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中国资本市场变革》内容简介: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本书选取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个视角来探讨,回顾了若干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制度执行的利弊得失,呈现了各方面对某些制度的不同意见,提出了未来制度建设的方案设想。 《大势研判:经济、政策与资本市场》内容简介: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宏观背景是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和改革转型。本书试图采用“转型宏观”分析框架,打通长期与短期、总量与结构、国际与国内、经济与政策、实体与货币、宏观与策略等重大环节,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周期波动和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国际上历次股灾的原因、救市、大类资产表现和投资策略,预测股市、债市、房市、大宗商品等大类资产的趋势和拐点;探寻中国资本市场暴涨暴跌基因。 《新周期》内容简介:宏观分析被誉为经济研究的“王冠”。本书旨在建立打通宏观经济、公共政策、金融市场和大类资产的研究体系,涉及中国宏观经济、产能周期、房地产周期、汇率、黄金、投资时钟等重要领域的分析框架。 《新基建》内容简介: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经济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引发了宏观经济思想与政策的大论战、大变革。我们应该如何战胜危机,走出衰退?新基建经济学应时代而生,成为危机应对和大国竞争的关键胜负手。 《结构性改革》内容简介: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发展、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暴发等问题交相叠加,无不考验着我国面对复杂问题的智慧和勇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空前凸显。这本书从基础性、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我国供给侧关键矛盾并对症下药。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内容简介:基于熊彼特和亚当·斯密的理论,这本书的作者提出了“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式”,作者认为,企业家职能分为套利和创新两个方面,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是企业家的两种职能相互交替不断推进的过程。基于这个观点,作者结合历史的维度和国内外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从金融体制、政府监管、反垄断法、产业政策、国有企业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制度生态,从而促进经济的未来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新时代: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内容简介:本书为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论坛”每年推出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品牌读物,汇聚了中国经济研究领域的研究专家,对中国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解读与分析,涉及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风险、汇率改革、产业政策等多个经济热点话题,为公众解读中国经济多领域改革与政策。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内容简介:这本书收集了钱颖一在1987年至2003年17年间在中文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18篇文章。这18篇文章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连接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从时间点上看,这段时间正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高涨时期。这本书记录了现代经济学如何被引入中国,如何被解读,并且如何被运用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这是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部分摘录:
新5%比旧8%好。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的7%~8%旧增长平台要好,经济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长模式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产业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升级,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迈向繁荣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能否理解“新5%比旧8%好”,是检验经济学者和市场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认识是否有洞察力的标志。
当前对中国经济前景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过度看空,以部分国外机构为代表,迎合了国外部分投资者不了解中国、过度悲观的偏好。虽然唱空,但却可起到提醒的作用。
第二种过度看多,还能回到高增长轨道,“未来20年还能增长8%”,中国经济下行是因为外需不足和周期调整,政策应以刺激投资为主。这类观点貌似唱多,实则产生麻痹效果。
第三种理性乐观,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但认为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近年经济下行主要是因为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应在保持定力、守住底线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走出困局。如果通过不断刺激勉强度日,坐等周期回升和外需改善,不仅贻误改革时机,而且会酝酿更大风险。刺激是维持旧增长模式,是加杠杆,改革是释放新活力,是去杠杆。
虽然同属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但笔者区别于第二类学者的核心观点是:“新5%比旧8%好”。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的7%~8%旧增长平台要好,经济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增长模式从速度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升级,产业从重化工业为主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升级,企业利润上升了,股市走牛了,居民生活改善了,政府威信提高了,迈向繁荣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常态”。笔者主张的5%是呼唤改革的5%,部分学者主张的8%是呼唤刺激的8%。改革是唯一出路,刺激将酝酿危机。
能否理解“新5%比旧8%好”,是检验经济学者和市场人士对当前经济形势认识是否有洞察力的标志。
一、为什么增速换挡至5%了不起 1960年以来,在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只有12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追赶任务,迈过高收入经济体门槛。在这12个成功实现增速换挡的经济体中有四个最优秀的毕业生:联邦德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韩国,这四个“优秀毕业生”大约在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11000国际元附近,经济增速平均从8.3%降到4.5%,降幅在50%左右。
这四个经济体的规模大小各异(日本13000万国际元、联邦德国8000万国际元、韩国5000万国际元、中国台湾2300万国际元),增速换挡的时代背景跨越20世纪60~90年代,但增速换挡的人均GDP阈值时点和增速降幅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暗含着内在的规律性。
根据国际经验,经济增速换挡的驱动力来自供给侧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和需求侧房地产投资长周期峰值的到来。韩国增速换挡发生在1989~2003年间,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房地产投资长周期拐点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8~1978年间,刘易斯拐点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房地产投资长周期出现在1969年前后;中国台湾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85~1993年间,20世纪80年代末劳动力成本出现加快上涨,住宅投资接近峰值;联邦德国的增速换挡发生在1965年前后,出现了房地产投资长周期峰值。