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帝范》据文献记载为唐太宗晚年为太子李治撰写的帝王教科书。《帝范》现存四卷,内容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十二篇,涉及帝王治国从政的若干重要问题。
据《旧唐书·经籍志》记载,《臣轨》是武则天撰写的,专门讲述为臣之道。《臣轨》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臣下的准则: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其中心思想,是要求每个臣僚都成为德才兼备、忠君爱民的人物,从而建立强有力的统治秩序。
《庭训格言》是雍正八年(1730)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追述其父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内容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虚饰。
作者介绍
王双怀,教授,历史学专家,陕西师大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教学与研究。曾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7部,参写著作20部,在权威、核心等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及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摘编或复印,多项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
梁克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郑州大学中国史博士后。现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中古城市史、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先后在《世界宗教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史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董海鹏,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博士生,宝鸡文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文化史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
部分摘录:
君体第一 【题解】
在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的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安危,所以君主的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本篇主要阐述君主之大体,即君主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及其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原则。首先,要顺应民心。《管子·四顺》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的至理名言,与民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精简刑法,努力缓和阶级矛盾。其次,要公正无私。尽管王朝是属于皇帝的,但君主要以天下为公。唐太宗十分注重执政的公正问题。贞观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大理寺丞戴胄依法判处流刑。太宗怒斥:“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戴胄认为,“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依法断案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唐太宗听后表示:“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唐太宗也多次表示,“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大法也”,不可以因私废法,从而使人人守法,“人有所犯,一一于法”,保证了公正执法。再次,还要实行仁政。以孝治天下、实行仁政是封建君主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在这里,唐太宗提出“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处位思恭”等仁孝治国的具体办法。《君体》是对君主基本规范的界定。唐太宗认为:君主执政要以民为先,仁孝治天下,做到无偏无私、宽容平正、恩威兼施、谦恭待下、仁孝谨慎、勤政治国,才能使国家得到有效的治理。
夫人者国之先①,国者君之本。人主之体,如山岳焉②,高峻而不动;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③。兆庶之所瞻仰④,天下之所归往。宽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断⑤。非威德无以致远⑥,非慈厚无以怀人⑦。抚九族以仁⑧,接大臣以礼。奉先思孝⑨,处位思恭⑩。倾己勤劳⑪,以行德义。此乃君之体也。
【注释】
①夫人者国之先:《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因此,将百姓视作立国之先决条件。人,一本作“民”。为避唐太宗名讳,故以“民”为“人”。
②人主之体,如山岳焉:帝王的地位,就像山岳一样尊崇,不可动摇。《魏书·綦俊传》:“人主之体,必须度量深远,明哲仁恕。”
③如日月焉,贞明而普照:帝王的仁德就像日月之光一样,普照天下百姓。《周易·系辞下》:“日月之道,贞明者也。”
④兆庶:泛指百姓。
⑤平正其心,足以制断:帝王若平正其心,就会明辨是非,就足可以决断各种政务。《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⑥非威德无以致远:没有威势和德政就不能招抚远方。《汉纪·孝武皇帝纪》:“非威德之盛无以致其贡物也。”
⑦非慈厚无以怀人:没有慈爱仁厚之心便不能怀柔百姓。怀人,一本作“怀民”。
⑧九族:泛指亲属。“九族”所指,诸说不同。一般认为应指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己身、子、孙、曾孙、玄孙。《尚书·虞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⑨奉先:侍奉长辈或祭祀祖先。
⑩处位:居于权位。
⑪倾己:抑己,即虚己之意。
【译文】
百姓是国家建立的先决条件,国家是君主立身的根本。君主的地位要像大山一样高峻,崇高而不动摇;君主的仁德要像日月一样,普照而泽惠天下百姓。君主是天下百姓瞻仰的对象,也是天下人心的归宿。君主要有宽大包容的胸怀,就完全可以包容天下;君主有公平正直的心态,就完全能够裁断天下事务。若君主没有威严和德政,就不能招抚边远地区的人民;没有慈爱和仁德,就不能怀柔安抚天下百姓。当然,君主还要以仁义安抚亲族,按礼仪对待大臣。敬奉祖先而常思孝道,高居王位而保持谦恭。克己勤政,笃行德义。这是君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建亲第二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分封亲族对巩固帝位的重要性。分封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王朝国家通过分邦建国,以藩屏卫,达到巩固一家一姓“家天下”的长久统治。但随着时势的推移,这些分封的诸侯又往往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威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各地,使郡县制成为封建时代最基本的行政制度。西汉初,高祖刘邦吸取秦亡的教训,广封刘氏宗亲为诸侯,致使诸侯势力坐大,酿成“七国之乱”。曹魏政权有鉴于此,不再分封宗室子弟,结果发生了司马氏父子篡权之事。西晋又分封诸王,结果又导致了“八王之乱”。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家国一体、长治久安?究竟是实行分封制好,还是郡县制好呢?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对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通览前代郡县与分封之利弊,唐太宗认为:郡县制固然重要,分封亦必不可少,但“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故要因时而异,采用与前代不同的分封方式,“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这样既能防止诸王势力坐大威胁中央权威,去除君臣之间的嫌隙,又可巩固李唐王朝长久统治。因而他欲效法周、汉故事,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贞观十一年(637),分封荆王元景等宗室亲王和长孙无忌等功勋大臣为世袭刺史,但遭到魏徵、颜师古、李百药、马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最后,唐太宗撤回诏令,分封诸王或功臣,只给以爵位和封租而已,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王国。此篇即是唐太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封建诸侯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考虑,阐明了应当如何对待诸王和功臣,提出了分封“众建宗亲而少力”的基本原则。这显示了唐太宗作为一位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故而后代的大多数帝王在分封时都遵循这一原则。分封制作为帝制时代的历史产物,其实质是任人唯亲、家天下,唐太宗虽为一代明君,也未能摆脱其局限性。
夫六合旷道①,大宝重任②。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③。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④,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⑤,逆节不生⑥。
【注释】
①六合:指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宇宙。旷道:旷远的大路。
②大宝重任:皇帝之位是天下至极至尊之位,故曰重任。大宝,指皇位。
③“旷道不可偏制”几句:晋陆机《五等诸侯论》:“夫先王知帝业至重,天下至旷,旷不可以偏制,重不可以独任,任重必于借力,制旷终乎因人。故设官分职,所以轻其任也;并建五长,所以弘其制也。”偏制、独居,都是指帝王居守帝位专断,独自治国。共理,一本作“共治”。唐高宗名“治”,因避其讳,改“治”为“理”。
④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分封宗室子弟作为诸侯,来共同拱卫天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⑤并兼:指相互侵吞。
⑥逆节:指不遵王命。
【译文】
天下广大,王位至尊。面对辽阔的疆域,君主不可能独治,需要与人共同治理;面对至尊之位,君主不可能独自居守,需要与人共同守卫。因此,通过分封宗亲、建立诸侯国的办法,来屏卫朝廷,使其与朝廷安危一体,荣辱与共。这样便可以远近相互扶持,亲疏兼顾,从而堵塞兼并之路,防止一家独大、忤逆叛乱之事的发生。
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①。内有晋、郑之辅②,外有鲁、卫之虞③。故卜祚灵长④,历年数百。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⑤。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⑥,二世而亡。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⑦,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汉初定关中,诫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⑧。大则专都偶国⑨,小则跨郡连州。末大则危,尾大难掉⑩。六王怀叛逆之志⑪,七国受钺之诛⑫,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魏武创业⑬,暗于远图⑭。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⑮。外无维城以自固⑯,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⑰,社稷亡于异姓⑱。语曰⑲:“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⑳;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㉑,使轻重相镇㉒,忧乐是同㉓。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