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与庄子哲游-电子书下载

人文社科 2年前 (2022-07-14) 1586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本书作者奥斯卡为法国应用哲学家,法国哲学践行学院(IPP)联合创始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他选取了庄子的七个故事进行哲学解读。文笔隽永,颇有意蕴,透过一个法国哲学家的眼睛看庄子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视角。这七个故事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有身体严重畸形的支离疏、奇特训鸡者纪渻子、愚弄控制猴子的养猴老人、还有对变动敏感不安的罔两、用善意杀死浑沌的倏与忽……每个怪诞、夸张的故事背后,作者都以逻辑思维进行了复盘、并切割成了不同角度,对其详加阐述。作者擅长运用提问技巧启发读者思考,比如在每章末尾会分别提出10个理解问题和10个反思问题,使读者在享受故事趣味性、感受观点新奇性的同时,深刻地理解庄子故事背后的哲学意蕴,并通过思考使之内化,从而对读者本身产生更有意义的影响。 其写作角度和思考对中国读者了解庄子哲学是一种新的认知。

作者介绍

奥斯卡·柏尼菲 法国应用哲学大师(国际著名“践行哲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自1994年起,奥斯卡博士开始担任法国哲学践行学院(IPP)主席,在世界范围内组织展开应用哲学讲座和研讨班。 维多利亚·契尔年科:文史心理学硕士,巴黎新索邦大学哲学博士生。 2010 年至今,在超过 25 个国家开展哲学实践,进行个人哲学咨询,举办儿童和成人的哲学工作坊。2015年,她创立了“哲学思辨小组”,在世界各地推广哲学实践。

部分摘录:
/“德”的概念/ “德”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在道家哲学中,重要性仅次于“道”。不过理解它并不容易:“德”有二十多种可能的解释。儒家往往赋予它明确的道德内涵,将其理解为“美德”或“善行”,而道家则主张“德”代表“力量”“内力”或“整体”。后一种字义更为广泛,不是局限于伦理道德,而是扩大到本体论领域。“德”在这里指的是道之力,或道之实现。例如,道家的开山之作叫“道德经”,意思是“关于道和道之力的书”。
正如老子所写:“道生之,德畜之。”(取自《道德经》)说明“德”是使“道”实现的内在力量。有些思想家认为,每个生命体都有“德”,从而每个特定存在都是道的具体表征。“德”无好坏,只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力量易被认作美德的原因,因为作为道之力,它必然会实现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讲,它本身不含有否定之意,是一种正向的力量或意志。
有趣的是,“德”和“得”两个字的发音是一样的——“de”,但两者含义却不同:“德”是“美德”或“整体”的意思,而“得”表示“获取”或“赢得”。这产生了很多双关语和讽刺笑话,比如“得到之人”实际是指有德之人。正如我们怀疑庄子在这个故事中所做的,他常玩弄这两个词的意思,造成一种模糊感。“支离疏”被描绘成一个实干家,尽管有残疾,但他做得多,也拿得多——十倍多于他生存所需。可他并不那么道德。有人可能会想,故事最后一句话显示,“支离疏”因一种假想的支离之“德”而成为有德之人,但如果仔细看,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情况的讽刺性。庄子曾经说“至德不得”(取自《庄子·秋水》),意思是完美之力不索取任何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德应该是空的”。而“支离疏”一点儿也不空:他外貌有缺陷,但他不缺贪欲和身体的力量。他的存在太外在、太明显、太怪诞,他的“德”明显到从外表就能看出来。即使已拥有足够多,他依然无法控制自己想要去获取更多。这种推动力有助于理解“支离疏”之德:尽管有很多身体上的缺陷和困苦,但他仍是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尽管身体残疾,但“支离疏”所取得的成就是很多人无法取得的,因此人们会钦佩他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支离疏”的美德在于他从不放弃。
“德”是种力量,但却是种“至高的力量”:它广阔无垠,突然出现、移动,然后万物随之。相反,“支离疏”有一种“农民的力量”:事物不跟随他,但他跟随事物,试图收集和占有它们。“德”与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君子”相呼应,“君子”在英文中常被翻译为“绅士”或“有教养之人”,因为孔子指的“君子”是理想之人,与之相反的则是“小人”。对后者来说,以“支离疏”为例,他的所有行为都为了自己:他没有家庭,不关心社会所需,他只为求生。他努力满足自我需要,所做的一切只为填补欲望之洞。即使当他所做的比所需的多,也依然是和攫取外物相关。尽管这种行为看起来强大而高效,但它并不自由,而是一种源于匮乏的被动反应,从这种意义上说,“支离疏”是“小人”。一些“德”的注释者甚至批评“支离疏”的体力是和真正之“德”背道而驰的,这原本该是一种精神力量。他们表示,任何外在身体行为都会违背和腐化“德”,因为这抢夺的是人类思想和灵魂所需的能量。就像忙于辛苦劳作的“支离疏”,其身体状况让这个问题更严重,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辛劳的代价有多大。
最后我们来看下“德”这个字的字源:它由三个表意文字组成,意思分别为“步”“直”和“心”。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昂首挺胸、笔直前行。这与德之力量的概念很匹配。如果看故事的主人公,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矛盾:“支离疏”是弯着腰的,两腮贴近肚脐,双肩比头高,双腿贴着胸旁肋骨——他一点儿也不直。庄子似乎选择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主体来展示“德”的真正本质。
老子和庄子都批判一种可见之“德”:这不再是“德”;“德”带来内心的宁静平和,不用任何显性方式展示,依然能被他人感知。这是我们会怀疑“支离疏”之德的另一原因:无论是其畸形外表,还是过分辛劳,他的方式都太明显,一切都被夸大。他和他之“德”都变形了。而且似乎他行动得越多,他的“德”就越变形。人们可以明智地得出结论:当德外显时,德便不再是德。
故事最后一句,“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让人困惑。一方面,可以想象基于“支离疏”一连串的活动,这句话暗示着他是有德之人。但结局似乎又表明,如果他忘其德行,他将更加富有和成功。农民将成王者。一直弯着腰的“支离疏”就会真的弯腰。可奇怪的是,一个畸形的德使他更富裕,这显示出这种“德”堕落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德”没有让人进入天道,反而更接近人类。
天道是事物运行之必然,是世界规律、万物之本。人类模式则正好相反,陷入欲望、恐惧、需求和满足等各种意图之中。一旦被意图所困,我们就会忙于赶自己的路,再也看不到真正的大道。那这种“德”就会陷入人性之中了。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