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众生相:盐野七生看电影》是日本传奇历史作家、《罗马人的故事》作者盐野七生的电影随笔集。
盐野七生的学生时代正是电影的黄金时代,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从小就热衷于看电影,并因与一部电影的“邂逅”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少女时代的盐野七生,曾梦想着高中去美国体验学习,大学考进东京大学,将来当一个叱咤风云的外交官。然而,16岁那年的夏天,电影《木马屠城记》和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让她被遥远的地中海世界吸引,促使她学习希腊语和拉丁语。26岁时,盐野七生游学意大利2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50余年。在罗马定居后,她经常上午学习古罗马时代的各类史料,一到下午,就手拿着地图漫步在当代的罗马,脑海里再现古罗马的街景。从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以每年1册的速度,历时15年,于2006年完成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经典《罗马人的故事》。
在本书的开篇献辞中,盐野七生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故去的父母,是他们以电影鉴赏与读书双管齐下培养了我”,可见,电影在其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她在青春年少时向电影献上了注目礼,而与电影的相遇也主导了她的一生。
本书是盐野七生几十年观影的记录。银幕是人间万花筒,精妙地反映出人生的万象。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随笔中,盐野七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对一百余部电影进行犀利评说。
爱情、人性、艺术、教育、战争、社会、历史……盐野七生式的电影随笔,不囿于电影,而是关于“人”、关于“活法”的方方面面。
关于成人间的纯爱,关于渴望被爱的胆量,关于女人的活法,关于吃软饭的男人,关于消除歧视的正确途径,关于对历史的反省,关于性感与柔情,关于实力与品格,关于虚构与真实,关于生死,关于正义,关于人性,关于伟大的平凡……盐野七生式的电影随笔,不是对电影技术的简单评说,而是深入内容、历史和人物,透过电影看尽人间百态,让电影告诉我们那些不易觉察的现实、事实与真相。
电影的外在技巧会过时,但银幕映射出的关于人的精神、人性的本质、社会的内核则不会过时。即使书中提及的电影你没看过,你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作者介绍
盐野七生,1937年生于日本,16岁时读荷马的《伊利亚特》,从此被一个与日本社会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大学时主修哲学,26岁游学意大利两年,回到日本后不久毅然出走,再赴意大利,定居罗马至今。
盐野七生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英雄梦,而唯有昔日罗马能让人一圆夙梦。自1992年起,盐野七生以古罗马帝国为题材,编织她的英雄梦,以每年一册的速度,历时15年,于2006年完成一部时空纵深长达1000多年的罗马史。《罗马人的故事》系列图书出版后,相继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各界引发广泛关注,成为具有持续影响力的佳作。
其他主要作品有《希腊人的故事》《十字军的故事》《地中海海战三部曲》《文艺复兴的故事》等。
部分摘录:
艾娃·加德纳去世了。
写成新闻报道的样子,大概是这样的:
“艾娃·加德纳,1922年生于北卡罗来纳州,后成为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最美女明星之一。她有过三次婚史,最后一次嫁给了弗兰克·辛纳屈。此外她与意大利美男演员、西班牙斗牛士等,也有过轰轰烈烈的恋爱史。
“参演的主要作品有《演出船》(1951)、《乞力马扎罗的雪》(1952)、《红尘》(1953)、《赤足天使》(1954)、《太阳照样升起》(1957)、《风流女伯爵》(1959)、《海滨》(1959)、《北京55日》(1963)、《魂断梅耶林》(1969)、《夺命判官》(1972)。
“晚年独居伦敦。死于肺炎。享年67岁。”
看着电视新闻报道艾娃·加德纳的死讯,我想起了两部电影。
第一部是《西部人》(1940),导演是威廉·惠勒,主演为加里·库珀和沃尔特·布伦南,黑白片。
第二部是《夺命判官》(1972),导演是约翰·休斯敦,主演为保罗·纽曼,艾娃·加德纳则象征性出演,彩色片。
两部影片的共同之处在于,叙述的都是美国历史上确有其人的罗伊·比恩。话虽如此,第二部却不是第一部的复制品。作为描写罗伊·比恩的作品,第二部才是正统派的力作。
那么,罗伊·比恩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长话短说,他是这么一个人物:自己本是违法乱纪之人,却不知从哪一天起谎称判官,手头总放着一本得克萨斯州的法律书,却根本不读,每对法律书宣誓一次,都会把不跟从自己的“犯法者”绑了砍头。通过这种方法,他在得克萨斯一带建立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秩序。
这么一个人物,大腕儿导演惠勒不能让“美国的良心”库珀去演,于是罗伊·比恩的角色就落到了沃尔特·布伦南身上,尽管我认为他并不适合这个角色。而库珀演的则是这个目无法纪的判官的朋友、最后与罗伊·比恩对决的角色。
但在休斯敦导演的电影作品中,这个无法无天的判官则由保罗·纽曼扮演,从这一点看,他是主角。在惠勒作品中,尽管罗伊·比恩是个反面角色,但却是一个要用“可爱”来形容的反面角色。而在休斯敦的作品中,则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
把罗伊·比恩塑造成值得敬爱的反面角色,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献给莉莉小姐的那份专一的纯爱。
莉莉小姐是一名歌女,相当有名。欧洲巡演时在英国王子面前唱过歌,在美国只在大城市巡演,门票经常在预售时就会售罄,一时间成了国际明星。在休斯敦的《夺命判官》中甚至介绍了一个插曲:一个得克萨斯乡巴佬没有提前买票便穿着讲究地去碰运气,结果连剧场都进不去。
夺命判官既没有见过这名歌女,甚至连她的歌都没有听过,只是看到了海报上的照片,就迷上了她。
判官罗伊·比恩的法庭兼酒馆的所有墙面上都贴满了莉莉小姐的海报,凡是喝醉了酒侮辱了她(照片)的男人,他都会当场拿手枪“啪”地给他一下。法庭兼酒馆的名字也叫莉莉小姐。恶汉出身的县官们宣誓时,誓词开头也是“以法律和莉莉小姐的名义……”判官罗伊·比恩“治安”所及的周边也叫莉莉小姐州。
休斯敦的电影里一出现用来装饰这个夺命判官法庭的莉莉小姐的海报,观看电影的观众肯定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松下来,因为每张海报上的艾娃·加德纳都是颜值巅峰面容。
她的美貌是毋庸置疑的,以至于让人觉得绝世佳人非她莫属。身体线条高贵而优雅,毫无低级趣味,细长的眼睛充满了挑逗的野性。
如果是那种随处可见的美女或惹人怜爱类型的女人,判官罗伊·比恩爱的理由就会被削弱。有了艾娃·加德纳,这部电影便活了。惠勒《西部人》中的莉莉小姐虽然也是美女,但不是绝世佳人。不过在这部片子里罗伊·比恩是配角,只好这样处理了。
尽管如此,惠勒还是把这种乍看上去很滑稽的纯爱描写得很温馨。正义之人库珀打败了夺命判官,但为了让罗伊·比恩见到莉莉小姐,他抱着布伦南扮演的濒死的罗伊·比恩,去了莉莉小姐的乐坊。可爱的反面角色终于见到了最爱的女人,死前享受到了满满的幸福。
约翰·休斯敦可没有让他们见面。然而,就在罗伊·比恩死后不久,莉莉小姐偶然来到了已改名为莉莉小姐博物馆的曾经的法庭兼酒馆。这时艾娃·加德纳才终于出场。绝代佳人也斗不过岁月。体重增加了几许,她开始平静地老去,说不定歌手生涯也已经走下坡路。而这次,可能是她在巡演的途中。
贴满墙面的海报如今已然褪色,但海报上的自己却也让她惊讶。判官从未收到过回信,却一直坚持给她写信,所以,只要想得起来,坚持给她写信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她会在心里想,原来那个奇怪的粉丝就是这个人!
然而,当判官唯一一封没有寄出的信递到她手上,她开始阅读时,表情起了变化。
亲爱的莉莉小姐:
为了写这最后一封信,我提起了笔。
我连您的面都没有见过,声音也没有听过。但是,我想告诉您,您永远在我的心里。唯有世上有您这件事,给了我成为一个绅士的力量,让我自豪。海报上的您,驱散了多少漫长而孤独黑夜中的寒冷啊!
对我来说,把爱献给了您,就叫作光荣。不得不告别的时刻已经来临,我相信,在另一个世界里您发出的光芒也会指引我,就像在这个世界里一样。我祈愿无论身在何处,永远都是您热烈的赞美者和守护者……
判官罗伊·比恩
休斯敦的《夺命判官》的剧终是一个特写镜头:莉莉小姐读完信后,表情变得与读信之前完全不同,充满了温柔的心意,非常幸福。先不说为罗伊·比恩的纯爱所感动,对我而言,只能认为这是约翰·休斯敦导演对女演员艾娃·加德纳的敬意。
诗人里尔克说过,被男人发自内心地爱过的女人一生不会因孤独而痛苦。也许,发自内心地爱过女人的男人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