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中国大历史(函套共10册)-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4) 192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套《中国大历史》,是精选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的断代四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的《宋辽金夏元史》,明清史学奠基人孟森的《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和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八部著作编纂而成,每部著作都堪称该历史时期卓著的dian峰之作,八部断代史组成了代表现代史学较高水平的“中国通史”和“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旗帜鲜明地主张“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不仅将较高的学术成果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将四位史学大家的研究方法和历史观点展示出来。吕思勉的贯通古今、征引繁富,邓之诚的闻博洽见、提纲挈领,孟森的比勘辨析、老吏断狱,蒋廷黻的论述扼要、眼光远大,每一种不同的治史方法和史学观点,都让人感觉豁然意解、沈疴顿愈。通过这套著作,以收读者能够从历史知识的传统教育当中解脱,学习和煅铸自己的史学观点的裨益。

作者介绍

吕思勉(1884—1957)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字诚之,江苏常州人,15 岁入县学,18 岁自学古史典籍;早年执教于常州学堂,负笈从学的就有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后任教于上海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 吕思勉读书广博,治学严谨,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蔚为一代史学宗师,代表著作有《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断代四史,及《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等。 邓之诚(1887—1960)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称为“中国通史quanwei”。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孟森(1868-1937)字莼孙,笔名心史,号阳湖孑遗。江苏武进人。早年毕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嗣留学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归国后,入郑孝胥广西兵备道幕府,参与发起预备立宪公会。1908年,出任《东方杂志》主编。1909年,当选江苏咨议局议员。1912年,被推为共和党干事。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员,又被选为宪法起草委员。1914年,国会解散,逐渐淡出政坛,专心明清史研究。1929年,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主讲清史课程。1931年,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讲授满州开国史。 孟森是我国明清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一生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心史丛刊》《满洲开国史讲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清初三大疑案考实》《明元清系通纪》等。 蒋廷黻(1895-1965)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1911年只身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首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之职,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liu的史学阵营。1935年弃学从政,先后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常驻联合国代表、驻美国大使等职,被誉为民国政府“ZUI知外交的人”。1965年病逝于纽约。 蒋廷黻先生研究历史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从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被视为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主要代表著作有《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选辑》(上、中)《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中国近代史》等。

部分摘录:
纬书、三皇之说 盘古之后为三皇、五帝,亦为言古史者所习知。三皇、五帝之名,昉见《周官》外史,未知其意果何指。《风俗通义》引《礼纬含文嘉》云:“燧人以火纪,火太阳,阳尊,故托燧皇于天。伏羲以人事纪,故托羲皇于人。神农悉地力,种谷疏,故托农皇于地。”此盖今文旧说,《白虎通》《甄燿度》、谯周《古史考》并同。见《礼记·曲礼疏》。《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博士议帝号,谓“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泰与太同音,太字亦象人形,见《说文》。疑泰为太之音借,太为人之形讹,二说实一说也。《白虎通》别列一说,以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运斗枢》郑注《中候敕省图》引之,见《曲礼疏》。《元命苞》《文选·东都赋注》引。则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案司马贞《补三皇本纪》述女娲氏,谓“当其末年,诸侯有共工氏,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云云。上云祝融,下云女娲,则祝融、女娲一人,此说殊未谛,然小司马自有所本,则《白虎通》与《运斗枢》《元命苞》,实一说也。五帝之名,见于《大戴礼记·五帝德》者,曰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史记·五帝本纪》依之,谯周、应劭、宋均皆同。见《正义》。郑玄注《中候敕省图》,乃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谓德合五帝座星者为帝,故实六人而为五。见《曲礼疏》。案《后汉书·贾逵传》,载逵奏《左氏》大义长于二传者曰:“五经皆言颛顼代黄帝,而尧不得为火德。左氏以为少昊代黄帝,即图谶所谓帝宣也。如令尧不得为火,则汉不得为赤。”案汉人言五德终始有二说:一以为从所不胜,周为火德,秦以水德胜之。汉承秦,故为土德。此说承自嬴秦,一主相生,刘向父子衍之。汉以火德,承周之木,而以秦为闰位。汉自以为尧后。黄帝号为黄,其为土德,无可移易。黄帝以后,颛顼以金德承之,则喾为水德,尧为木德矣。故必于黄帝后增一少昊为金德,而颛顼以水德,喾以木德承之,尧乃得为火德也。此为古学家于黄帝、颛顼之间增一少昊之由。然实六人而为五,于理终有未安。造《伪古文尚书》者出,乃去燧人而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伪孔安国传序》。如是,则少昊虽增,五帝仍为五人矣。此实其说之弥缝而更工者也。案《周官》都宗人,“掌都宗祀之礼。凡都祭祀,致福于国”。《注》云:“都或有因国无主、九皇、六十四民之祀。”《礼记·王制》云“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而《春秋繁露》,有九皇、六十四民;《三代改制质文篇》。此《郑注》之所本也。九皇、六十四民者,存二王之后以大国,与己并称三王。其前为五帝,封以小国。又其前为九皇,其后为附庸。又其前六十四代,则无爵土,故称民。三王,五帝,九皇,六十四民,合八十一代。古以九为数之究,八十一则数之究之究者也。《史记·封禅书》载管子说:今《管子》之《封禅篇》,乃取《史记》此书所补。谓古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七十二益三皇、五帝,更益以本朝,亦八十一。窃疑三皇、五帝,使外史氏掌其书;自此以往,则方策不存,徒于因国无主及登封之时祭之;实前代之旧制。孔子作《春秋》,存二王以通三统,《白虎通义·三正篇》曰:“王者存二王之后者,何也?所以尊先王,通天下之三统也。明天下非一家之有,敬谨谦让之至也。故封之百里,使得服其正色,行其礼乐。”案服其正色者,夏以孟春月为正,色尚黑。殷以季冬月为正,色尚白。周
以仲冬月为正,色尚赤。王者受命,有可得与民变革者,有不可得变革者。正朔为可得变革之一端,举此以概一朝所独有之制度也。《三教篇》谓夏之教忠,忠之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之教敬,敬之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之教文,文之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三者如顺连环,周而复始,穷则反本。盖儒家谓治天下,当三种制度迭行,故二王之成法,不可不保守也,立五帝以昭五端,《公羊》隐公元年《解诂》:“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境内之治。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而于《书》,则仍存前代之三皇、五帝,以明三才、五常之义,《古今注》:“程稚问于董生曰:古何以称三皇、五帝?对曰:三皇者,三才也。五帝,五常也。”三才为天、地、人,与《含文嘉》说合。五常可以配五行,则儒家言五帝者之公言也。实六经之大义也。儒家三皇、五帝之说,其源流如此,与流俗所谓三皇者,实不相合也。
流俗三皇之说,出于谶纬。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云:“天地初立,有天皇氏。十二头。澹泊无所施为,而俗自化。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地皇十一头。火德王。姓十一人姓上当有夺字。兴于熊耳、龙门等山,亦各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注》云:“出《河图》《三五历》。”新莽下三万六千岁历,三统历以四千五百六十年为元,已见第四章。两“万八千”合为三万六千,四万五千六百年,则一元十倍之数也。《太平御览·皇王部》引《始学篇》,谓天皇、地皇各十二头,万八千岁。人皇九头,人各百岁。《洞纪》:天皇、地皇,亦各十二头。《帝系谱》:天皇、地皇,亦各万八千岁。于人皇皆无说。《路史》引《真源赋》,则天皇十三人,地皇十一人,各万八千余岁。人皇九人,四万五千六百年。案《御览》又引《春秋纬》,谓天皇、地皇、人皇兄弟九人,分为九州岛,长天下;《河图括地象》,谓天皇九翼;则纬书旧说,天皇、地皇、人皇皆九人,其年亦仅百岁。《始学篇》所采。自三万六千岁之历出,乃改天皇、地皇之年,各为万八千,而又增其人数为十二也。《补三皇本纪》之说,自谓出《河图》《三五历》,而《御览》引《河图》:天皇九翼,与《补三皇本纪》之说异,则《三皇本纪》天皇、地皇之说出《三五历》,人皇之说出《河图》也。天皇十三人之说,未知所本,地皇十一人之说,则决为天皇十三人之说既出后,乃减一人以就之者,要皆以意造作而已矣。《御览》又引《遁甲开山图》荣氏《注》,谓天皇兄弟十二人,地皇兄弟十人,人皇兄弟九人。十人盖十二人之夺。《御览》又引《遁甲开山图》曰:“天皇被迹在柱州昆仑山下。地皇兴于熊耳、龙门山。人皇起于形马。”《水经·渭水注》:“故虢县今陕西宝鸡县东。有杜阳山。山北有杜阳谷。地穴北入,不知所极。在天柱山南。”赵一清云:“《寰宇记》:凤翔府岐山县下云:岐山,亦名天柱山。《河图括地象》曰:岐山在昆仑山东南,为地乳。上多白金。周之兴也,鸣于山上。时人亦谓此山为凤皇堆。《注》:《水经》云:天柱山有凤皇祠。或云:其峰高峻,回出诸山,状若柱,因以为名。《御览》及程克斋《春秋分记》并引之,今缺失矣。”岐山,今陕西岐山县。熊耳,在今河南卢氏县南。龙门,在今山西河津、陕西韩城县之间。《水经·渭水注》:伯阳谷水、苗谷水并出刑马山。孙星衍校本云:当在今清水县界。然则《遁甲开山图》谓三皇兴于陕、甘、晋、豫之境也。案《御览》引《春秋命历序》,谓“人皇氏九头,驾六羽,乘云车,出谷口,分九州”。《路史》引云:“出旸谷,分九河。”九河不可分,必九州之误。谷口之谷,系指旸谷则无疑。《三国·蜀志·秦宓传》:宓对夏侯纂,
谓三皇乘祇车出谷口,即斜谷,在今陕西郡县西南。乃夸张本州之言,不足信也。《遁甲开山图》,专将帝王都邑,自东移西,尤不足据。《路史注》引《遁甲开山图》:人皇出于刑马山提地之国。又引《雒书》云:人皇出于提地之国。以《御览》之文校之,上提地之国四字当衍,此语当出《雒书》也。《说文·示部》:“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提地”二字,似因此附会,未必有地可实指也。
《礼记》标题下《正义》云:《易纬通卦验》云:“天皇之先与乾曜合元,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君之用事,五行代王,代字从今本通卦验增。亦有五期。辅有三名,公、卿、大夫也。”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注云:“燧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也。”则郑以天皇为上帝,五期之君为五帝,继天立治,实始人皇;而其所谓人皇者,则为燧人,此犹是《含文嘉》之说。《广雅》十纪,始自人皇,纪名九头,见上章。亦相符合。足见天皇、地皇之说为后起也。
第二节 巢、燧、羲、农事迹 服虔云:“自少皞以上,天子之号以其德,百官之号以其征。自颛顼以来,天子之号以其地,百官之号以其事。”《礼记·月令疏》引。案古地名与氏族之名,不甚分别。以地为号者,可略知其地与族,以德为号,斯不然矣。然十口相传,必其时之大事,社会开化之迹,却因之而可征也。
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韩非子·五蠹篇》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庄子·盗跖篇》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食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所述实为同物。知哲相通,炀亦用火,其指发明用火之族言之可知也。发明用火,实为人类一大事。韩子主熟食言之,庄子主取暖言之,其用皆极切。《古史考》曰:“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以火德王。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说,号曰燧人。”《太平御览· 皇王部》引。其辞盖隐栝古籍而成。铸金亦为火之一大用。故《礼记·礼运》论修火之利,以范金合土并言。合土指为陶器。然神农尚斫木为耜,揉木为耒;黄帝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见《易· 系辞传》。则前乎炎、黄之燧人,似未必能知铸金。谯氏盖综合古籍而失之者也。
《易·系辞传》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经典释文》云:“包,本又作庖。郑云:取也。孟、京作“伏”。牺,郑云:鸟兽全具曰牺。孟、京作“戏”,云服也。化也。”《白虎通义·号篇》云:“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风俗通义》引《含文嘉》云:“伏者,别也,变也。戏者,献也,法也、伏戏始别八卦,以变化天下。天下法则,咸伏贡献,故曰伏戏。”盖今文旧说,孟、京所用。郑说则本于刘歆。《汉书·律历志》载《世经》曰:“作网罟以田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可证。《易》但言佃渔,歆妄益“取牺牲”三字,实非也。《礼记·月令疏》引《帝王世纪》曰:“取牺牲以共庖厨,食天下,故号曰庖牺氏。”则又以庖字之义附会庖厨,失之弥远矣。今人或以伏羲为游牧时代之酋长,观此自知其非。《尸子》云:“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虙牺
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亦谓其以田渔为业也。
神农亦德号。《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水潦盛昌,神农将持功”;又曰:“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此神农必不能释为人名也。《易·系辞传》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又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案《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而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明堂位》曰:“土豉,蒉桴,苇,伊耆氏之乐也。”《郊特牲》曰:“伊耆氏始为蜡。”蜡为田祭,故熊安生谓伊耆氏即神农。见《礼记》标题下《疏》。综观三文,其说是也。《郊特牲》又云:“四方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盖因蜡祭之时,行交易之事,与《易传》之文,亦相符会也。
《御览》引《遁甲开山图》云:“石楼山,在琅邪。汉郡,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县。后汉为国,徙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县。昔有巢氏治此山南。”《开山图》言帝王都邑皆在西,此独在东。《御览》又引云:“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吴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凡十五代,袭包牺之号。此说系据《帝王世纪》,见《易·系辞传疏》。惟《世纪》朱襄氏在葛天氏之前。案《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云云。《世纪》及《开山图》本之,而又小有改易也。自无怀氏已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则其言又自相矛盾。窃疑治石楼山南之说,不出《开山图》,而《御览》误引也。韩子谓“民食果蓏蚌蛤,不胜禽兽虫蛇”;庄子谓“昼食橡栗,暮栖木上”,又谓“民不知衣”;则巢、燧二氏,必居榛莽湿热之区,从可知尔。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