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电子书下载

学习教育 2年前 (2022-07-14) 15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每个孩子都是有思想的独一无二的个体,万千种教育理论总归需要一个基础:家长首先要舍得花心思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倘若离开这个基础,不区分孩子个体差异而单纯地套用理论,那么即便家长投入所有精力去执行,不但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家长群里的卧底”刮刮油在与一双儿女的“斗智斗勇”中总结出,好家长的难得之处,在于有共情能力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的那些“幼稚”“不懂事”“不听话”是否事出有因?那些叛逆、顶撞、崩溃,是否情有可原?孩子的表情、语言、动作是否似曾相识?
在本书中,他从学习、沟通、无条件的爱、共同成长四个维度出发,帮助家长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发现孩子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而这种理解,是解决所有亲子问题的关键。

作者介绍

刮刮油,画风最清奇的育儿博主,育有一儿一女。在豆瓣、微信公号、微博拥有一大批忠实粉丝。他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总是能发现孩子最独特的一面,也能用诙谐幽默的写法把孩子的想法、情绪写出来,让读者从中反思亲子关系的不足之处。因此,他被读者亲切地称为“成年爹妈里的叛徒”“家长群里的卧底”,是最懂孩子的老父亲。

部分摘录:
“孩子,你为什么不会啊” 有一次带儿子上课,进教室时课程还没开始。最后一排坐着一对母女,母亲在指导女儿学习,她用大力金刚指以高频率猛戳桌上的书,发出“咚咚”的巨响,女儿则眉头紧锁做冥思苦想状,不时辅以嘬牙花子之声表达其难以理解之意。可以看出,双方都投入了极大的情绪,令人动容。
我刚把书包放好,那位母亲突然爆出一声怒吼:“这有什么难的?你为什么不会啊!”声如洪钟、感情强烈、气息充沛,颇有老艺术家的台词功力。可以听出母亲欲以此问达到令女儿振聋发聩的效果,但效果显然不佳,女儿一副便秘的表情,不知如何回答——然而旁人却遭了殃,在“啊——”带着金属音的回声中,我脚下一崴差点摔倒,我儿子则被吓掉了手里的水壶。
此时,我儿子可能只是单纯地被吓了一跳,而我则被勾起了伤心的往事。
我小时候是属于比较笨的孩子,用稍微正面的话来说就是缺乏灵气。这一缺点最大的表现就是学东西比较慢。比如,在托儿所里,阿姨教《咏鹅》,教了三五遍后,大家基本可以念个七七八八,而我依然记不太清楚,扯着脖子喊完“鹅鹅鹅”后就只好依靠精湛的演技对着口形,滥竽充数地混下去。在练踩镲和三角铁的同奏表演时,也出现了混乱的情况,我经常在需要踩镲的紧要关头秀气地敲起三角铁,或者在大家侧耳倾听,等待一声轻盈的三角铁的时候,我却“咔嚓”踩出一声霹雷。坦率地讲,我花了不少时间才把手脚搞协调,给阿姨和小朋友们添了不少麻烦。
我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就只好满怀歉意地面对一切新事物的学习,尽量少给别人添麻烦。尽管我认为自己也有优点,比如如何爬到院里那棵树上,我就比别的孩子都强,甚至无师自通,但这点似乎不太值得别人关注。
就这么慢半拍地混完了托儿所,倒也平平安安。但后来,我上学了。
我本以为上了学好歹能混上一段日子,没想到很快就暴露了——在学习如何写数字“8”时,我翻了车。
“8”的正确写法是先下笔完成一个“S”,再自下而上地掐腰勾回去。在这里一本正经地给大家讲解“8”的写法,让我很羞耻,但我不得不这么做,我对诸位的智商绝无藐视之意,因为我需要说清楚我是如何写的。
我在写完“S”的上半部分后,应该往下走笔以完成整个“S”时遇到了麻烦——我无法控制自己的右手执笔下行,必须勾上去完成一个“O”,屡试不爽。这个圈儿画起来极顺手,而且相当圆,无比美观,若是从美术的角度测评,颇具水准,但可惜这是数学。我心里大抵明白我应该怎么写,但一到那个位置,手就像被某种巨大的力量控制,一定要去画完一个圈。
“8”就像一个梦魇一样。
我无法解释我的手为何如此不配合大脑的意识,又怀疑“O”在我生命里是否有特殊的意义,以至于在我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倘若我当年知道达·芬奇画了三年鸡蛋的谣传,也许心里还能好受点,但彼时带给我的只有困惑。
同样困惑的还有我的爸爸妈妈。他们轮番在我身边看我坚持不懈地画圈儿,看到动情处,就问我:“就这么一个8,你为什么不会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边画圈儿边认真想了很久,但我依然无法回答。我如果回答我笨,就无异于火上浇油,我可不想挨揍——我脑子反应虽然慢,但不至于傻到找揍;但如果我言之凿凿地分析一番,又似乎显得我是故意不想写。这种“天问”除了让我煎熬着加速画圈儿,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我妈忍不住手把手教起来,她握着我的手腕下笔,而我很自觉地柔若无骨,尽量不加任何力道完全服从,但画到那个被诅咒的位置时,我的手就逆骨突现,开始反抗。我妈瞅着我,一脸讶异,而我只能无奈地看着她,手却坚持要往上去。她咬牙切齿地加力拉回来,在她的强迫下,我终于写了个瘪了气儿的“8”。
就这么拉了几回,两人都有点累,但不能不说情势稍缓,我在妈妈的手把手教学中竟然写出了几个像样的“8”。她满意地点点头,决定放手让我自己来一次,于是我收拾心情,满怀信心……又画了一个圈儿。我“嗷”的一声哭出来,不敢抬头看她,低头另起一行。主要为了表达“能力有限,但态度是好的”的意思。
心里越急手底下画圈儿就越顺利,接下来的大约一个小时,我像在执行一种诡异的仪式一般,画了半个本的圈儿。
在观看了我兢兢业业地画了一晚上圈儿后,我妈终于崩溃了。深夜的大杂院里,响起她的哀号:“你为什么就不会呢?”
是啊,我为什么不会呢?
后来的结局是,他们允许我暂时用上下两个圈拼成一个丰满没腰的“8”以解决当前的问题,这么写到第三天,我突然就会写标准的“8”了。我一遍遍地越过那遭到诅咒的转弯重回正轨,喜极而泣。
这件事我不愿回忆,直到现在我也无法解释我为什么死活写不出那个“8”,然而,当年的那种无力现在回想起来仍心有余悸。
在成长过程中,我又被不同身份的人质问过“为什么不会”,不问还好,一问就更不会,深受刺激,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只要听到以“为什么”开头的问话就会浑身一凛,恐惧充满内心。
在我成人后,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因心里有这“天问”留下的老伤,经常会不经意地分析,“为什么不会”这句话会出现在何时和何种家长的口中。大多数家长说这句话,都是在他们自认为“很简单”“很容易”的时候。
我们暂且放下是否真的“很简单”这个问题,只说一个中年人以自己当前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去衡量一个几岁儿童的智能,并以此判断他“合理的”接受速度,本就是一件相当可笑且不讲道理的事情,很有点欺负人的意思,爹妈版的“何不食肉糜”不外如是。家长大概率是在同理心和耐心双双缺失的状态下才会问出这句话。
而接下来我就要继续说一句伤人的话了——我很不想这样得罪人,因为说这话连我自己也要遭到贬损,但我还是不能说假话:特别爱问“为什么不会”的家长,自身水平都不会太高,恐怕大多数人问到六年级就没了底气——孩子上奥数的可能还要更早些——而等孩子上了中学,家长几乎就不敢再问了,因为自己也不会,自然不好意思再问“为什么”——真回答出来也未必听得懂。
我经常想,此时孩子倘若能反过来问:“你都40岁了,你怎么还不会呢?”那必然是精彩的一记反杀——但这种情况很鲜见,坦率地讲,在留脸面这一点上,孩子往往表现得更仁义,比大人不知道强了多少倍。
神游一圈回到教室,我小声问儿子:“如果我问‘你为什么不会’,你怎么回答?”
我儿子想了想说:“我要是能回答出我为什么不会,我怎么还能不会呢?”
我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无法反驳的逻辑。如果孩子有什么知识不会,但能头头是道地分析出自己为什么不会,并清晰阐述,那倒真是人才。
我又想了想,似乎我也这么问过几回,不禁汗颜。我曾经作为一介笨童,本深受此苦,按说不该再把这臭毛病传承下去,但从我自己身上便可以看出,人类在成年后有很多道理往往还不如年幼时想得明白,越活越糊涂的大有人在。我本蠢笨,更不敢保证我能完全放下成年人面对未成年人时愚蠢的刚愎自用和盛气凌人,于是只好跟儿子说:“下次我要这么问你,你就跟我比画‘8’。”
他问了好久这是为什么,我没告诉他。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