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收录余光中的千首诗作中的精华之作。以诗人创作时间线梳理诗作。
全面展现诗人对故土的魂牵梦绕,对妻子的一往情深,与千古诗人的惺惺相惜,以及在歌咏自然之中顿悟宇宙奥秘、生命真谛的壮丽神思。诗作的风格多元,气象博大,情思高远,境界广阔,一展诗坛泰斗的气韵神采。
本书与市面上其他余光中诗集的不同的地方在于:
余光中一生出版诗集二十部《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五陵少年》《天狼星》《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时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紫荆赋》《梦与地理》《安石榴》《五行无阻》《高楼对海》《藕神》《风筝怨》,我们会从每一部诗集中各精选几首。
在其中摘录余光中老师当时出版原诗集时做的序言或后记,少则一两句,多则四五句,以让读者了解诗人创作的心路历程。反映诗人诗歌构思的演进,除了认真诚实的总结,也不乏性情肺腑之言。这一点编辑思路也得到了余老师家属的支持和认可。 作者简介:
余光中,闽南人,一九二八年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诗文兼擅,并营评论与翻译。多次获文学大奖。风格屡经蜕变,出书四十种,影响深远。他的散文,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文言与白话交融。梁实秋言:“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楼肇明称余光中是“第一个揭橥变革五四现代散文的旗帜”,其散文“气势宏大,语言犹如阅兵方阵,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并具有深刻的幽默感”。
部分摘录:
五陵少年 纳入《五陵少年》的这三十四首诗,完成于一九六○年初春到一九六四年初夏之间,也就是说,都是我留美回台北后迄赴美讲学前那一段日子的作品。
我的诗集之中,恐怕再找不出第二本像《五陵少年》这么风格庞杂的了。《五陵少年》之中的作品,在内涵上,可以说始于反传统而终于吸收传统,在形式上,可以说始于自由诗而终于较有节制的安排。
我常常想:如果那时我不赴美,也许继续发展下去,与目前的风格将不很相同。因为在二度赴美的前夕,我感觉自己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渐渐有点eureka的迹象。我的诗和散文,往往有一胎二婴、一题二奏的现象。例如一个婴孩的天逝,倒映在诗上,是《黑云母》,在散文上,便成为《鬼雨》了。
自从开始现代抒情散文的创作以来,面临一个题材,左右手的缪斯往往要争论许久,才决定究竟应该由左手的缪斯或右手的缪斯去处理。
艺术家对于自己风格的要求,似乎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是精纯的集中,一生似乎只经营一个主题,一个形式。另一类是无尽止的追求,好像木星,乐于拥有十二个卫星。雷诺阿、莫迪里阿尼属于前者;毕加索属于后者。我的个性也倾向后者。同时,我更相信,凡是美,凡是真正的美,只要曾经美过,便恒是美,不为另一种美所取代。在这样的信仰下,我写了《吐鲁番》,也写了《圆通寺》,创造了《史前鱼》,再创造《月光光》。我不愿站在《吐鲁番》那边,说《圆通寺》太古典;或是站在《圆通寺》这边,说《吐鲁番》太猛烈。我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五年,不算太短的日子。当我写《五陵少年》最早的几篇作品时,好几支犀利的诗笔,黄用的笔,望尧的笔,仍非常多产。到我写其中最后的几篇时,那几支笔早已搁下来了。这真是何等可惜的事。所谓“头脑外流”,非但科学界如此,文学和艺术也是一样。
余光中 1967年4月16日 厦门街闹书灾的书斋(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