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热点图书网

绯闻艺术史-电子书下载

历史传记 2年前 (2022-07-15) 1495次浏览 已收录 0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

简介

爱是最好的颜料。
一部艺术史,就是用画笔写成的情书。
11段闯入艺术的爱情,11位走不出爱情的艺术家。
关于艺术,他们更加浪漫!
关于绯闻,他们是认真的!
————————————————————
【编辑推荐】
★ 艺术圈绯闻故事大爆料!大艺术家们的情爱故事。女画家弗里达与丈夫里维拉一生都在「相爱相杀」?绘画版「海洋之心」=——《情人之眼》的出现,竟是因为英国国王乔治四世的「为爱痴狂」?洛可可艺术时代的最高峰,竟然是路易十五的情妇引领的?
★ 爱是最好的颜料,旷世名画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的古董,也是画家的一段段人生故事。在波提切利的作品里,总有一副相似的脸,那是他心中忘不掉的白月光、朱砂痣;莫奈画过两幅《撑伞的女人》,在痛失爱妻之后的40年里再也没画过人物肖像画;画里幸福的雷诺阿,因为画外也有个幸福的家。
★ 新鲜有料,艺术史不再枯燥,爱情与艺术,历史与八卦,这些有趣的故事,激发我们脑洞大开,去探寻趣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 超300幅高清全彩图片,360°立体阅读,作品即人生。
————————————————————
【内容简介】
艺术家们的爱情故事是什么样的?甜蜜?浪漫?忠诚?美满?……
如果你带着自己的所有理论去观察艺术,它会将这些看法全部颠覆。
如果你带着所有理论去看待爱情,它也一定会将这些道理全部推翻。
天赋异禀连毕加索都自叹不如的女画家弗里达,爱情之路却曲折坎坷,经历了勾搭、结婚、出轨、出轨、再出轨、离婚、复婚的过程。爱情有多么浓烈,艺术就有多么澎湃。
波提切利的作品里,无论是《维纳斯的诞生》《春》,还是林林总总的圣母图里,总有一张似曾相识的脸。其实那些拥有相似面孔的画是他向暗恋一生的「女神」西蒙内塔默默的表白。
画家理查德•科斯维为助英国国王乔治四世追到心爱的人,创作出「情人之眼」微型画这一全新「撩妹神器」,谁能想到两人的「狗粮」竟然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暗恋之苦如波提切利,秀恩爱如雷诺阿,苦中作乐如莫奈,想紧紧抓住最后仍失去的罗塞蒂……
本书将艺术家们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爱情与艺术、历史与八卦紧紧纠缠,爱情的滋润和痛苦在生活中反复淬炼,最后开出了繁盛的艺术之花,与动人的艺术故事。 作者简介:
林微云(笔名),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
热爱绘画、阅读,利用闲暇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作品多次刊登在《中国女性》等杂志。
为包括阿花(李静睿)在内的多位作者书籍绘制插图和封面,绘著作品《迷失布拉格》,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度最佳图书,最美图书奖;
在《上海文学》《书城》、新民晚报、新京报和文汇读书周报等诸多杂志报纸媒体上发表散文、随笔、书评等多篇文章;在公共号和豆瓣上持续发表艺术类文章,广受欢迎;
即将推出法学译著《弹劾:公民指南》和《常识之死》等;
个人微信公号「不合逻辑的诗意」,长期连载艺术、文学相关内容。

部分摘录:
关于爱情,我们知道的太少 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是幸运,也注定是另一种不幸。幸运的是有机会成为达·芬奇、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或拉斐尔,不幸的是注定永永远远都要活在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的阴影之下,难见天日。布隆齐诺(Bronzino)就是一位活在阴影下的艺术家,他原名安哥挪罗·迪·科西莫(Agnolo di Cosimo),因为脸比较黑,故有绰号“布隆齐诺”。布隆齐诺在实际生活中地位显赫,是美第奇家族的科西莫一世(Cosimo I de' Medici)钦定的宫廷画师,是矫饰主义大师雅各伯·达·彭托莫(Jacopo da Pontormo)的徒弟,也是《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Artists)作者乔尔乔·瓦里(Giorgio Vasari)的同事,然而了解他的人却很少。
他为美第奇家族画过很多富丽堂皇的肖像画,但最出名的却是一套三幅的寓意画。寓意画除了赏心悦目之外,还要考验观者的文化素养和见识。这3幅画中最出名的是《爱的寓言》(Allegory of Love),又译为《维纳斯、丘比特、罪恶与时间》(Venus, Cupid, Folly and Time),也叫作《奢侈的寓言》(Allegory of Lust),收藏在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第二幅《维纳斯、丘比特和嫉妒》(Venus, Cupid and Jealousy)收藏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美术博物馆;第三幅《维纳斯、丘比特和牧神》(Venus, Cupid and Satyr)收藏在罗马科隆纳宫的科隆纳画廊。
布隆齐诺这幅《爱的寓言》构图精练,富含智趣,蕴含着艺术史上难解的千古之谜。或许爱情本身就无法描述,所以谜一般的爱情才有着真正无穷的魅力。画面中央是爱之女神维纳斯与其子丘比特,他们在古希腊神话中都是爱情的象征。维纳斯玉体晶莹,一丝不挂,头戴珠冠,左手拿着象征着美的金苹果,正在与同样一丝不挂的美少年丘比特相吻,丘比特右手按在维纳斯的左乳上,手指头间夹着维纳斯的乳头,维纳斯侧脸依然典雅从容,但脸颊和耳朵早已泛起了红潮。
丘比特的背上长着蓝、白、绿三色的翅膀,左腿跪在色泽鲜艳的红色靠垫上,他的脸庞依然稚嫩,但身躯却已有了男人的雄壮,是奇妙地融合了阴阳之美的美少年,他背上挎着一条绿色的、镶着粉色珠宝的华丽皮带,皮带下悬着的箭筒贴近左脚,右脚下则是一对白鸽。母子二人非常态的亲昵行为引起了后世的诸多非议,弗洛伊德派认为这是恋母情结的心理表现。雕塑呈现的唯美的身体犹如瓷器般光滑,冰肌玉肤在蓝色帘幕的映衬下明亮耀眼,朱红靠垫与翠绿衣裙的反差也显得画面过于甜俗。画家关于性爱的构图,有一种让人见之难忘的情色诱惑。
瓦萨里曾在布隆齐诺的传记里写道:“他把一幅美妙绝伦的画送给法国国王弗朗索瓦(Francois de Angouléme),在这幅画中,丘比特在亲吻裸体的维纳斯,他们一侧是‘快乐’‘嬉耍’和其他爱神,另一侧则是‘欺骗’‘嫉妒’等情感之神。”丘比特和维纳斯是爱的象征,翅膀和爱情之箭是丘比特的标配,“帕里斯裁决”中象征最美女神的金苹果最后裁决给了美之女神维纳斯,天空中飞翔的圣洁之鸟、象征着爱情的白鸽也献给了爱之女神维纳斯。
在丘比特身后,面目狰狞、双手挠头的老妪象征着“嫉妒”;抛撒着玫瑰花瓣的胖乎乎的小男孩象征着“快乐”和“嬉耍”;他身后穿着绿衣服的女孩无疑是“欺骗”——但丁在《神曲·地狱篇》(Inferno,Divine Comedy)中提到过欺诈的怪物“基利翁”长着一张正人君子的脸,身体却像爬虫,尾巴上还长着像蝎子一样的毒针——女孩的翠绿衣裳也掩盖不住身上如蛇般泛绿色的鳞片,她钩爪似的手拿着蜂巢,代表“甜美”,毒针代表着“恶毒”;还有两个象征着“欺骗”的面具在维纳斯的左脚边;小男孩身后的老人用健硕的手臂撩起了蓝色帘幕,时间老人长着翅膀,背上放着象征着“时间”的沙漏。
爱情里充满了甜美、嬉戏和罪恶,旁边环绕着嫉妒和欺骗,然而时间老人凌驾在一切之上,无论爱情里充满的是喜悦,还是痛苦、虚伪、迷醉和罪孽,一切最终都逃脱不过时间的肆虐。
布隆齐诺完成这3幅画的500年后,千里之外的北京,冬日的风声呼啸着,我正沉迷于阅读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的《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又名《切尔诺贝利的悲鸣》,Voices from Chernobyl)。开篇第一个故事《孤单的人声》就让人震撼。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时,对辐射一无所知的消防员瓦西里(Vasily)冲进去救险,很快因辐射过量被送到莫斯科(Moscow)专门医院抢救,瓦西里本人也成了可怕的辐射源。他怀孕的妻子露德米拉(Ludmila)不顾生命危险,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冲破体制上的重重阻挠来到医院照顾他,然而无论怎么努力,一切都来不及了,一切都是徒劳,14天后瓦西里去世。几个月后,饱受瓦西里辐射影响的露德米拉生下了一个畸形的小女孩,这个未出生就承受了过量辐射的女孩很快就夭折了。整个故事充满了死亡和恐惧,同样也弥漫着浓浓的爱。或许只有爱才能抗拒死亡,只有爱才能直面死亡,只有爱才能让人不再恐惧,不再害怕。
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出版16年后,S.A.阿列克谢耶维奇出版了《二手时间》(Secondhand Time),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她讲述了一篇名为《对于爱,我们知道的太少》的故事。亚历山大(Alexander)的爸爸是个军官,从小对他极为严厉,他7岁时就想自杀,明明生性软弱不想当兵,却被父亲送入军营。经历过战争的生死历练后,他觉得死亡就像爱情,到最后时刻都是昏暗不清的。但没想几年后,他忽然与一位姑娘一见钟情,并在婚后有了幸福的生活。本以为幸福可以永固,万万没想到祖国却解体了,原本赖以依附的生活基础全都烟消云散了。为了逃离20世纪90年代混乱的莫斯科,他们一家移民去了芝加哥(Chicago),在异国他乡对早已无法追溯的苏联时代依然怀念不已。童年阴影,战争生死,国家分崩离析,举家移民,所有的国仇家恨融合在一起,本以为可以幸福安稳的婚姻生活也因此变得颠沛流离、百味杂陈。关于爱情,我们知道的太少,这就是真实而残酷的人生,然而谁又能事事如意呢?即使睿智如一代哲学大师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也曾深陷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的爱情陷阱无法自拔,以至于留下了《当尼采哭泣》(When Nietzsche Wept)这样的绯闻逸事。生活是如此复杂,爱情无法被预料也无法被猜测,就算再好的画家也画不出爱情的全部模样,再好的作家也无法写出爱情的全部真意。
英国哲学随笔作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23岁时以处女作《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出道,随即火遍全球。这本书的故事很简单,德波顿聪明地把情节让位于灵巧的哲思,用理性和哲学去琢磨男女之间爱情的小心思,把爱情中的琐碎心思用理性迷人的话语总结出来,睿智从容。23年后,他成家立业,对生活的复杂性有了更多切身体会,又写下了《爱的进化论》(The Course of Love)。年过不惑,栉风沐雨的婚姻明显比年轻时的风花雪月要复杂得多。无论爱情如何甜蜜,浪漫和唯美最后总是会被婚姻的烟火气所掩盖。他开始推崇婚姻实用主义的理念,认为爱情是对另一个人的美德和成就的仰慕,是一个互相教育、让彼此变得更好的过程。对于所谓的“Mr. Right”,他说:“‘合适人选’的真正标志,不是完美互补的抽象概念,而是忍受差异的能力。”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互相适合是爱情的成果,而不是爱情的前提。没有人是完美的,也不存在完美的配偶,所谓最合适的伴侣并不需要方方面面的志趣相投,而是有智慧和优雅地讨论品位的差异。
阿兰·德波顿的爱情哲学无疑是完美的、理性的,然而人生却并不常常都是完美的、理性的。王尔德说过:“每一例相爱都是希望压倒自知之明的伟大胜利。”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爱想象中的人很容易,爱回忆中的人也很容易,可当爱人在身边时,有时候爱反而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因为爱情的不完美,才让爱情有了更多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具体到艺术,由于艺术家情感充沛、敏感纤细,使得爱情的种种细微之处被无限放大,狂喜与欣悦,悲痛与惨绝,无不一一影射在艺术作品上。正是艺术家们在爱情上的种种曲折和诸多不幸,才让我们有机会见识到更多的伟大作品。假若没有一次次惨烈的被拒绝和被抛弃,绝不会有凡·高鲜血淋淋的《割耳朵的自画像》;倘若没有卡米尔的英年早逝,莫奈也不会凭空多画出来两幅《撑伞的女人》;倘若没有波提切利对西蒙内塔几十年如一日、爱而不得的暗恋,也绝不会有名扬天下的《维纳斯的诞生》和《春》。
童话太美好,现实总是太残酷,就算白富美公主最后嫁给了高富帅的王子,也很难有“and they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的结局。60岁被刺死前的那一刻,茜茜公主倘若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她都不敢相信自己竟会过得如此惨烈,倘若时光只停留在16岁身披白纱的那一刻该有多好;就算攀上了后位的高峰,睥睨天下,等在安妮·博林前面的也不过是断头台;就算娇媚柔美如蓬帕杜夫人,才华横溢、貌美倾国,得到了法国国王的专宠,过的依然是哀愁的一生;就算性情刚烈如弗里达,再怎么才艺绝伦,也得不到丈夫里维拉的专情,所以在死前才会发出那一声悲鸣:“但愿离去是幸,但愿永不归来。”
2016年夏,灵感乍现,开始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不合逻辑的诗意”上连载《爱情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系列艺术文章,这系列文章在1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地写就,幸运的是坚持了下来。本书11个故事就是从那系列文章中挑选出来的题材,后来多方查阅、浏览资料,参阅了多本外文书籍和材料,与编辑一次次地讨论,从2017年闷热的夏天一直写到了寒冷的冬天。待到写完时,本书中的文章与微信上原来的文章早已大不相同。漫长的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些文章也见证了我写作上的点滴提高。在此我要感谢我的良师益友刘蔚老师为本书多篇文章提过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感谢我的主编何寅,感谢我的编辑刘艾博、赵龙和白江峰,特别感谢本书的设计师车球和封面设计师鲁明静,是他们让这本书变得更美丽。感谢2016年那个充满灵感的夏天,感谢所有亲朋好友的帮助,没有这些帮助和支持,本书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绘画艺术不是一幅幅死去的画作,而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看艺术,谈文学,从别人的故事里总能有丝丝缕缕的感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最后,用一首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的诗作为这篇后记的结尾:“我们如何指望群星为我们燃烧?/带着那我们不能回报的激情?/如果爱不能相等/让我成为爱得更多的一个。”

下载地址

下载
喜欢 (1)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贴图 加粗 删除线 居中 斜体 签到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