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伊藤博文早在幕末维新时期就留学英国,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在明治维新后,他制定宪法,开设议会,出任第一代总理大臣,构建了近代日本的框架。但是,后世对伊藤博文的评价却不是很高,认为他是没有哲学头脑的政治家,是没有思想深度的现实主义者,是吞并韩国的幕后推手。然而,事实上却不尽然。本书从“文明”“立宪国家”“国民政治”三个视角,详细考察了伊藤博文的整个人生轨迹,明确了他那些被忽视的思想与国家构想。
作者介绍
泷井一博 1967年(昭和四十二年)生于日本福冈县,1998年完成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法学研究科博士后期课程,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历任京都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助手,神户商科大学助教授,兵库县立大学经营专业助教授、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现为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国家制度史、比较法学史。
著有《德国国家学与明治国家体制》(ミネルヴァ书房,1999)、《文明史中的明治宪法》(讲谈社,2003)、《伊藤博文》(中央公论新社,2010)、《创造明治国家的人们》(讲谈社,2013)、《明治时代的遗产》(ミネルヴァ书房,2020),编有《伊藤博文演说集》(讲谈社,2011)等。曾获得角川财团学艺奖、大佛次郎论坛奖、三得利学艺奖等。
部分摘录:
松下村塾入学及老师被处死 伊藤博文于1841年(天保十一年)9月2日出生在周防国熊毛郡束荷村(今山口县光市大和町),父亲林十藏,母亲琴子。伊藤乳名叫利助。父亲十藏虽然出生于农户,但为了生计来到萩(1) ,带着全家做了主君伊藤家的养子,列于武士的末席。十藏的主君伊藤直右卫门是被称作仲间(2) 的下级武士,按明治初年的划分还算不上士族,是被称作“卒族”的身份。 1857年(安政四年)2月,伊藤因担任江户湾的警卫而由长州藩被派往相模国,在那里他与前来赴任的上司来原良藏因缘际会般地相遇了。来原是木户孝允的妹夫,他注意到伊藤,对他很是照顾。这个时期,伊藤在寄给家乡的信中写道:“吾请御支头来原良藏先生教吾读书,此番吾必精进。”(《伊藤传》上,第19页)在同一封信的末尾写着:“我衣服也变短了,对祖母大人﹝伊藤的养祖母﹞、母亲大人应如是说,吾饭量很大,高大很多,真是好笑。”(《全集》①“书翰”,第117页。《伊藤传》登载的信件中,此处仅被抄录)其表述让人不禁莞尔,从中可以瞥见一个知识欲旺盛的少年逞强的霸气之心。 同年9月伊藤卸任,来原给吉田松阴写了介绍信,伊藤带着介绍信回藩。伊藤一回到萩就即刻拜访了松阴,他申请进入松下村塾,继续学业。下面的这封信大概是伊藤在相模国任职时写给熟识的同年级友人的,可以想见他们二人均受到了来原的熏陶。字里行间令人联想到伊藤刚刚进入松下村塾时发奋的样子。 此处日下文学兴盛,无一人不读书,松本(松本鼎)先生尤为热衷,兴建一所名为松下村塾的私塾,吾于此昼夜读书。悉闻兄台亦读书求学。定不疏忽,吾思此乃重要之事。(《全集》①“书翰”,第118页) 众所周知,吉田松阴的松下村塾是曾培养了久坂玄瑞、高杉晋作、前原一诚、山县有朋等众多幕末维新志士的私塾。伊藤也是其门人,他与松阴的关系如何呢?松阴在安政大狱(3) 中被处死刑,当时伊藤恰巧被木户孝允派遣在江户当值,他与木户等人一起领回了松阴的遗骸。 不难想象,老师面目全非的样子会给多愁善感的青年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感慨。此后,伊藤在长州藩士发起的攘夷运动的基层暗中活跃。以参与对被称作“航海远略策”的积极的开国主义及幕府公武合体政策的谋划者长州藩直目付(4) 长井雅乐的暗杀计划(未遂)为始,继而参加了1862年(文久二年)12月由高杉晋作等发起的火攻品川御殿山建设中的英国公使馆行动,数日后他误信了国学者塙次郎(忠宝,塙保己一的儿子)正在调查废帝典故的传言,与山尾庸三一起将其斩杀。从这一点来看,伊藤是历代总理大臣中,唯一一个在战场以外杀人的人(除去据传因醉酒对妻子施暴而致其死亡的黑田清隆)。 吉田松阴对伊藤的评价 松阴死后,伊藤是这样一位出色的暴力主义者,支撑其行动的是松阴晚年基于尊皇攘夷的讨幕思想。或许松阴知道自己的主张不为藩主所容吧,他仍然期待继承他衣钵的志士们能够汹涌而起(“草莽崛起”),伊藤则是这些“草莽”中的一员。但是另一方面,这师徒二人的禀性却极为不同,因此,不久伊藤便如同画了个大大的抛物线一般,离开了松阴。 众所周知,松阴评价伊藤是“交际家”。(1858年6月19日写给久坂玄瑞的书信,《吉田松阴全集》⑥,第43页)此外,松阴谈到伊藤,有这样一段评论:“他是个小差役,却很愿意跟着我的弟子一起玩。虽才劣学稚,然质朴无华。吾颇爱之。”(同前⑥,第61页)松阴虽认可伊藤用功学习且爽朗,却认为他是愚直的无名小卒。正如“交际家”这一评价所表达的那样,松阴或许认为伊藤会成为擅长交际的官吏,但他一定没有想到伊藤会成为位列于处理国家经纬地位的人才。 另一方面,伊藤是如何看待松阴的呢?后期,他对于松阴是这样评说的。“松阴既非攘夷论者,亦非讨幕论者。”但是,“他太过激了。令政府头疼。据说有些事情政府已经很清楚了,松阴却浑然不知地进行”。这就是说,松阴是相当于现在的政党首领一样的人物。伊藤还说:“当时的攘夷论完全出自精神,并非出自政略。”(《全集》③“直话”,第43—44页) 与此相反,伊藤在同一个谈话中提到了长井雅乐。伊藤说长井有这样的观点——“日本无论如何也要取得一致,开国也好,锁国也罢,在公武合体的基础上,如果不确定其中之一,那么就既不是真的开国也不是真的锁国,总之谋求日本的一致才是重点。”伊藤对此见识非常赞赏,他评价说:“那个时候的人当中,他是看得相当清楚的。”(前书,第44页) 比起过激的精神主义者松阴,伊藤对冷静地思考日本的前途并为此注重政治策略的长井表现出共鸣。这段回忆坦率地指出了伊藤的政治个性为何。这一时期的政略,与其说是政治性谋略的含义,不如解释为政策性的思考吧。随着本书论述的推进,我们会清楚伊藤的政略是一方面避讳贯彻精神论的言行,一方面维护自己的政治理念,煞费苦心地在政治的世界中调整诸势力的利害。在这个意义上,伊藤与松阴是无法相互理解的两种精神世界,伊藤之所以成为伊藤,可以说是从摆脱松阴的影响开始的。 偷渡赴英 来原和松阴引领伊藤通往求学的世界,对伊藤来说,他的下一个大的转机是偷渡去英国。攘夷运动正酣之时,长州藩秘密地筹划派遣藩士赴西洋留学。其意图在时任藩政中枢的周布政之助的如下表述中说得很清楚: 吾于长州,欲求一器械。所谓器械乃人之器械。今熟思世态之发展,尊王攘夷不肖说,虽为诸藩舆论之趣处,此唯一旦日本之武示于彼。后必至各国交通之日。到时,若不熟知西洋之事情,必为我国一大不利。故作为其时使用之器械,欲遣野村弥吉、山尾庸三二人至英国。(《周布政之助传》下,第722—723页) 于是,长州藩领导班子要求他们成为接受西洋文明的“人之器械”,违反国家禁令派遣五名青年远赴英国。这五人除了引文中提到的野村弥吉、山尾庸三外,还有井上馨、远藤谨助及伊藤。松阴为请求渡欧事宜,登上佩里(5) 停泊在浦贺的舰船。正如上面引用的周布的话,攘夷思想家中有不少人并非轻率地抨击洋夷,而是知悉敌情并摸索与他们为伍之路。因此,众多志士的心中,既有攘夷的热情又有想要见识广阔世界的愿望,伊藤也很早就再三表明了留学海外的志向。1861年初,伊藤在写给来原的信中写道:“我去年以来怀有学习英学的愿望。”第二年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又说:“非常希望赴英﹝赴英国﹞。”(《伊藤传》上,第84—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