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鲁迅极为推崇的俄国颓废主义代表作。
◆ 内容简介
《萨宁》是阿尔志跋绥夫的代表作,书中叙述了自幼在家庭之外长大的主人公萨宁返回家乡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萨宁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自由自在完全独立于社会之外。表面上看萨宁公开追求享乐,极为堕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萨宁也 代表着俄国知识分子个人意识和自我价值的觉醒。
◆ 编辑推荐
《萨宁》是一部极为特别的作品,纵观整个俄罗斯文学史,都算的上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明快优美的景色描写与黑暗扭曲的人性剖析交相辉映,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另一方面,主人公标榜个人享乐主义,无视一切固有的道德和规则,甚至漠视生命,但是实际上,他标志着个人独立的觉醒,代表着社会变革期知识分子对固有传统的质疑和对生命最终意义的新的思考。 作者简介:
阿尔志跋绥夫(1878-1927)是俄国颓废主义文学流派的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优美、灿烂的景色描写和细腻、阴暗的心理描写相互交替,极端的个人主义哲学和俄国文学传统的现实责任感此起彼伏,欢乐的感官享乐态度和对整个存在的深刻怀疑精神处处对峙。这些鲜明的特点,让他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中独树一帜,堪称俄国新兴文学作家的典型代表。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极为推崇阿尔志跋绥夫,他翻译作品数量最多的,他评论频率最高的,当首推阿尔志跋绥夫。
部分摘录:
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在与人和自然最初冲突的影响下形成性格的时期,而这个时期,弗拉基米尔·萨宁却是在家庭之外度过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监督过他,没有任何一只手管教过他,这个人的灵魂是自由自在地形成的,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
他多年没在家中,当他回来时,母亲和妹妹丽达几乎没认出他来:他的五官、嗓音和举止都变化不大,可他身上却体现出一种崭新的、陌生的东西来,这东西是在内部成熟的,它使萨宁的脸庞焕发出了新的神采。
他是傍晚到家的,进屋时他如此平静,似乎有五分钟前才从这房间里走出去。身材魁梧、一头金发的他,面色平静,只在嘴角处挂着一丝淡淡的嘲讽,在他身上既看不到疲倦也看不到激动,于是,母亲和丽达在迎接他时所带有的喧闹的狂喜,也就自然而然地平息了下来。
在他吃饭、喝茶的时候,妹妹坐在他的对面,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她爱哥哥,只有那些充满激情的年轻姑娘才会这样爱她们离家在外的兄弟。丽达一直将哥哥想像成一个特别的人,但这特别之处,却是她借助书本自己创造出来的。她愿在他的生活中看到一个深奥、伟大灵魂的悲壮斗争、苦难和孤独。
“你干吗这样看着我?”萨宁微笑着问她。
在那双平静的眼睛收敛起目光时,这种专注的微笑便是他脸上常见的表情。
奇怪的是,这原本是美丽、可爱的微笑,却立即引起了丽达的反感。她觉得这微笑是自满的,与所经历的苦难和斗争毫无关系。丽达没有回答,她想了想,然后转过眼睛,机械地翻起一本书来。
午饭过后,母亲亲切、温柔地摸了摸萨宁的脑袋,说道:
“好了,讲一讲,你在那边过得怎么样,都干了些什么?”
“干了些什么?”萨宁微笑着反问道,“怎么说呢……喝酒,吃饭,睡觉,有时干点活,有时什么也不干……”
起初让人觉得,他是不想谈论自己,但是,当母亲细问起来的时候,恰恰相反,他却非常乐意地讲了起来。可是,不知为何总能感觉到,他对别人对其讲述持什么态度完全无所谓。他温和而又专注,但在他的态度中,却没有那种可据以在亲近的人的圈子里区分出亲人的亲情,似乎,这种温和与专注是从他身上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就像蜡烛发出的光,平均地给了每一个人。
一家人走向面对花园的凉台,在台阶上坐了下来。丽达坐得稍低一些,她在独自地、默默地听着哥哥的话。一股难以察觉的冷意已经渗进她的内心。她以一个年轻女性的敏锐,本能地感觉出,哥哥完全不是她想像的那个样子,于是,她便难为情起来,就像在面对一个陌生男人。
已是黄昏,轻柔的暗影降落在四周。萨宁点着一支烟,一股淡淡的烟草味便与花园里夏天的芬芳交织在了一起。
萨宁讲到,生活如何将他抛来抛去,他有多少次不得不忍饥挨饿,四处流浪,他如何冒险参加了政治斗争,在他厌烦的时候又如何抛弃了那一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