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你能敏锐察觉到他人的精神状态,并会感到自己也“承受着”这种情绪。你能敏锐察觉他人的情绪,并感到自己也“承受着”他的情绪。你善于自我反省,但是会因追求完美而苛责自己,痛苦不堪。你总有难以名状的紧迫感,觉得必须不断前进,并持续感到焦虑。
也许你是一个情绪敏感者。本书希望帮你应对敏感的情绪,疗愈这些情绪在童年、亲密关系中带给你的伤痛,把敏锐的感知转化为优势,过更好的生活。
在书中,你将学到:
放下旧的情感包袱以及狭隘的心态
处理让你烦恼的社交问题和家庭关系
建立健康且愉快的亲密关系
培养情绪恢复力,在生活的起伏中找到自己的平静
作者介绍
伊米·洛(Imi Lo),昆士兰大学精神卫生硕士,心理治疗师、艺术治疗师、图式治疗师。她是英国皇家艺术协会会员,Eggshelltherapy创始人。她的作品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杂志,Psych Central、Rebelle Society等网站发表。
部分摘录:
关于情绪敏感与情绪强烈,我们知道什么 近些年,不管是心理学家,还是普罗大众,都对情绪敏感、同理心、情绪智慧、内省,以及这些特质与人的幸福度及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等主题,越来越感兴趣。你或许已经认同自己是一个情绪高度敏感、“富有同理心”或者内省的人。你或许还在怀疑你的这些特质是心理疾病的征兆,或者童年创伤的后果。为了搞清楚你作为情绪敏感且强烈的人的生命体验,让我们从回顾这些概念开始,看看这些概念是怎样与你有关或者无关的。
高敏感度的人 伊莱恩·阿伦(Elaine Aron)博士的《天生敏感》(The Highly Sensitive Person,1996)一书,让高敏感度这个概念日渐为人所知。阿伦表示,15%~20%的人天生“感知觉敏锐”:这个鲜明的特征,无法说它是种疾病,因为发生率太高了,可要归于主流特征,其发生率又太低了。
阿伦的研究发现,高敏感度的人大脑右半球更活跃,同时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反应性比较高。情绪上高敏感度的人也常常体验到身体上的敏感。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轻微烦恼的事物,比如:喧闹的人群,或者钟表的嘀嗒声,对HSP来说都难以忍受,对于刺激、突然的变化,以及他人的情绪低落,他们的反应水平要高于常人。对于HSP来说,高分贝的声音、明亮的灯光、嗡嗡作响的电视机,甚至衣服标签对皮肤的摩擦都难以承受。
这种敏感在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被观察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敏感度高的孩子会被贴上古怪、敏感或者害羞的标签。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脾气,取决于父母的养育方式:高敏感度的孩子可能被视为困难儿童、好动分子、不守规矩以及要求太多难伺候,或者,在连续谱的另一端,可以说是一个“太容易养”的孩子(比如,需求太少太好带,或者像个小大人儿)。
高敏感度儿童在性别上比例均等。他们常常看起来像完美主义者,“不整齐划一”的事物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或者身体上的压力。这种追求完美的趋势也可能表现为强迫倾向。高达70%的HSP性格内向,常常需要有一些私人空间来做准备,或者让自己恢复,才能再次回到忙碌喧嚣的现代社会中。
阿伦是研究这个主题的先驱,在让主流媒体认识情绪敏感这一现象上,发挥了主要作用。《天生敏感》出版已经有20年了,后来又有不计其数的图书和文章探讨HSP,以及他们面临的特殊议题,比如:亲密关系、在工作场合如何获得平静、如何成功等。这些资源或许会让一些敏感的人感到宽慰,他们终于能够命名自己的体验了。然而,还有很多问题没有回答:由于与别人的成长过程不一样,高敏感度的人如何才能缓解由此带来的根深蒂固的心理伤痛?敏感与其他人格特征之间,比如与同理心或者聪明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超越HSP 你可能想问:“我太符合HSP的特征了,这本书和其他讲HSP的书有什么不同呢?”
我扩展了情绪敏感的定义,把强烈度与天赋异禀这些维度包括进来。我在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一群人,或许是HSP的一个子群,不仅“敏感”,还情绪异常强烈,热情,具有觉知力和创造力。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敏感”这个术语就太简单了,不足以描述你的体验。
在字典里,一个敏感的人“能够感知到一种或多种感觉,对外部状况或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易于受到环境细微改变的影响”。敏感的人“易怒、经常发火”,并且“很容易受伤、难过,或者被触怒”(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2011)。这个传统的定义虽然描述了你对周围环境具有敏锐的知觉能力,但也只展示了你人格中的反应性方面及被动性方面。
下面是“强烈”在字典中的定义:“具备充沛的精力、力量、专注力、热情等,用来描述行为、思想、感受”“情绪兴奋度高,感受深刻”(www.dictionary.com)。情绪强烈意味着你不仅敏感,还充满热情,情绪饱满,富有活力。
或许你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你品位精致,或许你在味觉、嗅觉、听觉及欣赏艺术作品方面极其细腻。因而,你可能对所处环境中的幽微之处洞若观火。HSP通常具有高度同理心,能感觉到在特定情形下做些什么会让别人舒服。你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信息,因而对他人的情绪极其敏感。而且,你不仅敏感,还很热情——也许是个理想主义者或者浪漫派。在大多数自然状态下,你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鲜活生动。时不时地,你还会感到一阵狂喜。
对于HSP,除了目前已有的建议,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那就是应对情绪强烈与敏感所需的精力和刺激管理能力。在HSP原来的定义中,敏感的人易于受到惊吓,慌乱紧张,因而人们建议他们重新规划生活,回避那些令他们沮丧或者难以承受的场景。人们认为变化会吓到HSP,竞争或者评论会导致他们神经质或者情绪不稳定(“感觉寻求型”HSP子群除外,他们喜欢新奇和冒险)。结果就是,大多数的HSP自助手册都在讲述如何处理过度的刺激,许多治疗师和训练师在为HSP治疗时也致力于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把外部刺激和压力限制在一定范围(Aron,2013)。
然而情绪强烈又具备天赋的人并不一定害怕刺激。实际上,他们需要一定量的刺激来维持其最佳功能水平。要达到身心愉悦,他们还必须富有生产力和创造力,找到“最佳”平衡点,他们总能从这个平衡点进入一种灵感不断迸发的状态(见第10章)。的确,他们即便允许刺激进入到生活中,还是要警惕刺激的强度水平,但他们也要避免刺激不足。刺激不足与过度刺激一样有问题,都会给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良后果,包括工作、亲密关系以及日常活动。本书将对连续谱的两个极端所涉及的议题都进行处理。比如,我们将探索终身伴侣对天才“刺激不够”时,会带来怎样独特的困难。情绪强烈的人永葆健康的关键是找到恰到好处的刺激,不管是在智力上、情绪上还是身体上,而不仅仅是想办法回避刺激。
天赋异禀 在现有的著作中,很少有人承认:敏感的人拥有的情绪力量是一种天赋。实际上,阿伦博士自己也不愿意把高敏感度这个概念和天赋异禀联系在一起,她认为敏感是一种中性特质,而天赋异禀是“非常正向”的(Aron,2014)。然而我断不能同意阿伦博士的这一观点:天赋异禀一定是一个更好的或者“非常正向”的特质。就像“敏感”,它只是描述了一个特征,这个特征把一部分人与普罗大众区分开来。把“天赋异禀”定义为一个人有能力展示出一种被世人视为杰出的才能,是非常狭隘和局限的。天赋异禀并不一定等同于拥有某些技能,或者任何外在的杰出成就,它是一种特质,力量和危险与之同在,就像敏感。阿伦博士观察到,并不是所有的HSP都是天才,也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是HSP。尽管说得没错,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及传闻证明,这两群人之间有着非常大的交集。
许多情绪强烈又敏感的人显示出来的性格特征是研究人员在天才人群中也会观察到的。天才就像一台大功率处理器,他们吸收消化感知觉信息、情绪信息的速度非常快。相应地,他们的知觉力水平以及直觉的准确度要超过常人。当然,敏锐的观察力和非凡的知觉力也常见于情绪敏感且强烈的人身上。
天才的另一个特质是道德上的敏感。由于道德上的敏感,触动他们情绪扳机点的事情通常要比他们当下面临的事情更大或者更深刻。比如,工作中,看似普通的小意外,可能会让道德敏感的人心烦意乱,他们觉得不公正(区别对待、性别歧视等)或者事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在年青人身上,道德敏感可能表现为在看起来很琐碎的小事上叛逆对抗,或者对人道主义和革命理想充满激情,这些都是周围的成人无法理解的。
天才所经历的这种情绪上的挣扎被称为“正向非统整”(Dąbrowski,1966)。他们并非正在遭受情绪敏感之“苦”,而是正在利用这一特质加速自己的成长,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什么。天才在经历自己的成长时,会有一段时光特别难熬,那是因为他们之前那些功能失调的世界观以及自我限制的信条正在动摇。最终,他们会成为更加圆满的人,有能力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寻找生活道路。
本书不只教你如何处理太满溢或者太强烈的情绪,还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变你对自己的看法。我希望你明白,大多数时候,你强烈的情绪根本不是疾病,而是服务于某种目的,促进你成长。
在后续章节中我们会看到,不愿去探索情绪敏感、强烈与天赋异禀之间的关系不仅会给情绪强烈的人带来负面影响,也会对我们集体意识这个整体的发展带来不利因素。
读心人与同理心 在一些深奥难懂的自修书籍中,“读心人”这个术语会用来称呼那些能敏锐地觉知到他人、动物及周围环境中的情绪和能量的人。尽管对于“读心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通常用来描述这样的人:有能力从身体上感知到他人或者所处环境中的能量。他们的同理心技巧有时会显得“超自然”或者很神秘。
学术界虽然没有人使用“读心人”这个术语,但心理学家对同理心这个概念做了广泛研究。心理学上,同理心的一个宽泛的定义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分享或者理解他人的感受,它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做人(Davis,1983)。什么叫作高水平同理心?心理学家在研究这个主题时发现:
◄ 同理心水平的个体差异影响着人们辨识面部表情的方式(Besel and Yuille,2010)及对社交线索的反应方式(Eisenberg and Miller,1987)。
◄ 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更善于辨识别人的情绪。然而,他们“偏好”辨识别人负性情绪的表达,也就是说他们对别人的负性感受更敏感、更警觉。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同理心水平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共情性悲伤”(Chikovani et al.,2015)。
◄ 有趣的是,在同理心水平高的人里面,女性比男性更能注意到、辨识出悲伤情绪。
◄ 过度的同理心,即能够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其他人的负性情绪,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及护理人员的情绪障碍相关。他们的共情性悲伤通常都是因为同情心疲劳或者耗竭(Batson,1987;Eisenberg et al.,1989;Gleichgerrcht and Decety,2013)。
作为一个“读心人”,你有一种天赋能够与他人的情绪产生即时联结,而且是自动的、下意识的。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不把自己的感受同他人的感受区分开来,你可能会被来自周围人的高压和痛苦淹没。你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症状,比如情绪波动,或者身体上的症状,比如不可预测的精神亢奋、头痛以及疲劳。所以,天生有同理心的人要学着打磨他们的同理技巧,比如情绪调节及观点采择(McLaren,2013)。不具备这些技巧,很多的“读心人”最终会因为“吸收”他人的情绪太多而耗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