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大量苏联历史档案,并将研究成果借由演讲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展现给更多关注历史的人。本书即是作者近些年来十场精彩演讲、报告的合集,包括中苏结盟、中苏交恶的过程和原因、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解体和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 史启示等广大读者关注的内容,是作者数十年心血和冷战研究的精华。
作者介绍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学者之一。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冷战五书》《无奈的选择》等,主编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等重要著作,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12卷本《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等文献资料集。
部分摘录:
李宇锋: 今天,我们高兴地请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沈志华教授来给我们分享他的研究苏联历史的学术成果。沈老师是研究苏联历史的专家,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他对于苏联解密档案的收集、整理、出版,以及对此进行的研究,在学术界和一般读者当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苏联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兴亡过程对人类历史,包括我们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必须进行反思,而反思的前提就是了解真相。
我们最初的设想是请沈老师来解析《联共(布)党史》,正如沈老师在新近出版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一书的绪论中所说:“在中苏友好时期,中国人对苏联的了解,基本上来自一部严重歪曲历史真相的书《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从延安时期开始,这本书至少影响了中国两三代人,而就我们的阅读范围所及,至今没有看到一篇系统纠正其中谬误的作品。沈老师认为这本书论述的苏联只到1937年为止,他更希望对整个“苏联斯大林道路为什么行不通”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当然,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十分感兴趣。下面,我们就请沈老师给我们讲课。
沈志华: 原来我们想写一部《〈联共(布)党史〉辨伪》,讲那里面哪些是瞎话,哪些是斯大林的编造,事实是什么,想一对一那样辨析。但就现在看,有些事情很清楚,有些事情还不清楚,档案这块儿不是说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得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工作。在中国真正搞苏联史的人很少,你看我《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前言里写的,说实在话我心里非常着急,特别是年轻的一代,跟不上来。我好不容易在全国搜罗的,从博士生到研究生这一批四十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我已找了十几个人,但最后还是让我给涮下去两个,因为实在是提拔不上来。材料非常好,但他就是不会写,俄语他们也不错,但写东西不灵,因为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出来的事。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说苏联解体这个事情一定要搞清楚。但怎么搞清楚?你得把发生的什么事一点一点都搞清楚,不然你脑子里装的全是假的东西,你得出的结论肯定是有偏差的,是错误的。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写这个,就是从实证的角度,做专题的东西。一定要先把一个个的问题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十月革命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直到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这七十四年的历史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的,不是说你一拍脑袋说是因为谁谁谁叛变了,所以苏联就完了。事情要这么简单,那还要我们这些史学家干什么?政治家一拍脑瓜说谁叛变了,我就根据你这个来写就行了——《联共(布)党史》就这么写的。
我们这个项目是国家的项目,但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苏联解体以后,从党的高层领导到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苏联到底为什么解体?到底是个好事还是个坏事?但是我觉得前二十年大家是在一直争论,根据都不足,有时对话根本都对不上,基本的事实没有搞清楚就争论,我觉得意义不大。无论你是什么观点,前提是要把事实搞清楚。所以我是从专题研究开始的。苏联史,其实不光是苏联党史,有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重构历史,完全得重建,原来脑子里那些东西我不敢说百分之百是假的,大部分是有偏颇的,或者是有误解的。所以就需要历史学家来做深入的工作,一点一点地把事情弄清楚,这个历史过程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我们当时的案例要比这个多。写这本书我们费了很大力气,有些老同志身体不行,有些年轻人写的东西水平还达不到要求,最后留了这二十八个问题,光稿子修改都费了我八个月的时间。
我有一个基本的想法,我们研究苏联问题,其实是想理解中国的问题。你想,中国跟着苏联走了那么多年,从孙中山那会儿就开始就要学苏联,到了毛泽东又学苏联,只是到了60年代才跟苏联分道扬镳。但即使是那样,在国家体制、党的原则等等一些重要的方面我认为没有摆脱苏联的模式。虽然毛主席说了我们要走自己的路,我们要超过苏联。超过什么?他不过是想在钢产量上超过,在粮食产量上超过,但整个体制没有摆脱苏联那一套。所以最终我们想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主义这条道路为什么苏联就走不下去了呢?反而结果是整个党解散了,国家解体了。那么中国呢,因为改革开放走上了另外一条路。造成这两者的区别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回答苏联为什么解体,其实核心是这个问题。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苏联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二战”以后中国包括亚洲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像朝鲜、越南,甚至到20世纪60年代又有一批亚非拉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至少它的旗子上打的是社会主义(包括缅甸的奈温,他至少是要用这个概念),其实这里面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人们做出这种选择,也不是领导人拍拍脑袋说——咱们就跟着社会主义走——就可以的。因为所有这些国家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欠发达的国家,它想实现民族国家的发展,想实现现代化,如果走原来资本主义发展那条老路那走不通。
恩格斯讲的所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那些条件,到了20世纪,对于后发展、后发达国家都已经不存在了。什么“三角贸易”,什么发现新大陆,这些先发资本主义国家积累资本的条件都不具备了。殖民地到了“二战”以后全独立了——原来构成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积累的那些外在的、客观的条件都不存在了,所以想发展资本主义,又处在一个外在压力之下,怎么办?但是有一个现成的榜样就是苏联在那儿呢,而且当时来讲他发展得还不错,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苏联就很稳定。这个对当时中国人的刺激也很大,所以大家看着社会主义还是一个方向,这些从理论上也好,从现实的角度上也好,后发展国家、后发达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有一定历史合理性的。
但是这种选择也有两个问题。就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第一个大的问题是理论上的问题。因为大家都是跟着苏联走的,其实都是跟着斯大林走的。咱们说了半天社会主义,真正构成社会主义实体的其实就是苏联,苏联是什么道路呢?其实就是“斯大林模式”。所以我们现在说的社会主义道路或者社会主义模式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甚至也不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设想的那个,而是斯大林在30年代创立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这个要搞清楚,如果这个搞不清楚大家在对话的时候就会有问题。他说社会主义不好,我说社会主义好,请问,咱们说的是哪个社会主义?
因为马克思、恩格斯说的非常抽象,它没到那个地步,还在搞巴黎公社呢;列宁说的比较具体,像《国家与革命》,讲得很详细,像无产阶级专政,经济公有制是怎么回事,因为他已经临近这个门槛了,他要告诉社会,告诉党,告诉人民,将来的路要怎么走。他有几条设想,但他这个设想历史证明是不能成立的。从1917年十月革命成功一直到1921年,苏俄搞的所有的试验几乎都失败了。国有化、货币改革,农村搞余粮征集制(其实就是粮食征集制),包括搞公社。俄国农业三种方式,一种是有点像中国的个体户,它叫独立农户,一个是集体农庄,当时叫“劳动组合”,再一个就是公社,那会儿列宁最初成立的就是公社,因为公社最符合共产主义那种理想,大家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劳动,这就是公社。但是到了1921年的时候所有这些都失败了。
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喀琅施塔得一直都说是反革命暴动,喀琅施塔得水兵不满意苏维埃政权,举行了暴动,最后给镇压了,但实际上喀琅施塔得那些水兵都出身农民。他们为什么起义?就因为不能忍受布尔什维克在农村的这些政策,你把人家吃的全都收走了,全搞“一大二公”那些东西。再加上13个省的农民暴动。所以列宁比较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当初要建立这个政权说也是为了农民,现在起来反对的全都是农民,不是原来的贵族,不是白俄、哥萨克。水兵是农民和工人,在城市里是工人。所以这个时候列宁才感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行了,这是国内政策的实践。
国际政策更失败了。进军华沙,策动匈牙利革命,德国水兵起义,一个连一个的失败,他为什么要这样策动呢?他脑子里原来想的就是世界革命。马克思、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的胜利不可能是在一个国家,一定是在欧洲最发达的几个国家同时发生。所以列宁就想,既然同时发生就得积极推动,大家一块儿进入社会主义嘛,所以就策动起义,攻打波兰等等,最后全失败了。所以,无论国内政策还是国际政策按照原来的设想,包括列宁自己的设想都是空想,所以他才决定搞“新经济政策”。
当时就觉得社会主义不能按照原来那个模式走,原来那个模式在历史上我们把它归纳叫“军事共产主义”。它是带有战争或者叫准战争的状态下实施的一些共产主义的措施,把它们两个加在一起,有些做法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说征粮食什么的,不征粮食要去打仗了怎么办?但是,不能把它作为平常时期、和平时期的办法用一种国家的政策永久地实行下去,那谁受得了啊?所以战争刚一结束农民就起来暴动,原来布尔什维克来的时候说是帮助农民的,是反对地主的,现在地主都打跑了你还对农民这么苛捐杂税,农民当然不干了。
所以到1921、1922、1923年的时候列宁认识到一点,就是原来那套政策是不行的,要改。但是从我们现在看到所有的材料看,包括列宁本人和整个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高层都认为这是个临时性措施,是暂时的退却。没办法,遇到了困难,原来这一套不行。货币贬值都成了天文数字了,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列宁决定放弃军事共产主义这一套做法,开始搞“新经济政策”。所以,我觉得“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最重要的,从列宁包括苏俄党,都认为按照原来的那套理论的设计搞是行不通的,所以它就想到改,比如从农村开始。刚才我讲的那三种形式,它不但解散了公社,也不鼓励继续劳动组合,而是鼓励独立农户,俄文叫xytop,xytop就跟咱们的个体户意思差不多。工业上允许商业的存在(内战时期是不允许商业存在的)。农业也开始搞合同制了,不搞征集制了。
到了1923年列宁临去世的时候(我看到他最后几篇文章,我觉得列宁是有些醒悟),他觉得这不是临时性的政策,也不是退却,觉得就应该这么做了。所以他讲合作制,是讲这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一条道路,而不是临时性的措施,将来还是要走向合作制,但这条道路是漫长的,不是说你想搞一下子就搞起来的。他这里讲到农村公社问题、生产问题等等。在工业部门其实也在开始搞,开始考虑把商业市场不是作为义务临时、暂时的接受,而作为一种长期稳定的经济形态保留下来。我们讲的社会主义的这个概念这个首先要清楚,苏联人做的这个事情到“新经济政策”的时候已经改变了,而这个改变到了1923年的时候它的性质开始发生变化,就是从原来的列宁认为是暂时的手段,临时的、退却的,已经开始考虑把它作为一种长期的经济制度、长期的政策执行,可惜列宁去世的比较早。
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上来,这个我在这里没有细讲,其实郑异凡研究得特别好,因为他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就是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怎么上台的,就是从1924年到1929年他怎么一个一个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一派一派打倒。利用这一派打另一派,然后再利用另一派打这一派,最后布哈林被打倒了。这部分的内部斗争我没有写太多,也不是特别的重要,因为这是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讲斯大林个人的那种权术、政治经验。他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对手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永远斗不过一个职业政治家,知识分子他们不愿意耍这种手段,但斯大林就可以耍阴谋手段。
今天跟这个好说咱们两个把他给搞掉,把他弄掉以后跟着再跟别人弄你。托洛茨基是对他威胁最大的一个人,所以他就联合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来对付托洛茨基。知识分子本身就有文人相轻、互相之间观点不同等特点,正好他就利用这些来把他弄掉,把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搞掉以后,他又反过来利用托洛茨基的一些理论。因为那些人都是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比较追求理论的完整性,比较要求完美。所以你现在解释马克思这套东西,你现在用“新经济政策”,他觉得理论上逻辑的扣解不开,这个问题一直到赫鲁晓夫,一直到我们现在都没解开。
你怎么解释呢?斯大林他就不管这个,怎么说他都对,但是知识分子就不行,他非得把这扣给解明白了。斯大林就利用这个把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全部打掉。但是他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就是消灭市场经济,因为“新经济政策”的执行确实遇到了好多问题。它遇到的问题其实咱们中国在70年代后期改革到整个80年代全都遇到了,一样都不少,什么“双轨制”啊,什么市场跟计划的冲突矛盾了,到底是以国家指令为主还是以市场化为主了,还有对农民、个体户到底怎么看,等等。
总而言之,那时中国叫“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新经济政策”那会儿就是这样。政策一放就乱,一看乱就收,一收就死,死了再放,放了又乱。比如商品荒的问题,市场没调理好就出现问题,出现商品荒了,然后就为了国家利益加紧去干预,那么一干预农民就不上交了,压低价格。总而言之,苏俄那时出现的所有困难其实中国人最有体会,我在中国七八十年代看到那些现象,觉得与苏联“新经济政策”那会儿太像了。
斯大林干脆全部消除,不搞了。还搞什么“新经济政策”?市场那么乱,全部取消。所以从他搞全盘集体化开始,那会儿他在政治上已经独掌大权了,到1929年的时候该打倒的也都全打下去了,布哈林也臣服了,这时候他开始全面推行他那一套东西。其实他的思路和托洛茨基是完全一样的,他后来所搞的基本的理论就是“贡赋”理论。他大概的一个逻辑是这样,社会主义要发展没有资金,没有原始积累——就是刚才我说那些,资本主义那些原始积累在俄国都不可能,那怎么办?那只能从内部来积累资金,内部积累资金的来源就是农业,因为大量劳动力都是农民啊。
他还有一个前提,说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包围当中随时都可能被灭亡,那就得发展军火工业,就得发展国防。发展国防就得靠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哪儿来,就是农业。这套理论其实就是克尔日扎诺夫的理论,克尔日扎诺夫就是托洛茨基的铁杆经济学家,等于说他把人家全打垮,回过头他又把人家的那理论捡回来了,全盘集体化和国有化、工业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搞起来的。这个计划经济体制就是咱们现在看到的“斯大林体制”,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社会主义体制。
第二个问题,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斯大林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背景下构建的社会主义,后来人们说社会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不好,其实说的都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说的都是斯大林搞的这一套,所以我们称它为“斯大林模式”。现在有很多人不同意这个看法,但我不知道他们的根据是什么,说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分什么斯大林、马克思模式啊?当然要分了,怎么能不分呢?你要是讲事实的话,你把他们的想法、理论都拿出来一对比就能看出来,斯大林时代构成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条件都不存在了,哪有世界革命啊,哪有先进国家同时革命呢?都没有。就是一个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而俄国是欧洲最落后的国家,跟马克思的前提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