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00个工作基本》内容简介:2017年,52岁的松浦弥太郎又“不安分”起来,与志同道合的野尻哲也共同创立新公司,任职CEO。他写下此书,以公司领导者的身份重新思考“何为工作”,并与新合伙人真诚探讨“如何领导”。 那些不经意间意识到的问题、痛惜的教训、从头来过的体验、学到的经验、确认的道理……这些最终作为一个个“基本”整理在书中,松浦弥太郎的工作哲学比以往更完整和成熟。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套装共3册)》内容简介: 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套装包括《六项精进》、《经营十二条》和《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共三册。 《经营十二条》内容简介:缔造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系列著作之一。浓缩“敬天爱人”思想精髓,不可替代的稻盛哲学。其影响之深远,已超过京瓷、KDDI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乐观心态面对困难和逆境,乃是人生成功的铁则,是经营者的生存智慧。”——稻盛和夫 马云、张瑞敏、王石、曹岫云、陈伟鸿、白立新鼎力推荐。“ 《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内容简介:是一部职场人的人生指南。收录了“盛和塾”塾生心得,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思想,应用于实践的深远影响。 《六项精进》内容简介:浓缩稻盛和夫敬天爱人思想的精髓,为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系列著作之一。一部被世界五百强企业奉为圭臬的经营哲学书,一座现代人的人生智慧宝库。附录部分收录稻盛和夫与马云对谈,以及盛和塾塾生心得。 《孤独的150个信念:松浦弥太郎的自我认知指南》内容简介:有时候,我们会被孤独感裹挟,感到孑然一身,孤零零面对着这个巨大的世界。 被困于孤独中的我们,如何在脆弱时安慰自己?怎样拓宽社交的边界?如何增加生活的幸福感?怎样喜欢,甚至爱一个人? 如何遵循内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松浦弥太郎将孤独深处的语言,真诚地袒露出来。这令人安心的150段话,教会我们与孤独为友,拥有守护自己的强大力量。 《国家的歧路:日本帝国毁灭之谜》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一书的续集,这两本书完整地呈现了近代日本帝国开国—追赶—崛起—歧路—毁灭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完整的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故事。 《国家的启蒙:日本帝国崛起之源》内容简介:从1853年美国“黑船”叩响紧闭的,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日本用60年时间从一个落后国家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成就了近代世界史上大国崛起的一个独特模式,也成为许多追赶型国家羡慕和模仿的对象。此书通过描写这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生动记录了60年间日本奋起追赶、建设现代国家的艰难历程,也分析了日本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内在原因。对于追求“大国崛起”的国家而言,日本所走过的道路至今仍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内容简介: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 《日本经济如何走出迷失》内容简介:这本书是日本内阁委员会成员与外部专家关于日本政府现状的专业点评,也是日本知名企业家与经济学家关于日本经济的深刻探讨,更是儿子与父亲关于日本社会现状的回顾与总结…… 从一段段对话中,可以读到一个年轻人和一位长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出发对日本社会现状的不同解读。从他们的言语中,你可以感受到两个日本国民对经济复苏、文化复兴、让日本再次伟大的希冀。 “日本应该如何走出迷失”这一话题对当下的中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无印良品式营销》内容简介:零售业风云变幻,MUJI为何总能掌控趋势、顺势而为? 本书从品牌、设计、研发、创新和粉丝维护等角度,展现了MUJI区别于传统营销理念的品牌经营观。MUJI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挖掘了消费者没有说出口的需求。而MUJI对传统理念的不断挑战和颠覆,恰恰让它成为难以被复制的品牌。
部分摘录:
读日本,想中国 我将全部文章仔细修改一遍之后,决定暂时告别日本近代史。我把书架上和堆放在地板上的有关书籍全部装进纸箱子,却犹豫是否把它们“贬谪”到地下室去。这是一个冬日的上午。连续数日的雾霾之后,北京天气出奇的好,清亮的蓝天上竟然有片片白云,颐和园里的万寿山历历在目,玉泉山上的佛塔也清晰可见。温暖的阳光投射到地板上,光束中有无数的颗粒在飞舞。我心中既有轻松的喜悦,也有些许告别的惆怅。
2016年8月1日,我来到东京,开始了四个月的访问学者生涯。我“挂单”在庆应大学,住处距离校园很近。当天傍晚,我走进这所闻名已久的大学,徘徊在创始人福泽谕吉的雕像前,思绪万千。这个人一生没有涉足官场,却以自己的思想引领日本走向近代文明。作为远东之东的岛国,日本从被迫打开国门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多少风云人物活跃在这段历史中,壮怀激烈、成败兴亡,难道不值得追寻吗?
就是从那一天起,我决定寻找这个国家近代发展的轨迹。我阅读历史书,外出游览也有意去探寻斑斑史迹。每有兴会,就把那些可感之人、可述之事记录下来。我在“界面”网站开了一个专栏——“扶桑读史”,大致每周发表一篇。这些文章获得了读者的共鸣,既然吾道不孤,我也就更加努力。2016年11月底回国后,我继续写“扶桑读史”专栏,直到2017年11月中旬,完成最后一篇《明治之死:结束,还是开始》,才结束了一段奇特的阅读和写作体验。对于我来说,集中这么长时间阅读另外一个国家的历史,这是第一次。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共完成了60篇文章(收入本书时删去1篇)。这些文章的历史跨度,从1853年的“黑船来航事件”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整整60年时间。这不是巧合,而是我有意为之。不过,这些文章绝不是按年度选择的,所写的人物或事件都是我认为重要的。我想通过这些人物和事件,反映日本告别旧体制、走向近代国家的过程。
一位不认识的朋友问道:“读你写的这些文章,为什么感觉就像在写中国呢?”我心中也常有类似的困惑。夜阑人静之际,我面对日本近代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追索其思想轨迹,审视其进退选择,也时常陷入迷惘,为什么他们和中国人这么像呢?比如,那位森有礼,当年是日本思想启蒙运动的健将,后来却成为极力维护专制体制的国家主义者。再如,日本开国之后的“爱国贼”,以爱国者自居,对那些被他们认为是卖国的本国人士横刀相向,肆意砍杀。
其实,在1853年之前,日本和中国一样,与世隔绝,酣睡在太平梦中。正如康有为在《上清帝第四书》中所说,“若使地球未辟,泰西不来,虽后此千年率由不变可也”。问题是,坚船利炮打破了停滞宁静的迷梦,东亚开启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都面临同样的“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阅读历史就像站在万仞高岗,俯瞰大江东去。虽然已经知道了结局,但是深入历史的具体情境中,看那些活跃其中的人物的思考行动,我仍然常常为他们扼腕叹息。没有人知道这个国家的最终走向,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念在行动,就像大江中涌动的浪花,相互撞击,时起时落,最终汇成巨流,澎湃激荡,奔向汪洋。对于中日两国来说,从被推入现代化巨流的那一刻起,它们的命运是共同的,就是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尽管中日两国在具体路径选择上迥乎不同,一个被动而顽固,一个主动而决绝,但是历史大脉络惊人的相似,因为它们要完成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活跃在历史中的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向何处去”这个基本问题做出回答,并据此决定个人的选择。因此,不同国度出现许多相似人物、相似事件,并非没有缘由。
我在读日本的时候,心中想的是中国,因为中国至今仍然面对着一百多年前的命题。1853—1912年,日本在60年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历史进程,也浓缩了中国1840年以来的历史(至今未完成)。由于中国现代化的曲折反复,所以现在仍然可以在日本那60年里找到对应的问题。虽然历史不能提供答案,但是可以启发人们思考。
比如,19世纪90年代,追赶西方国家初见成效之后,日本社会就开始出现了宣扬日本“特色”、维护“国体”的保守主义舆论。再如,在20世纪初实现工业化之后,日本出现了“和平崛起”与“武力崛起”的争论。虽然国家不同、时代各异,但是我常常为中日两国的相似性而惊叹,恍惚有时空错乱之感。
自从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现代化道路上竞走。追赶型国家里的知识分子,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衡量本国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不断地提醒国家要走正确的道路。这就是思想启蒙的重要任务。因为正确的道路只有一条,而错误的道路却有无数。多歧路,今安在?一个国家一旦踏上错误的道路,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就像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思想启蒙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只要一天不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知识分子就一天不能松懈。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出现了沾沾自喜、自骄骄人的舆论氛围。一些人士忙于总结“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对于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不屑一顾。诚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李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所说,“只懂得一个国家的人,他实际上什么国家都不懂”(Those who only know one country know no country)。这句话对于中国来说,非常有现实意义。因为如果沉溺在已有的成就,不以比较分析的视野来衡量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得失进退,就难以清醒而深刻地认识现实中国。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样,以日本为鉴,可以知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