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银行数字化转型-电子书下载

经营管理 2年前 (2022-07-14) 1541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读者对象:1、银行管理者和业务人员;2、金融科技研发人员;3、研究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人员;4、企业架构、业务架构的实践者。
这是一部指导银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著作,对金融行业乃至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都有借鉴意义。
本书以银行业为背景,详细且系统地讲解了银行数字化转型需要具备的业务思维和技术思维,以及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具体路径,是作者近20年来在银行业从事金融业务、业务架构设计和数字化转型的经验复盘与深刻洞察,为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给出了完整的方案。

作者介绍

付晓岩
资深企业级业务架构师,有近20年银行业工作经验,一直在业务和技术一线,目前就职于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团队管理职务,在企业级业务架构和跨界转型方面有深厚积累。
这近20年来,历经会计、信息分析、对公业务、技术开发等多个业务条线;从事过一线业务、分行部门、总行部门、子公司等多个层级的工作;认真钻研过软件工程、系统设计与分析、架构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将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融合设计思路,逐渐超脱原有工作经历和指导理论的限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并著有《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获得出版业的多个奖项。以此方法论为基础,全面观察和总结金融行业的业务、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过去的工作经验,又逐渐形成了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独特认知。
“首届全国中台战略大会”、QCon、Gdevops等大型技术会议的演讲嘉宾,上海交通大学合作课程讲师,InfoQ中文站、“区块链前哨”微信公众号、巴比特社区等知名技术媒体的专栏作家。独立运营公众号“晓谈岩说”。

部分摘录:
金融科技给银行带来的4大变革 金融科技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改变既深刻又迅速。以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和现代金融的起点,在大约320年的现代金融行业历史中,金融科技只用最近的40余年时间,就推动全行业完成了从电算化到网络化、移动化的升级,使金融行业经由手工处理迈入基于大数据的业务管理阶段,并逐步向智慧金融进化。行业变化的剧烈程度远超过之前280余年的发展节奏。下面从金融科技的应用层面介绍银行的改变。
1.渠道形态的变革
柜台一直是传统金融行业标志性的服务渠道,而柜台服务给人的印象也一直是“柜员+柜台”,直到20世纪80年代,自动柜员机系统(ATM)的诞生改变了这一印象。基于自动机具,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无人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具备以往的柜台模式难以具备的能力:7×24小时全年无休。这种服务模式无法完全依靠人力,只能靠机器。
但是ATM无法克服柜台模式的另一个问题,这就是地理限制。银行网点虽多,但无法做到随处都是,部署ATM能够延伸柜台服务,但覆盖依然有限。1995年10月,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全世界首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总部设在美国亚特兰大市。网络银行真正实现了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时银行服务。从这家银行开始,全世界金融行业都开始了“触网”之路。
网络银行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易获得性,个人网银、企业网银替代了大量的柜台服务,但是对电脑终端的依赖仍然会带来一些不便,而智能手机的发展又再次提供了渠道升级的机会。
智能手机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使手机成为优秀的硬件平台,通过App方式,金融服务从网络化向移动化演进。现在,手机渠道已经成为行业竞争的重要“战场”。移动服务的出现,使金融服务在突破时间限制之后,也突破了地理限制,真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大量的服务已经不再需要由人工提供。
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银行网点新增数量相比2016年减少了近80%,平均离柜业务率87.58%。2018年年末,行业平均离柜率达88.68%,同比提高1.1%。
从渠道角度看,金融服务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2.业务处理方式的变革
银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应用计算机缓解业务处理压力。计算机以数据为原料进行工作,工作结果又会产生新数据,新数据再催生新应用,从最初的电算化开始,科技已经通过这种循环迭代深入改变了各业务领域的工作方式。
金融行业当前的价值链一般包括产品设计、客户营销、产品服务、集中运营、风险控制、报告与决策等主要环节,具体介绍如下:
·产品设计方面,对于既有数据的分析已经成为新产品市场预测的主要工作;
·客户营销方面,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千人千面”甚至“亿人亿面”的精准营销已经被金融行业广泛采用;
·产品服务方面,大量的金融服务已经通过网络渠道、手机渠道送达;
·集中运营是对金融服务效率的巨大提升,得益于业务数据的积累,智能语音客服、采用OCR传递信息的后台集中处理中心等可以实现对低附加值重复作业的高效处理;
·风险控制工作因风控模型的广泛应用而大为改善,采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技术的风控手段正在逐步替代人工的风控操作;
·报告与决策是对生产成果的总结分析和对业务决策过程的辅助,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已经是所有金融企业的共识,而各类大数据分析工具、数据可视化工具,已经改善了行业的数据应用能力。
纵观银行的前中后台,传统业务处理方法几乎全面被科技手段改良了。
3.竞争方式的变革
我国的商业银行最初形成于财政体制下,“大财政、小银行”,银行属于国家计划调控体制下的资源分配者,基本没有客户服务思维。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才将工农中建由专业银行转变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从四大行中剥离了政策性业务,组建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专门执行政策性业务的专业银行。
从这时开始,银行展开了市场化竞争,服务意识逐渐增强,但是二十多年竞争下来,机构背景和明星销售人员渐渐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形成了一批以各级行长、客户经理为代表的业务骨干,竞争整体上偏重于“人脉竞争”。
然而,科技的力量正在逐渐改变这种格局。首先,科技改善了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体验和获取方式。互联网时代,客户关心的热点、习惯变化都很快,金融行业如果不甘心于被“挤”到服务的后端,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的关注,尤其是年轻人,但这不是通过“人脉”可以解决的问题,要去摸时代的脉搏。其次,金融机构的客户也在不断提升科技水平。比如,不少大型企业在依靠自己的开发力量构筑供应链管理体系,海尔、中化集团还在其中采用了区块链技术,在后者开发的区块链系统中,多家银行都是作为节点参与的。面对客户科技实力的上升,如果金融机构的技术水平跟不上,是难以单靠“人脉”去抓住客户的,有时候,客户的需求本质上就是技术需求,要面对的细分市场就是一个需要靠技术手段搭建的平台。在中化集团的案例中,甚至有些分不清楚到底是谁在为谁提供服务。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竞争特点,以信息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时代,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也必须围绕信息技术构建。
4.无人银行的出现
2018年4月9日,建行上海市分行的“无人银行”正式亮相上海九江路。这是中国银行业首家无人银行,通过充分运用生物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导航、数据挖掘、机器人、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为客户提供了一个全自助智能服务平台。
2019年6月前后,中行、建行、工行都推出来了自己的5G银行体验网点,仿真机器人、虚拟机器人、VR、太空舱等科技产品一起上阵,展示科技对金融业务的影响力。
现阶段的无人银行还不足以完全取代网点,进而引发大规模的金融行业人力资源调整,但是,它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技术实验环境,可以实地检测人们对新技术手段的反应。
综上,从渠道、业务、竞争方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已经造成的深刻改变,而从大行纷纷追逐的无人银行这个热点中,也能够看到更深刻的变化已经在路上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