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庄子说什么-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3) 163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的合集,内容丰富玄奥,思想博大精深。
《庄子说什么》是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韩鹏杰对《庄子》一书的独到解读,带我们走近庄子其人其文。
韩鹏杰从“内篇”“外篇”与“杂篇”中挑选出15篇反映庄子思想精华的代表文章,用“原文+注释+评析”的形式,逐字逐句地为读者们精讲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平实的语言、丰富的例证和精准的评析,向读者们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粹,给予读者哲学高度的人生启示。

作者介绍

韩鹏杰
学者,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教授,曾获西安交通大学“教学名师”和陕西省高等院校“教学名师”称号。
带领西交辩论队荣获1998年首届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和1999年第四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华语辩手,是华语辩论界优秀教练之一。
代表作:《道德经说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精义》《古诗观止》等。

部分摘录:
出生地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大家一看就觉得奇怪了,因为《史记》里讲人的生平时,说到他的出生地,一般都要说得比较明确的。比如说到老子的出生地时,写的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明确说老子是楚国人。可到庄子这里却没有提国别,只说是“蒙”这个地方的人。这下麻烦了,“蒙”又不是一个诸侯国,只是个地方,到底在哪儿呢?语焉不详。
关于庄子的故地,到现在也是争论不休,有三个地方还在不停地争抢:第一个是河南商丘民权县;第二个是安徽的蒙城(他们还出了一款名叫庄子的酒);第三个是山东的东明县、曹县等几个地方合起来。正如郁达夫有诗云:“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人一有名,大家都抢,这是常见的现象。关于这件事我不想多作评价,只是在这几个地方之中,河南商丘民权县关于庄子的研究做得还是比较认真的。他们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考察也比较细致,证据也相对令人信服。不管历史上庄子的故地究竟是安徽的蒙城还是河南的商丘,假若真要争抢起来的话,我想还是得先对自己这个地方的文化有感情、有热爱、有研究、有证据,才好说话吧。
那么,只说庄子是“蒙”这个地方的人,却没有说国别,比如说宋国蒙人之类的,这是为什么呢?熟悉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宋国住的都是商朝的移民。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就将剩下的商朝人集中在这个地方,以表示一个新朝代的宽容。春秋时曾有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可知在历史的发展中,宋国也有过兴盛之时。庄子就生活在宋国的蒙地,他的文章里出现了很多宋国人的事。其实不仅庄子的文章,就连韩非子的很多文章,也都把宋国人作为嘲笑的对象。这事先按下不表,先说《史记》中为什么只说他是蒙人。
很多人研究后,有个比较一致的看法:庄子的文化背景明显是楚国的,他许多的讲话方式、思考方式都和屈原有相近之处。更重要的是,庄子的学问那么大,肯定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如果他是宋国的贵族,那历史上一定有所记载。可事实上,他又不是宋国的贵族,再联系他文章的风格,推测他是由南方的楚国迁到北方的蒙地的,就比较合理了。
至于是什么原因让庄子从楚国迁到了宋国,或者说跑到了宋国,那一定是楚国发生了重大的变故,让他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故土。所以,庄子的文章中充满了对自己故国的思念,其中就包括大鹏的“图南”:“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南,一直往南飞!
如果我们检索楚国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什么针对贵族的大事件呢?有这么一件事,确实改变了很多楚国贵族家庭的命运。当年楚悼王曾任用吴起变法,让楚国逐渐变得强大。吴起和商鞅一样,都属于那个时代变法中的知名人物,可是这变法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依赖于支持他变法的那个王,如果失去了支持变法的王,恐怕这个变法者就危险了,因为变法触动的是贵族的利益。商鞅在支持他的秦孝公去世后很快就被车裂了,吴起也难逃这个命运。
楚悼王去世之后,尚未安葬,楚国的贵族就群起追杀吴起。吴起无奈,只好跑到楚悼王的尸体旁边,因为他觉得楚悼王即便去世了也会保护他——这些楚国贵族追杀他时,如果刀剑兵刃落到了楚悼王的身上,那是要被灭族的!没想到,这些贵族对吴起实在是痛恨,乱箭齐发,将吴起射死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边,楚悼王身上当然也落了不少的箭。所以楚国的王族秋后算账时,就将七八十家楚国的贵族统统灭族。于是大家猜想,庄子的家族恐怕也在灭族之列,他就在那时候逃到了中国的北方,低调地生活在“蒙”这个地方。
有意思的是,《史记》里这么一个不明确的记载,就让研究者们浮想联翩,这正表明了《史记》的科学性、严谨性。没有确定的证据,就不说庄子是哪国人。再联系《庄子》的文风,我们若是在楚文化的背景下来理解,里边的很多问题就都比较清晰了。
事迹
《史记》里接着说,庄子也做过官。做过什么官呢?做过“蒙”这个地方的漆园吏。严格来说,这不算什么官,就是个小小的公务员而已。这个“漆”也跟我们现在的“漆”不一样,庄子管理的是这个地方的“漆园”。后来,可能庄子觉得做这个漆园小吏也不自由,就不干了,辞职了。这是《史记》里关于他的职业背景的记载。
现在来说一下《史记》里关于他在世时间的记载。《史记》给我们列出来两个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人,一个是梁惠王,一个是齐宣王。《史记》中认为庄子和这两个人是同一时期的,再加上《庄子》书中记载的楚威王,用这三个人来给庄子的在世时间划段,那么庄子的生卒年就大致是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
生平特点
《史记》里说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庄子这个人学问太大了,无所不至,没有什么地方他看不到,什么样的学问他都有,这个评价还是相当高的。大家都知道,在那个时候能得到一两本书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能够做到“其学无所不窥”的人,是很了不得的。那么,这学问到底从哪儿来?你只能归结到他从小接受的一种贵族式教育,只有这种完整的教育才会产生这样的学问。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是说他的学问中精要根本的部分,还是归于老子的思想。所以我在前面说,从《史记》里我们也能看到,庄子是老子的私淑弟子,是真正继承老子思想的人。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说庄子著的书有十多万字,在那时候写十多万字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是要在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或写十多万个字呢!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有六万多字,这中间有四万多字都遗失掉了。以体裁而论,庄子的文章大抵都是寓言。寓言就是寄托之言,比如拿鱼啊,蝴蝶啊,大鹏啊,或者拿某个人物来寄托自己真正的思想。
当然,《史记》的这个说法还不是特别全面,因为庄子文章的体裁除了寓言之外,还有重言和卮言。重言,就是借助有身份地位的人为自己代言。比如庄子在文章中常借助黄帝、老子、孔子,甚至是尧、舜、禹这些名人为自己代言,加重语言的分量。还有卮言,就是漫无边际的话,能产生汪洋恣肆、浪漫无涯的效果,最后又能体现出他的思想,这是庄子文章说理的特色。当然,《庄子》中的人物也有很多是杜撰的,是根本不存在的。他把这些人物杜撰出来,为自己代言,从而表达自己的思想。
还有一点《史记》也提到了,庄子的文章老是攻击儒家、墨家,就连那时的一些学术大咖、一些身份很尊贵的人物也不能够幸免。因此,“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也得不到器重、得不到重用。但其实这也是两方面的:庄子不想被他们用,王公大人也不想见到庄子,谁会想平白无故被庄子抢白一通、挖苦一通呢?
另外,《史记》里关于庄子老是攻击儒家、墨家这件事,恐怕也不是庄子本人所做,而是他的后学所为。知晓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庄子这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把庄子的生平特点概而言之,那我觉得最适合的是四个字:穷、傲、博、情。
* 穷 *
庄子这个人是真穷,倒不是装穷。
前面我们讲到,庄子是做漆园吏,到后来也不干了,辞职了。那时候的知识分子若不做官,也还有一条出路,就是和孔子一样去教学生。但孔子带了多少学生呢?三千弟子啊!其中有大侠客子路,孔子经常游学,自然会遇到一些危险,而子路孔武有力,徒手可以搏虎,遇到危险有子路卫护,料也无妨;有大富翁子贡,老师的经济来源就有了保证;还有两个口才非常出色的人,一个就是刚才说到的子贡,还有一个就是大家熟悉的宰予,昼寝被老师怒骂的那个学生,这两个人口才极好,外交能力极高。所以孔子无论遇到什么外事干扰,即便是被围困的时候,都有学生冲锋在前,也就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来处理这些杂事。
庄子就不一样了,在《庄子》里我们只看到过一个学生的名字,估计他带的学生也不多,有名的就更加寥寥。带的学生少,收入自然不高,生活就出问题了。庄老先生穷得经常要靠编草鞋来贴补家用。所以说,庄子是真穷,不是装穷。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各位,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认为人只有穷,才能够把文章和诗写得更好,所谓“诗穷而后工”。所以很多人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的文章和诗写得好,就喜欢装穷,甚至装惨。可庄子不一样,庄子是真穷。我们来看一下《庄子》里关于庄子“穷”这个形象的描述。
有一次,庄子去见魏惠王:“庄子衣大布而补之”,他穿了一个破破烂烂的大衣服,上面打满了补丁,补丁摞补丁。“正緳系履而过魏王”,注意这个“緳”的写法,也有一个“系”字的部分,就是用麻绳系住。为什么见魏王时要系一下鞋带呢?可能是这鞋带断了,见魏王时系一下。也可能是见到魏王了,就把自己的鞋正一下,都能说得过去,但我还是觉得前面的更好。
庄子见过魏王,魏王上下打量了一下庄子,说:“何先生之惫邪?”先生你怎么这么穷、这么潦倒啊?这里的“惫”就是颓废潦倒的意思。看庄子的回答:“贫也,非惫也!”庄子就说:大王啊,我穷是穷,但我并不颓废潦倒啊!庄子在这里做了一个切割:贫是什么?那是外表,如果你精神也潦倒,那才是颓废。所以庄子就说:“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是说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因为有道德而不能够去践行,精神就会感觉到潦倒;“衣弊履穿,贫也”,至于我现在衣服破烂,穿的鞋也不像样,只是穷而已,并不是潦倒。
仔细琢磨,庄子这个分类分得挺好的。正像苏东坡的两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俄国大诗人普希金也有诗说:“王子即使穿上褴褛的衣衫,也掩盖不住高贵的本色。”有时候人的外表如何,衣服穿得怎么样,并不代表人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是如此。庄子把外在形象的贫穷和内在精神的贫瘠,做了一个很好的切割。
庄子接着讲:大王你不是问我为什么会这个样子,穿的衣服都破破烂烂的吗?“此所谓非遭时也”,这就像我们经常讲的一句话:“时也命也。”庄子也是这个意思:“那是因为我没有遇到好的时代啊!”
下面则是非常能体现庄子讲话风格的语句:“王独不见夫腾猿乎?”大王你难道没见过灵巧腾跃的猿猴吗?如果它遇到了一些高大的树,比如楠树、梓树、豫树、樟树,它就会“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它腾高跳跃,挂在树伸展出来的枝丫上,就像这森林中的王,显得那么自信灵巧,就连水平最高的弓箭手,比如后羿和蓬蒙,也不能够轻视它。总之,它们如果有好的空间,遇到了这些大树,你奈何不了它。
然后,庄子开始说反面:假如遇到的不是这些树,而是柘树、棘树、枳树、枸树这些杂七杂八的灌木呢?腾跃水平很好的猿猴,面对这些灌木时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是“危行侧视”,小心谨慎地两边张看,别有什么东西剐着自己;是“振动悼栗”,心里忐忑不安,战战兢兢。所以“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处的地方不灵便,就没有办法施展它的本事了。我们经常讲环境决定人,对于自然界的生物来讲,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了。猴子再有本事,如果都让它们在灌木丛中跳跃,结果只能是“未足以逞其能也”。这就是庄子的类比。
这个类比讲完了,庄子就说,现在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今处昏上乱相之间”,现在上面这些当官的都是为人昏乱、做事不明的人,庄子感到道德无法践行,所以在这个时候,“而欲无惫,奚可得邪?”这时要让他不疲惫、不潦倒,哪里能够做到呢?
从上面的这些话来看,庄子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是说,就现在这种情况而言,一个有道之人不贫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是说,有道之人内心也会感到很焦灼,因为道德不能够践行。所以庄子说,这就像当初比干为了明志,给纣王剖心以示心迹一样,无可奈何的时候,你用这种方式也只能表达一下自己的志向心意而已,并不能够发挥太大的作用。这个时代正是一个“处势不便”的时代,所以像我庄子这样的人,虽然有大的本事,也不免落于这种“贫”,甚至有的时候“惫”于这个状态。即便如此,庄子一开始就讲到,他依然保持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他会说“贫也,非惫也”。说庄子穷没有问题,可庄子在穷的基础上,依然能够坚持自己内心的信念,哪怕很多人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我们来看第二个非常有名的事例。庄子向监河侯贷粮,也就是借粮。庄子家贫,《史记》里讲庄子穷这个事已经有定论了,所以他就去找最有钱的监河侯了。在古代,治水是一件大事,监河侯就是管理河道的官,自然是肥缺。庄子“贷粟于监河侯”,借小米,只是借粗粮而已。监河侯对庄子讲,这事可以商量。为什么监河侯对庄子这么客气呢?各位可能不知道,古时候像庄子这样的人是不能得罪的,因为他们会讲故事、编段子,如果得罪了他们,他们给编个段子,不断地传扬出去,这事就不得了了。所以监河侯说:“我将得邑金。”就是说这城里将会送给我一些报酬,等得到这钱,我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乎?这里监河侯就是在推托。所以后人也把这监河侯列入吝啬鬼之一,就跟葛朗台一样。
听到这话,庄子“忿然作色”,脸色一下就变了。他知道这个人是推托,不想借给他,就开始讲故事:我昨天在来的途中,听到有人叫我,四处一看,发现车辙里有条鲋鱼(鲋鱼就是我们说的鲫鱼)。我就问它:“鲋鱼鲋鱼,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呢?”这个鱼就说(鲋鱼也说话了,反正庄子文章里谁都能说话,鱼也罢,鸟也罢,什么都可以):“我,东海之波臣也(波臣,就是水族,我是东海里边的水族)。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你能不能弄一斗那么大的水给我,让我也能活下来?现在我都快渴死了)?”我说:“我且南游吴越之王(你等等,我将要去南边,等见了吴国越国的王之后),激西江之水而迎子(把这西江之水全部给你引过来,你再游回到河里海里去),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君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我本来应该活在水中,现在就差这点儿水了,你不给我,还给我许那么远的一个诺,你干脆到那个卖鱼的地方去找我,我早就成了鱼干了)!”
庄子的意思是:等你有钱的时候,我早就饿死了。这便是庄子的语言特点,也便是他的生平特点——穷。这个故事又非常能体现他的第二个特点,那就是傲。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