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大国竞合-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4) 149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稳定,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异同?如何把握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这本书从中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对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及根源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不同,存在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因此要加强相互了解,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解赤字,寻求共同发展。

作者介绍

彼得·沃克
麦肯锡荣休高级合伙人,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华美协进社董事会成员。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曾访问中国80余次,与中国政、商、学界有广泛的专业交流。这种独特的视角,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以及中美两国的主要异同和背后的历史文化根源。

部分摘录:
美国文化特征 美国文化源于早期拓荒者的职业道德、远大抱负和乐观主义,以及工业革命所特有的独创性。正是这些特质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从19世纪70年代到今天,美国一直被视作机遇之地,在19世纪和20世纪吸引了数千万的移民。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和21世纪初期的经济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技术进步,在此期间,其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尽管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但收入不平等以及自由的沿海地区和保守的中心地带之间日益扩大的文化差异造成了严重的党派之争,以及一系列政治和社会问题。
美国文化的发展可大致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北美早期移民:抱负、勇气、乐观和强烈的职业道德 最初的北美移民者抛弃了他们在欧洲的一切,历经充满危险的航行,抵达未知的全新世界进行探索,这表明他们充满勇气和决心。而后,他们面对并克服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是为家庭提供食物,同时还必须应对美洲原住民的长期对抗和英国的殖民压迫。建国之后,他们战胜了比自身强大得多的英国军队,并颁布美国宪法,统一了13个殖民地。
美国宪法的三个核心原则是经济机会平等、人权最大化和政府最小化。然而,要让所有殖民地都接受这些原则非常困难,导致的矛盾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并体现在竞争性的两党制中。第一次大辩论发生在联邦党人和民主党人之间,前者追求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后者则主张强有力的州权。另一个问题是北方和南方之间关于奴隶制的分歧。这个问题通过美国内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之后通过民权运动和反歧视法律的实施才彻底被消除。
在稳固了国家的根基之后,下一步重大发展就是向西推进到太平洋地区,这基本确立了今天的美国国界。由于美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这一时期涌现的主要文化主题包括个人主义、个人自由、雄心壮志和乐观主义。而在下一个战略时代,独创性的文化层面成为重中之重。
以创新和职业道德为特征的工业革命标志着美国上升为全球经济领导者 富有远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为美国提供了动力,创造了塑造产业的技术,将美国经济推向了20世纪甚至更远的未来。州际铁路、电话、电报、电力、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以及农业设备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通信、旅游和生产力的重大进步。在6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几个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一举成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并处于工业化的前沿。
这一时期的成功有赖于美国科学家的聪明才智,而其中许多人是不久前从欧洲移民来的。在他们的创新工作下,诸如通用电气、美国钢铁、福特汽车、通用汽车和IBM(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这样的全球领先公司得以诞生。行业领袖展现了卓越的创造力、远大抱负和批判性思维,而这些品质正是从美国的大学、研究生院和研究实验室中培养出来的。早期的工业成功带来了许多其他领域的成功,如医疗保健领域的强生公司,消费产品领域的可口可乐和宝洁公司,以及零售领域的西尔斯和沃尔玛。最近几十年,美国诞生了一系列先进技术的全球领军者:苹果、亚马逊、谷歌、脸书和微软。显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那些拥有远见、动力和进入开放资本市场的资源的美国人所展现出的创造力成了美国经济的文化标志。
19世纪和20世纪的移民浪潮将美国变成了一个文化熔炉 事实上,早期来自欧洲、最近来自南美洲和亚洲的移民所面临的挑战和早期拓荒者所面临的挑战在很多方面是类似的。他们离开祖国,前往美国寻求机会和个人自由。美国对移民的开放进一步巩固了其机会平等和人人自由的文化传统。而移民在促进美国劳动力增长和为美国工人不愿从事的工作提供劳动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移民也是企业家,在少数民族社区建立了小型企业,有些扩展到美国多个地区,还有些最终成了全球大公司。同时,美国还有大量的非法移民,数量超过了1 100万,这是导致美国两极化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反移民运动呼吁减少甚至消除移民,理由是移民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而且移民的罪犯比例高于美国总体人口的罪犯比例。事实表明,真正的挑战在于制造业工作岗位的不断减少,这是一种全球现象,主要是由机器人、人工智能以及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等先进技术造成的。证据表明,非法移民的平均犯罪率是低于美国公民犯罪率的。这是合理的,因为一般而言,非法移民会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自身暴露在执法部门的视野之内。
美国和中国之间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是,美国拥有多元文化移民的比例非常高。历史上,少数民族人口移民到美国时会带来他们的文化遗产和风俗,从而创造了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因此,准确定义“美国”文化是困难的。而中国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占主导地位的汉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2%。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路径,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文明国家,拥有悠久的儒家思想历史文化;而美国则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多民族国家。
近年来,美国的极化愈加严重 美国是一个二元化的西方社会,“赢家”和“输家”概念分明,政党两极分化,不同社会阶层的期待和渴望不同。美国历史上最明显的分歧发生在南方的蓄奴州和北方的反奴隶制州之间。17世纪,从非洲进口奴隶开始,南北之间的这种紧张局势就持续存在,直到1865年北方各州在美国内战中战胜了南方。然而,矛盾并未就此消失。一直到1965年,禁止在投票、住房、就业和教育方面歧视非裔美国人的立法得以通过,问题才得到进一步缓解。
奴隶制并不是导致美国社会分裂、极化的主要原因。在18世纪80年代美国宪法形成期间,出现了两个相互竞争的阵营:致力于建立强大的、与英国君主制相似的中央政府的联邦党人和旨在实现州权最大化的民主党人。尽管党派的名称后来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竞争在美国历史上一直存在。近年来,民主党支持联邦政府在一系列广泛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共和党倾向于进一步限制政府角色,通过降低税收和减少监管给予自由企业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尽管竞争和辩论是美国政府运作的特点,但双方都会遵循相向而行、达成妥协的规范。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最高法院对“联合公民案”的裁决而改变。该裁决主张,政治捐款属于宪法载明的言论自由权的范围。基于此,富有的个人和企业有权绕过对竞选捐款的限制,并通过大量捐款来支持某些政治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都是极端的。不仅如此,通过将持有这些观点的政治家推入立法机构,极端观点会得到进一步加强。放松对大型能源企业环境方面的监管,以及对美国民众普遍呼吁的、有效监管武器销售方面的缺位,就是上述现象的两个例证。
其结果是美国政府中温和派的减少和极端派的增加。这种现象导致大多数参议员和众议员根据党派路线进行投票、为执政党投票,在立法审议中将反对党排除在外。美国前参议员、《致美国的一封信》的作者大卫·博伦曾说,83%的美国人不相信两党能够携手解决国家的问题。[1]历史上,美国总是在危机来临时才能团结起来,无论是面对军事行动、环境灾难、经济萧条,还是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斯普特尼克”等挑战。但是,今天的美国是否依然能因一场危机团结起来,值得深思。
除了政治上的两极分化,美国还存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分歧。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而所谓的“中产阶级”减税计划更是变本加厉,将在2027年以前将1.5万亿美元福利中的83%分配给那些最富有的美国人。[2]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没有上过大学的美国人所能获得的中低收入工作岗位不断减少。尽管一些政界人士声称,移民和进口是导致制造业和计时工作岗位减少的原因,但真正的根源是自动化、海外劳动力成本降低,以及企业用机器人取代许多这类工作岗位的情况。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汽车取代大量美国工作岗位,这一情况将会恶化。这种财富分化将主要居住在城市和郊区的富人与居住在农村地区、遭受巨大经济压力的穷人割裂开来。除了统计数据外,许多美国人意识到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从前,人们理所当然地相信,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必然会超过他们父母的生活水平;但今天,这种期望对许多人来说已经幻灭了。简而言之,“美国梦”不再是现实。这一发现让许多美国人想要寻找“替罪羊”,而政客则利用这种愤怒,承诺将为人民解决问题,然而他们所给出的方案(如“收紧移民政策”)往往只是营造出一种解决问题的幻觉而已。
导致美国分裂的文化挑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理论上,答案是肯定的。过于偏袒富人的税收优惠可以被重新调整,从而为许多人提供适当的、能保证生活的工资,并使更多人得到保障,免受高额医疗费用之苦。投资于基础设施和未来的就业机会将使所有人受益。除了税收改革,若能避免对外战争的巨大成本(从越南战争到当前的反恐战争,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相关成本超过了10万亿美元),将其用于国内,那么这有望转向应对导致社会极化的社会问题。[3]
支撑美国蓬勃发展的主要特质(职业道德、创新性和远大抱负)仍然存在。未来,是政府努力为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还是一场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团结起来,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历史角度来看,问题不在于美国是否会振作起来,而在于其何时、以何种方式重新振作起来。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