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当前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必要物质基础。按照既有的变化趋势,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yi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停滞的新常态下,中国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增长动能。中国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给经济增长带来诸多风险与挑战。因此,理解新发展格局,认清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找到经济增长点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住发展机遇,助力实现新发展目标。 知名经济学家蔡昉将经济理论、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结合在一起,从改革、创新、投资和区域发展等多个维度,立足当下国情,解析经济增长的热点、难点,提出新发展阶段增长问题的解决思路。读懂中国经济,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对企业和个人的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便你决定不了这些条件,也要知道它们是什么。这或许就是你“赢”的机会。
作者介绍
蔡昉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专家、学部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人口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贫困等。著有《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等多部著作。
获得的其他学术奖励还包括: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中国发展百人奖、中华人口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
部分摘录:
14亿人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说明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在新发展阶段,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应该取得更显著的实质性进展,并体现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各方面。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查并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这些方面提出了重要要求,部署了重大举措。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每个人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舞台。在就业总量矛盾已有缓解的条件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劳动就业立法和执法,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就业质量;二是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改善公共就业服务,缓解结构性和摩擦性就业矛盾;三是把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层面,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建立宏观经济政策预警和应对机制,减小周期性失业发生概率。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标志是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首先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通过保持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推进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的改革,显著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最后是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和均等化水平为抓手,加大再分配力度,提高社会保护和社会共济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着眼于重点人群,从找准关键堵点、突破持续难点出发,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取乎其上,得乎其中。抓住诸如实现脱贫的农村低收入家庭、进城农民工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从提高劳动参与率、保障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可得性等方面着眼,进一步补齐短板,降低其就业风险和生活脆弱性,使其源源不断地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庞大的人口规模,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人口规模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标志实现的现代化。2019年,按照世界银行分组,全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总和为12.36亿,仅为中国人口的88.3%。中国的现代化,既是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也面临着特别的难度和挑战。也正因此,中国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减贫实践及效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1978年,按当时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即每人每年100元)统计,不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为2.5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0.7%。1984年,扶贫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贫困人口数量减少到1.28亿,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5.1%。2020年,按每人每年4 000元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清零。
1981—2018年,按照世界银行标准界定的全世界绝对贫困人口,即每人每天收入未达到1.9美元的人口数量从19.17亿减少到7.44亿。同期,中国按照相同贫困标准统计的绝对贫困人口从8.78亿减少到接近于零,这就是说,中国对全球扶贫的贡献率超过70%。
让我们来设想一种情景。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的人口将占全球总人口的17.4%。虽然预计印度人口届时将占全球总人口的18.0%,就是说中国可能已经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地位转交给印度,但是中国的人口数量在世界上仍然举足轻重,中国人民整体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将使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水平的人口增加一倍以上。由此可见,中国迈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对自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值得世界寄予期待的历史性事件。
中国新发展阶段对世界的意义 迄今为止,中国经济创造的发展奇迹对世界经济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产生了积极的外溢效应。自40多年前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履稳定地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口数量足够多、经济规模足够大、增长速度足够快、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国家。可以说,中国发挥了世界经济发动机和稳定器的作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
第一,中国经济以其总规模、在全球的位次和世界经济占比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自1978年以来提高了9倍——如今占到17.4%,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了这种总量意义上的贡献。
第二,随着体量的增大和保持全世界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量的显著性逐年增强,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巨大的增量贡献。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微不足道,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常常还“拖累”世界经济增长的话,1990年以后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增量贡献超过了1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则始终保持在30%左右。
第三,中国GDP年度增量逐渐扩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大,特别是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经济的增量和增率高度稳定,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稳定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2020年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中,中国经济再次证明了自身。作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2.3%)的主要经济体,率先复工复产,加快贸易复苏,对全球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贡献不赀。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新发展目标的情况下,一个相关的问题必然是:世界经济整体、其他国家和国际工商界将如何从中国“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中获益?
在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经济既可以保持全球领先的增长速度,也可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世界经济整体和其他开放经济体可以更充分地从中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中获益,国际工商界也将获得更多的机会,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世界预期获益的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的增长引擎。2010—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8.9%。目前中国GDP在世界占比为17.4%,即便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仍然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总规模的因素,也必然继续担当世界经济的引擎或动力源。
对世界经济具有意义的第二个方面是中国市场。中国最终消费目前的世界占比仅为12.1%,低于大多数主要经济体,但是消费总额的增长率是世界最快的,以14亿人口总规模、超过4亿人口的中等收入群体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中国居民将成为极为显著的全球消费者和购买者。
从中国建设中,国际和各国投资者有相当多的搭乘顺风车的机会,世界经济也将从中获益。各种旨在通过扬长补短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战略,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创造诸多新增长极和增长点,产生大规模投资需求。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为投资者创造更多参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