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刻小说的人-azw3+epub+mobi+pdf+txt电子书下载

小说文学 热爱 读书 2年前 (2022-07-14) 1592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给忙碌者的文学品读课:读懂一个作家,就是读懂一个新的世界。
=====================
★ 黄集伟、马家辉、李敬泽、杨葵、楚尘、梁文道、冯唐、阿乙 一致推荐
★ 五十余位文学大师及作品,四十三张作者手绘插图,展示文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 程序员聊文学, 角度清奇,分析精密,生动有趣
★ 崭新改版,新增两篇,讲透当代重要作家大卫·米切尔,获本尊点赞
★ 平装双封设计,精致时髦,易翻阅易携带
=====================
《刻小说的人》是作家比目鱼书评和文学随笔的结集,涉及五十余位中外作家的作品。文章中既有对作家写作技艺的精妙分析,又不乏有趣的文坛段子,趣味性与知识性并存。
海明威小时候被妈妈打扮成女孩,对他的写作有何影响?
塞林格开创“少年侃”叙事,是不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迈向经典的重要一步?
村上春树不论写小说还是随笔,每每挥洒肆意,偏偏喜欢让自己沉浸在长跑、枯坐的孤独情境中?
卡佛写下《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赢得一片赞叹,读者却宁愿永远不懂其中滋味?
从经典小说到先锋读本,从文坛大师到写作新秀,比目鱼是考究的文学品读者,也是精密的作家分析师。他以丰富的背景数据揭示故事底色,以通俗词句拆解深沉的文本,在你我和小说家之间搭起桥梁,让我们见证伟大作品的诞生,领略文学之美。
=====================
读经典总是安全的,读当代的作品则意味着风险,比目鱼是值得信赖的试读员。这本书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涉及当前流行的国外纯文学作品。对不知道读什么好的朋友来说,实在是指路明灯。——阿乙
原来书评是可以当作散文跟小说来写的。——马家辉《开卷八分钟》
千万不要忘记,比目鱼写真的书评的时候,其实也是很厉害。——梁文道
比目鱼的文字没有很强的侵略性,他像特别贴心的好朋友,有一句无一句地跟你说着这个作家点点滴滴的掌故。——黄集伟

作者介绍

比目鱼,神秘程序员,建立了读书网站“读写人”。
书画爱好者,本书题字绘画皆是他的手笔。
有趣的写作者,文笔简洁而一针见血,被称赞“书评写得像小说”。
他介绍了欧美文学的前沿进展,影响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对比目鱼而言,读懂一位好作家,就是发现一个新世界。
部分摘录:
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 一 一九六七年,有个写小说的人被自己正在写的一本书搞得焦头烂额。此人名叫库尔特·冯内古特,四十五岁,美国人,以前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后来又出过几本长篇科幻小说,一直没什么大名气。
可是那年他运气不错,获得了一笔古根海姆基金会的奖金,用来资助他写一本关于二战的长篇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曾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一九四五年这座城市被盟军战斗机的地毯式轰炸夷为平地,有十三万五千居民丧生。冯内古特作为一名被德军俘虏的美国士兵亲历了那个事件,他一直想把这段经历写成一部小说。如今,这笔资助终于可以让他实现这个计划,他甚至可以用这笔钱重返德国去搜集素材。
可是他却被这本书难住了,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写。
对于那场灾难,冯内古特本人的记忆中仅仅残留着一些零星的片段,他去访问当地居民和当年的战友,受访者也都回忆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发现自己很难套用传统小说的结构来写这本书,他更不想美化战争、美化屠杀。
他的写作陷入了困境。“我试着写,但路子不对,写出来的全是垃圾。”多年以后,他回忆说。
二 很多年之后,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一日,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纽约去世。几天前,这位写过《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猫的摇篮》(Cat's Cradle)、《冠军早餐》(Breakfast of Champions)等以黑色幽默著称的著名作家在家中不慎跌倒,造成脑部受损,最终医治无效,享年八十四岁。
纪念冯内古特的文章出现在各大报刊。《纽约时报》的文章写道:
冯内古特的长篇小说已成为美国反文化思潮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也让他成为一位文学偶像,尤其是对于六七十年代的美国青少年学生,在那个时代,不论是大学生的宿舍里还是年轻人的牛仔裤后兜中都随处可见被翻烂的冯内古特的书。像马克·吐温一样,冯内古特使用幽默这一手段来探讨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冯内古特写作的主题并非都是形而上学的。比如他也会写平庸的消费文化,或者环境的破坏,其中混合着科幻、哲学,还有很多笑话。
三 住在纽约一大道和二大道之间四十八街附近的居民能够回忆起当年经常出现在这个街区的一个老头:他有一头乱蓬蓬的银灰色卷发,留着马克·吐温式的灰白色胡子。他悠闲地坐在街边的一张木椅上,手指间夹着一支香烟,身旁蹲着一只小小的白毛狗。
他就住在附近,他是个作家。虽然他写过科幻小说,但他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高科技化。今天早晨他刚写了篇二十页的稿子,他打电话给住在一百英里以外的卡罗小姐,问她愿不愿意帮他把这篇文章用打字机打出来。一如往常,卡罗高兴地答应了。于是他出门来买信封,顺便遛狗。他在家门口的杂货店和印度店主笑着聊了几句,买了一个信封,然后牵着小狗走到街角的邮局,把装了稿子的信封交给柜台后的女士(他一直认为她是个出众的美女)。走出邮局,他感觉心情不错。天气晴好,阳光洒在曼哈顿的楼群之间。他牵着小狗走到四十七街,在街边供路人休息的木椅上坐下来,掏出一支香烟,眯起眼睛看对面阳光中的马路。
行人从他身边经过时偶尔会相互嘀咕一句:“这人不会就是……冯内古特吧?!”他们会偷偷多看一眼,于是他们发现老头手里的香烟顶着一截长长的、摇摇欲坠的烟灰,再仔细看,可以发现老头的衬衣和裤子上点缀着一个个被烧焦的小洞。
冯内古特从十几岁就开始抽不带过滤嘴的“长红”(Pall Mall)牌香烟,烟瘾极大。他在八十一岁时扬言要把布朗和威廉森烟草公司告上法庭,因为他们在烟盒上宣称香烟可以致命,但他本人却一直活着。
冯内古特说过:世界末日的到来不可能那么快,吸烟是一种相当有保证、相当体面的自杀方式。
四 母亲自杀那一年他二十二岁。
母亲来自印第安纳州的富人之家,和父亲一样,也是德国移民的后代。父亲老库尔特·冯内古特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本州很多著名建筑物都出自父亲之手。这对夫妇热爱德国文学和德国音乐,一战之前,这个富足的家庭保留着德国传统,但一战的爆发使他们切断了和德国的联系。一九二二年当他们的儿子小库尔特·冯内古特降生以后,这对夫妇没有教他德语,也没有把他们喜爱的德国文化介绍给他。
小库尔特·冯内古特从中学开始对写作发生了兴趣,他为校刊撰稿,学会了如何为读者而不是为老师写作。一九四〇年他进入了康奈尔大学,主修生物化学,同时花大量时间为校刊撰稿。一九四三年,当他因课业成绩不佳面临被学校劝退的可能性时,这个年轻人主动离开学校,应征入伍。
这个时候,他的家庭已经逐渐败落。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他的父亲失去了工作机会,这个一度富有而风光的男人变得消沉、自闭,他整日无所事事,回避家人和孩子。疏离的父子关系也许能够解释后来成为作家的儿子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描绘——在他的小说里,大部分父亲都显得孤僻冷漠,对孩子毫不关心。在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自动钢琴》(Player Piano)中,读者可以读到因缺乏有意义的工作而导致的人性丧失。
017-01 “幽默差不多是对恐惧的生理反应。”
库尔特的母亲则由忧郁走向了精神崩溃。和丈夫一样,她自闭独处,远离子女的生活。不同的是,她并没有完全丧失希望。她一直梦想两件事:一,成为一位小说家;二,搬到科德角去居住。曾有一段时期,她试着为流行杂志撰写短篇小说,但她的作品全部遭到杂志社的回绝,这使她变得越来越尖刻,越来越神经质,她时常当着子女的面恶毒地咒骂丈夫。她的孩子们相信,母亲精神失常了。
终于有一天,这位对生活丧失希望的母亲在家中吞食了大量的安眠药,离开了人世。
那一天是一九四四年五月十四日,母亲节。
那一天小库尔特·冯内古特正好待在家中。第二天,他就要随部队离开美国,开赴二战战场。
五 在小说《冠军早餐》的第十七章,冯内古特在叙述本尼的母亲发疯后自杀这一情节时,提到了自己的母亲。
冯内古特喜欢在小说里东拉西扯,而且常常以本人的面目出现在虚构的故事中,他喜欢把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塞进小说里去。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叙事语气并没有偏离贯穿全书的风格,仍然是略带戏谑和调侃的东拉西扯——
你听着:本尼的母亲和我母亲是完全不同的人,但是她们都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两个人都会激动地谈论什么爱情,和平,战争,邪恶和绝望,过去的好日子,过去的坏日子。两个母亲都自杀了。本尼的母亲吞服德拉诺,我母亲吞安眠药,这不是那么糟糕。[1]
这不是那么糟糕?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作者担心读者读至此处会黯然伤心,于是他站出来,奉劝读者无须为此伤神、请继续保持阅读这本幽默小说的好心情。
六 当人们谈论冯内古特的小说时,经常会使用如下这些标签:黑色幽默、科幻小说、讽刺文学、后现代小说。
《冠军早餐》出版于一九七三年,故事发生在“一个很快就要死去的星球上”,主人公是“两个孤苦伶仃、瘦骨嶙峋的年纪相当老的白人”。其中一位,德威恩·胡佛,是一个相貌平常但内心疯狂的汽车销售商,他迷恋上了另一位主人公——落魄的科幻小说作家基尔戈·屈鲁特的作品,并对他书中所写的一切信以为真。基尔戈·屈鲁特是个外表怪诞疯狂,但内心非常清醒的科幻作家。小说从他接受邀请参加胡佛所在小城的一次艺术节开始,一直写到两位主人公的最终会面,中间穿插了很多对美国社会的揶揄讽刺,并配有多幅作者亲手绘制的漫画插图,充满笑料。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