的发行价格进入了公开市场。此后,公司依然在人造血液这个产品上持续投入,很多投资者在公司上市后都将收益变现。最终,一共有2亿美元被投入这项技术的研发之中。
诺斯菲尔德实验室确实研发出了一种名为PloyHeme的人造血液,一种基于人血红蛋白的携氧血液替代品。然而非常遗憾的是,该产品最终未能通过严格的人体试验,因为在三期临床试验中有两位病人的数据未达标。没错,就是这两位未达标的案例使得诺斯菲尔德实验室在历经20多年的努力后,其研发的人造血液未能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认证。假如临床试验的群体范围能够再扩大一些,也许人造血液就能够获得许可,人造血液也能在今天被广泛使用了。
有些创业者曾经离成功仅有一步之遥,然而折戟途中。在诺斯菲尔德实验室这个案例中,尽管最终产品未能走向市场和需要它的人,但创始人和他的早期投资人都赚到了金钱和一定程度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