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文物中国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组织编撰的一套通史类历史读物,选配2000余幅精美历史文物图片,曾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分为《文物史前史》《文物夏商周史》《文物春秋战国史》《文物秦汉史》《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文物隋唐史》《文物宋元史》《文物明清史》八卷。该系列图书以文物为主线,叙述从史前到清朝覆亡的历史,并从文物、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三者相结合的角度展开叙述,以物带史,物史结合,全面介绍目前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有关成果。
作者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与艺术为主、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集文物征集、考古、收藏、研究、展示于一身,将系统收藏反映中国古代、近现代、当代历史的珍贵文物。“文物中国史”系列图书即是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资深历史和文物专家精心写作而成。
部分摘录:
人类的起源同生命的起源、从水到陆地和从陆地到天空的生命演化被古生物学家们称之为生命史中四大未解之谜。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对自身的起源问题很感兴趣,在许多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流传着神创造人的种种传说。中国有女娲捏泥造人的原始神话传说,说的是远古时代有一位名叫女娲的女神,感觉寂寞,就用黄泥照着自己的形象捏成若干个小人,用嘴向小人吹口气,这些小人就活了起来。女娲让男人和女人结婚,繁衍后代,于是人类就出现了。在西方流传甚广的是基督教《圣经》中所讲的上帝造人的神话传说。《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为: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出天地万物,在第六天,创造了一切生物后,上帝又照着自己的样子创造出了人。第二种说法为:上帝最初用尘土创造出一个男人,名叫亚当,让他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上帝发现亚当在那里生活得很孤独,就使亚当熟睡,从亚当的身体里取下一根肋骨,用那根肋骨创造出一个女人,名叫夏娃,作为亚当的同伴。现代人都是夏娃和亚当的子孙。一百多年前人们对自身的起源还一无所知,多数人相信人是由神创造的,直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C.R.Darwin)发表了震撼学术界的著作《物种起源》,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人们才开始科学地对待自身起源问题。1863年,英国的进化论学者赫胥黎(T.H.Huxley)发表了名著《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首次科学地论述了人类起源问题。随着古人类化石的不断发现,人们逐渐普遍地承认人是由古猿进化来的这一科学命题。
经过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一百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人类起源之谜已初露端倪。虽说许多问题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探索、争论,但人类起源的大致轮廓已勾画出来。简而言之,可把人类的起源、演变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腊玛古猿?(距今约1200万年)
南方古猿(距今400万年—100万年)
能人(距今200万年—150万年)
直立人(距今150万年—20万年)
早期智人(距今25万年—4万年)
晚期智人(距今5万年—1万年)
第一节 腊玛古猿? 人类是由古猿演变而来的,但猿科与人科的分界线在哪里,人类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1932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生刘易斯(G.E.Lewis)带领一个考古队,在印度与巴基斯坦接壤的西瓦立克山区发现了腊玛古猿的颌骨及牙齿化石,距今约为1200万年。刘易斯注意到这个颌骨有一些明显的似人的性状,如齿弓呈拋物线、犬齿小、无齿隙、前部牙齿向前的突出度较小等。因此,1937年他在博士论文中把腊玛古猿归入了人科。随后在肯尼亚、匈牙利、希腊和中国云南等地陆续发现了腊玛古猿化石。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腊玛古猿是人的祖先。1956年在中国云南开远小龙潭煤矿发现了两件下颌骨,分别被归入腊玛古猿和西瓦古猿,后来又有不少古猿的牙齿被发现。中国人类学家吴汝康先生研究认定,这些标本实际上代表了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于是将其修订为禄丰古猿同名种。
到20世纪80年代,古人类学家们逐渐接受了分子生物学方法,把距今700万年至500万年作为人猿分离的时间。禄丰古猿生存在大约800万年前,且一直没能找到它们能直立行走的证据,故被人类学家排除在人科之外。1986年,在云南元谋发现了许多古猿牙齿、下颌骨和一具面骨。它们从形态上看与禄丰古猿极为相似,因而被定为同属的动物。其年代在距今500万年至400万年之间,因此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禄丰古猿这一支没有向人的方向发展。总之,人类学家对腊玛古猿的归属问题有过多次争论,直到今日尚无定论。所以我们在腊玛古猿的标题上打了一个问号,一方面反映出人类认识自身起源的探索过程,另一方面也表明人们对此问题将继续探索。现在只能笼统地说:中新世(约2600万年—1200万年前)存在着人猿超科的成员,它们是现代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人猿超科的成员有可能是腊玛古猿,也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种古猿。此外,从腊玛古猿到南方古猿的进化过程中还存在缺环,科学家们还需要寻找新的证据来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期待着进一步的成果出现。
第二节 南方古猿 目前学术界比较肯定的人科成员是南方古猿,其生存的地质年代从上新世到更新世早、中期,距今约400万年至100万年。南方古猿的化石材料主要发现在非洲,且多集中在非洲的东部和南部两大区域。已发现的化石材料非常丰富,大约可代表350多个个体,有在南非阿扎尼亚、汤恩发现的南方古猿颅骨化石,奥杜韦峡谷发现的东非人及阿法地区发现的“露西”等。另外在亚洲的印度尼西亚、中国的湖北等地也有零星南方古猿化石发现。南方古猿具备了人的基本特征,脑量较小,平均为500毫升,但在结构上与人相近,能直立行走,会制作简单的砾石工具。直立行走是南方古猿对自然环境发生变化的一种选择。直立行走使他们在开阔的林地寻找广泛的食物资源时,能够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走来走去,这种新的行走姿态解放了双手,为狩猎活动准备了条件。人类学家对南方古猿和猿类的牙齿进行分析后认为:南方古猿的臼齿有平的研磨面,而猿类则有尖锐的齿尖,说明猿类的牙齿较适于吃较软的果子或其他植物,南方古猿则转为吃比较坚硬的水果和硬壳果。
第三节 能人 能人化石是1960年在非洲东部的奥杜韦峡谷首次被发现的,化石材料可复原出一个成型的颅骨,其年代根据同位素钾-氩法测定,为距今210万年至150万年。在肯尼亚图尔卡纳湖东岸和南非斯特克方丹和斯瓦也发现了能人化石。能人的脑量比南方古猿的有所加大,雄性的脑量为700毫升至800毫升,雌性的脑量为500毫升至600毫升。能人石器加工技术高于南方古猿,除制作大量砍斫器外,还制作盘状器、原型手斧、大型刮削器、小型刮削器等。根据这些石器类型分析,能人可能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经济生活,或采集野果、挖掘块茎植物为食,或拣食动物吃剩的肉,偶尔也以群体的力量猎取野兽。
第四节 直立人 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直立人化石,发现者是荷兰年轻的军医杜步瓦(E.Dubois)。他致力于寻找人与猿之间的缺环,经过数年努力,终于找到了直立人的头骨和股骨化石,并于1894年发表学术论文,认为爪哇人是现代人类的祖先。由于当时人们缺乏对直立人的认识,他的这一观点遭到权威学者们的反对。他们认为爪哇人的头骨和股骨分别属于不同种类动物或人的遗骸,头骨属于长臂猿,股骨则属于现代人。教会更是拼命加以反对,指责杜步瓦的文章是异端邪说。在这两股力量的压力下,杜步瓦沉默了,他把爪哇人化石标本封存在保险箱中达二十八年之久。直到后来北京人化石发现,学术界才给爪哇人彻底平反。直立人化石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欧洲,著名的直立人有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爪哇人,在中国发现的北京人、蓝田人、元谋人,在非洲发现的图尔卡纳湖人,在德国发现的海德堡人等。
直立人生活在距今150万年至20万年间。在这一阶段,直立人的脑量逐渐增大,从800毫升增到1200毫升,学者们由此还推测直立人可能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能力。1985年,美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理查德·利基(R.E.Leakey)领导的考古队,在肯尼亚北部的图尔卡纳湖附近发掘出一具近于完整的十二岁男孩的直立人骨架,他大约是在154万年前夭折的。这个男孩的化石材料留给我们许多信息。科学家从他的第七胸椎看出与现代人有所不同,胸椎上的孔较小,由此推断其脊髓不具有足够的神经组织,他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很好地控制呼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发出具有一定含义的各种声音,用简单的哼哈声和各种叫声也能交流很多事情,只不过不能像现代人的语言那样表达很复杂的事物。他的牙齿和上下颌显然小于南方古猿,说明直立人的牙齿已适于食肉,不需要像南方古猿那样因吃粗糙植物和咬碎坚果而需要强大的双颌和粗大的牙齿。根据他的股骨长度推算,这个男孩死时身高为1.7米,成年时可望长到1.8米,也就是说直立人是当时最高的人种。该男孩的骨盆较窄,两条腿走起路来应比现代人要利索一些。从这个男孩的化石不难看出,直立人的身材修长、髋部纤细,适于快速奔跑和追捕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